張美君
(北華大學師范分院,吉林市 132000)
幼兒期的孩子處在心理養成的初始階段,可謂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即是俗語所講“守著什么人學什么人”,這時的孩子的心靈恍如一頁白紙,外界條件給予什么,就會印記上什么,所以,幼兒階段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修為階段,一個人能否健康成長并最后成才,幼兒期的培養教育質量很關鍵,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其中的關鍵之關鍵,做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為幼兒健康成長打基礎的認識必須端正。實踐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幼兒的心理與生理發展特點,運用相應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來實施的,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幼兒身心的協調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是所有教育活動的最終目的。
我國心理學專家對衡量幼兒心理健康提出了以下參考標準:
智力是幼兒在認知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是由幼兒智商支配和顯現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以思維能力為核心,還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想象力等能力。判斷幼兒智力是否正常可以對其進行智力測驗來判定。
心理健康的幼兒不僅情緒穩定,能夠較長時間保持愉快、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不易出現焦慮、沮喪、緊張、不安等消極情緒,而且對他人會表現出愛與同情心。
幼兒的健康心理狀態主要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和諧、融洽、愉悅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健康心態的重要途徑。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雖然還很差,但是心理健康的幼兒會很合群,樂于與人交往,能夠與他人友好相處,向善并友善。
心理健康的幼兒行為表現適當、穩定,面對新環境或新情境能夠做出合理反應,既不過分敏感,也不過分遲鈍,與相同年齡的大多數幼兒具有基本相符的行為特征。
心理健康的幼兒具有活潑、開朗、樂觀、自信、誠實、勇敢等良好的性格特征,而且遇事積極主動、獨立性強。
心理健康的幼兒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和積極肯定的自我觀念,能夠了解自己,體驗到存在的價值,不僅自尊、自愛,而且關心、同情、尊重和信任他人。
家庭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家庭和父母在孩子幼年時期是朝夕相伴的,孩子最初的心理感應是從家庭和父母那里取得的。因此,父母自身素質和家庭環境的不同對孩子的心理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有些家長雖然愛孩子,但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不懂得孩子們對他們究竟更需要什么,他們常常包辦孩子的所有事情,盡可能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但對孩子的自私、任性卻不以為然,甚至于認為這樣的表現是孩子天真可愛的表現,為此,對孩子這樣的表現總是一味地放縱,造成孩子只在乎自己,不懂得尊重別人,而且缺乏獨立自主性;有些家長忙于自身的事業或經常外出,常常把孩子獨自關在家中或交給別人照看,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護與關注,甚至疏遠、冷淡、厭倦孩子,使得孩子缺少親情,極易造成孩子孤獨、冷漠、自閉的情感;有些家長由于工作壓力大,往往將家庭當作宣泄的工具,對孩子的教育態度簡單粗暴,甚至經常呵斥或打罵孩子,讓孩子與他們的關系處于緊張狀態,導致孩子的身心發展異常,偏離正確的方向,容易出現病態人格和行為。
幼兒園缺乏系統的幼兒心理教育體系,不僅沒有專門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大綱,而且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分散、零亂、片面。其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理解為心理治療,忽視了幼兒的心理發展問題,只有在幼兒產生心理障礙問題時,才去心理咨詢室進行咨詢;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歸納為思想品德教育,用德育工作簡單地替代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不適宜地等同于成人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簡單地借鑒、搬移中小學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或模式來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幼兒園,尚處于看護孩子階段,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沒有納入到保教工作中,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沒有內容,甚至于幼兒教師根本不具備對孩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
幼兒是在周圍環境的熏陶和影響下不斷成長和發展的,社會的風俗習慣、道德風貌、治安狀況、文明程度都將影響到幼兒的心理發展狀況,不良的社會環境會促使幼兒產生不良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會扭曲孩子的心理。如現在社會上出現的拐賣兒童、扒竊、搶劫等不良社會問題都會造成幼兒的膽怯、緊張、焦慮、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問題,而且恐怖電影、偽劣食品、被污染的自然環境、網絡和公開媒介的低劣內容等也都會對幼兒心理產生不良影響。社會環境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因為社會環境中包含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幼兒心理產生不良影響也是自然的,從范圍和內容上說來是包羅萬象的。
父母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承擔著主要的教育責任,應當知道幼兒喜歡模仿、容易受到感染和暗示的年齡特點,應當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用樂觀、自信、進取的生活態度與文雅、得體的言談舉止為孩子樹立起一個正面的形象與榜樣,將身教勝于言教的哲理時刻記在腦海中,落實到行動上。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關心愛護孩子,使孩子得到足夠的母愛和父愛的溫暖,還要適當給予孩子自主權和選擇權,既不能搞權威專制的高壓教育,也不能溺愛、寵慣孩子,更不能放任、聽由孩子任意發展,而是要采用科學、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養成一個樂觀、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家長要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比如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保證孩子的充足睡眠,和孩子一起玩游戲、做運動,對孩子的良好表現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等等,這樣可以保證幼兒的愉快、飽滿情緒;家長也要善于拒絕并勸導孩子的不合理需求,即便孩子有再過激的反應也不能心軟而對其遷就,不要讓孩子形成只要哭鬧就會得到滿足的想法,讓他們能夠鮮明的感受到家長是以對和錯來要求他們的,能夠將他們的不良心理消滅在萌芽狀態。面對情緒低落或處于不良情緒之中的幼兒,家長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幫助其忘掉不愉快的事情,而且在幼兒受到委屈或心中有氣的時候,還要幫助其通過合理的方法宣泄出來,減輕幼兒的心理負擔,使其獲得平衡的心態,不至于在心理上或身體發育上形成障礙。
幼兒缺少基本的生活技能,家長還應提供正確的指導,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鼓勵其善于自己思考、自己動手的學習和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幫助幼兒掌握穿衣、吃飯、整理自己的物品、獨自入睡、知道并能夠躲避危險等能力。另外,幼兒還缺少必要的交際技能,家長應鼓勵其多接觸家庭以外的環境,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懂得禮貌熱情的接人待物,如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多關系、愛護、幫助別人,有同情心和是非觀,知道分享和謙讓,熱愛勞動、熱愛集體、克服自私和自弱心理,這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而且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心理修養過程中的不良傾向,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在身心平衡的狀態下快樂地成長。
幼兒園是幼兒接觸到的除家庭之外的第一個集體環境,這個環境中有著和他們同年齡的孩子相互影響,幼兒園的教育氛圍非常重要,因為在家庭中家庭教育影響的是一個孩子,而幼兒園教育面對的是一群孩子,自然也要影響到一群孩子。在幼兒園教育中,不僅應幫助幼兒實現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還要為幼兒創造一個健康、良好的教育環境,保障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不僅要有一個綠化、凈化和美化的物質環境,還要為幼兒提供一個愉悅的互相關心、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精神環境。
幼兒處于心理發展的不成熟時期,不能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幼兒教師應幫助幼兒適應新的環境,用愛心、耐心和細心滋潤孩子的心靈,給孩子以溫暖,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給予孩子的真誠微笑、體貼話語和溫柔愛撫都可以使孩子產生親切感,愿意生活在這個群體中,逐漸擺脫在幼兒園生活的焦慮情緒,盡快走出焦慮期,在感受到幼兒園大家庭溫暖情感的同時,樂于接受幼兒園的熏陶和教育。
幼兒教師不僅要關愛孩子,還要不斷完善自身,因為幼兒對教師的信任和依賴性很強,幼兒教師的個性品質、心理健康狀況和教育方式方法會對孩子產生很深的影響,甚至超過幼兒的父母,幼兒教師應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幼兒做好表率作用。幼兒的普遍心態是將教師當作母親來看待,那么,幼兒教師的關愛和影響對于孩子們說來是權威性的。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兒園應多組織孩子喜歡的游戲,在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相互配合與協作的游戲活動中對幼兒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主動參與到游戲中來,在游戲活動中體驗到團結友愛、合作禮讓的樂趣,在游戲化的生活、學習環境中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步走上社會。幼兒時期,良好的社區環境為幼兒的健康心理狀態提供著重要的社會環境保障。社區應形成積極向上的氛圍,利用文明的社區文化背景與和諧、民主的社區群體為幼兒提供一個自然、規范的社會環境,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區可以組織學雷鋒做好事,幫助幼兒樹立起助人為樂的觀念,也可以開展社會模擬活動,組織小區內的中小學生和幼兒們一起游戲活動,幫助孩子克服自閉、任性、不合群等心理障礙。
[1]汪建華.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J].老區建設,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