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媛
(鄭州旅游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9)
從英國文學發展的歷史來看,多數是以男性文學為主,尤其是在維多利亞時期之前,英國女性文學基本上只是一個點綴元素而已,值得人們深入研究的文學作品很少。一直以來,由于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阻礙,婦女群體受到的教育十分有限,因此很難在文學創作中看到她們的身影。然而經過18世紀英國女性作家的不斷努力與嘗試,使得英國女性文學得到了長足發展,并且在19世紀出現了高峰期,在文學作品的主題、題材等方面有著巨大的發展,呈現出女性獨立意識,顛覆了英國文學體系的固有模式。
一直以來,柏拉圖、《圣經》等都對當代女性問題進行研究或者是在文學作品中滲透了對女性群體的看法。從古至今,研究女性群體的思想意識是人類思想發展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顯然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女性主義。
曾經在肖瓦爾特創作的經典女性主義文學《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的英國女性小說家》中對女性文學是這樣的定義的:“當代女性主義文學的標志,是女性作家群體,女性思想意識、女性文學主題與女性語體。”我們說女性文學所存在的意義是在于對當代女性群體思想的深入思考與把握,如果一旦這種女性意識消失,那么女性文學也就不會再去引起評論家們的關注。然而女性意識并不只是涉及到女性群體的存在,或者只是去研究女性問題亦或是表現出女性主題。當代女性主義文學真正意義上的女性意識指的是“在文學創作主體中的女性群體對創作對象中的女性群體進行相關的歷史文化關照與思考,進而真正尋求到女性群體自由與解放之路,并與男性群體共同獲救的未來途徑。”而從另一種角度來說,可以將女性文學作為超越了男性理解范圍與期待視野中的女性經驗,進而能夠實現對男性群體的叛離,并能夠建構出具有完整性的女性經驗世界。毫無疑問,女性獨特的自然環境與生活條件決定了她們對世界觀察與分析事物方面的獨特特征,而這些特征決定了她們對于文學創作中所關心的主題與慣用的題材。并且,特殊的感知方式能夠造就出她們創作固有的語體,進而出現了具有自己表達形式的女性文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女性主義文學。
所謂女權主義,指的是為了追求男女平等而在當時提倡的政治運動潮流,首先是爭取社會上的選舉權。在18世紀末期,雖然歐洲國家的女性群體基本上爭取到了所謂平等的政治權利,但是在實際生活與思想觀念中,女性群體依然地位比男性低下。因此在英國當代文學創作中,最能夠體現出的特征就是追求現實生活與政治領域中的男女平等關系。在1750年,英國女性小說家群體進入到文學市場之中,她們創作的文學作品普遍為哥特形式的神奇故事。美國著名女權主義評論家肖爾瓦特認為在1840年之前出現的英國女性作家的作品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女性文學。而究其原因是在于18世紀到19世紀初期所出現的女性作品被創作出來的主要目的是在于獲得較多的商業利潤,進而打發掉無聊的閨中生活。這些作品整體上缺乏“群體特征”與“女性意識”。伊麗莎白.詹威在當時的《美國當代文學·婦女文學》中提出,“當代腦殘性文學是來自于被抹煞的人類群體的另一半的親身經歷,需要我們用不同度數的眼鏡才能夠清晰地看清楚它們。”伊麗莎白所強調的女性文學突出了要挖掘被男權主義文化所壓制的女性經歷,徹底打破原有父權文化的壟斷,充分體現出英國女性群體的內心意念。
在19世紀以前,英國婦女的位置是十分卑賤的,她們在經濟上是依附于男人的,在政治方面并沒有獨立的權利,甚至在教育方面也被動地接受了許多限制。在19世紀,英國女性群體被迫歸類為能力低于男性群體的社會人,并且在這一階段的多數女性也是贊同這種觀念的。她們認為自己一直處于依附位置,并且天生不會改變,也并沒有產生想要改變的觀念。但是在這一時期,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卻萌生了十分反對的態度,在她看來,社會中的男性與女性位置是平等的,多數女性的能力也不會比男人差,甚至在某些方面女性群體比男性更具有優勢。她試圖用自己的文學創作來為女性群體爭取更多的拓展空間,例如在傳統文學內容中主角基本上都是男性,而女性角色基本上屬于配角,但是在她的文學創作中,卻將婦女提升到文學作品的主人公位置。在簡奧斯汀文學創作中的女性角色與傳統文學創作中的男性角色是一樣理性的,具有相同的道德品質,具有相同的聰慧與能力。可以說,她所創作的文學作品喚醒了一直處在邊沿與失勢位置的女性群體的自我崛起觀念。簡奧斯汀所創作的女性角色伊麗莎白就是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伊麗莎白依靠與男人一樣的尊嚴與能力,將封建社會中女人比男人地位低下的思想觀念徹底打破。在另一方面,簡奧斯汀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呼喚愛情中的平等關系,這對當時女性群體在愛情婚姻方面的被動地位有了撼動作用,可以說這種呼喚與撼動對英國女性群體所一直處于的被忽略與壓抑的社會位置而言,是從一個高度讓女性獨立意識覺醒。
英國女性文學對女性所面臨的工作生活等問題進行研究,部分女性作家在女權主義提倡內容外,還對女性角色如何面對生活與工作不協調的矛盾,社會對其壓迫的威脅與壓力進行描繪。一方面是簡奧斯汀發起了當代英國女性文學中的女性群體應當與男性具有平等位置的呼喚,另一方面是勃朗特姐妹的創作促進了英國女性文學的進一步發展,她們所創作的女性文學真正地呼喚了當時婦女的內心,這是因為勃朗特姐妹第一次提出女性群體需要培養獨立的人格意識,并且她們還提出婦女要構建獨立人格的基礎就是實現經濟獨立。
在她們的文學作品中對女性角色自尊觀念與自愛人格品質進行了深入細致描寫,而這種創作特征的代表形象就是簡愛,因為簡愛的形象與性格是具有現實基礎的。簡愛深刻認識到要想讓自己實現人格上的獨立自主與生活自由就需要實現經濟的完全獨立,所以簡愛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崗位,只為了讓自己經濟獨立。并且,簡愛能夠主動對愛人羅切斯特發動愛情攻勢,主要原因也是因為簡愛自己的經濟獨立,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完全能讓自己養活自己,在這一方面與簡奧斯汀創作的女性角色們被動等待愛情與婚姻的狀況是具有較大進步的。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在她與羅切斯特訂婚之后,依然投入自己的事業工作,并不會因為婚姻與愛情而放棄了自己的自由,一直崇尚男女之間的愛情平等關系。可以說簡愛體現出來的愛情觀念與生活觀念為當時英國女性群體傳遞了一個具有進步意義的信息,那就是現代婦女群體不只是顛覆傳統觀念中的弱者角色,甚至成為了社會生活中的強者。
艾米麗為讀者們所描繪出來的是女主人公凱瑟琳所堅持獨立的困難之路,讓我們看到了女性地位不高的現狀與她們所面臨的問題的思考。在作品《呼嘯山莊》中,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個充滿愛恨情仇的情感世界,女主角凱瑟琳與西拉克里夫體現出的至死不渝的愛情直擊人們的內心。艾米麗用女性視角給予了主人公情感方面的主導位置,凱瑟琳愛著西拉克里夫,不是看上了他的外貌,也不是對方擁有豐厚的物質,只是因為西拉克里夫一人的存在,“西拉克里夫比我還要像我自己”。因此,凱瑟琳不管對方的地位,只是一意孤行地表達了自己情感,為了能夠幫助到他,凱瑟琳選擇了英俊瀟灑的林頓作為自己的丈夫。在結婚之后,她依然用堅決的態度來維護西拉克里夫的愛情,并且更加注重了在精神層面的交流溝通。凱瑟琳想要在兩個男人之間保持平衡,卻不能獲得成功,因此她用平靜的態度來對待最后的結果,想要用死亡來獲得西拉克里夫的愛情。主人公在尋找真愛的道路上一直以自我為中心,維護了女性的尊嚴,展現出女性群體想要達到男女之間平等的關系,與傳統社會男女不平等的關系進行激烈抗爭,轉變了傳統思想中男女必須要對應自己的特點與角色定位。作者艾米麗深深地體會到在19世紀英國社會中女性群體的低劣位置,她們所面臨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不但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還具有自身的缺陷。情感方面,女性需要義無反顧地順著愛人著想,但是卻看不到男人的真切需求。在凱瑟琳與林頓結婚這件事情,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凱瑟琳為了愛人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但是這也是導致西拉克里夫性格扭曲的真正原因,凱瑟琳展現出更多的奉獻意識。而夏洛蒂刻畫的簡愛,渴求自由,追求理想的愛情,也難以完全脫離為愛而犧牲自我的奉獻精神。
從整體來看,19世紀女性作家反映的女權主義依然存在著一定局限性,只是片面地在家庭與經濟領域談到了女權主義的崛起,并不能從整個社會領域或者是政治角度等高層面上拓展女性意識。一直到后期的蓋斯凱爾福創作的《瑪麗巴頓》與《南方與北方》才逐漸讓女性意識涉及到更加寬廣的社會領域,讓女權主義實現了社會性的突破,這為當時以及后期的女性群體實現自身價值而拓展了空間。
總而言之,英國女性文學徹底打破了原有的男性群體優越的思想觀念禁錮,讓曾經一直受到冷落與歧視的女性群體逐漸提升到文壇的核心地位,充分展現出女性群體的聰明智慧、勇氣與個性化魅力。在這一階段的英國女性作家群體以親身經歷與感觸作為創作基礎,在自己創作的文學作品中,瘋狂地掀起了女權獨立覺醒意識的運動與潮流,為20世紀世界女權主義批判運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杜亞莉.探析女權主義視域下的《丹尼爾·德龍達》[J].作家,2012,(14).
[2]張艷.論《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維多利亞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反映與心理訴求[J].山花,2011,(06).
[3]沈泓.論19世紀英國女性文學中生態女性主義意識[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
[4]吳曉鳳.女性意識與英國19世紀初中期的文學[J].語文學刊,2006,(02).
[5]龔北芳.文學與文化的互文——論十九世紀英國女性文學[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5,(01).
[6]杜艷春.19世紀英國女性作家的文學創作與女權主義批評[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