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莉君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廣元 628000)
聲律即音律,是詩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利于提高表達效果。劉勰《文心雕龍·聲律》對此有更深刻的論述:“聲”指語言的聲調;“律”指語言的韻律,聲律即語言的聲調韻律。黑格爾曾說:音樂和韻是詩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悅感官的芬芳氣息。這說明詩歌聲律的重要性。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詩歌雖在表現現實內容方面比較狹窄,但在藝術形式與技巧方面獲得了重要進展。齊梁年間的永明體詩注重詩歌聲律,自覺的追求聲律,取得了突出成績。北朝是一個特殊的時代,隨著南朝詩人的北上,北朝詩歌受到一定的影響,詩歌聲律有一定的發展變化,至北齊北周完全接受了永明聲律說,與南朝詩歌聲律基本上達到了統一,形成了南北合流的趨勢。北朝詩歌聲律在詩歌聲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詩歌聲律繁榮做出了貢獻。本文在分析北朝詩歌聲律的發展的基礎上,具體探討北朝詩歌聲律的結構規律。
北朝詩歌聲律發展過程曾受到了后人的關注,《文鏡秘府論》天卷中劉善經的《四聲論》對此做了專門論述。近年來關于北朝詩歌聲律發展的研究不多,遼寧大學佟艷光的博士論文《北朝文學思想研究》有所提及,但較為籠統。日本有學者用統計法探索北朝聲律的發展。盧盛江、葉秀清也采用統計法對北朝詩歌聲律的發展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以前還沒有聲律的自覺意識,對這一時期文學狀況有總體概述的《文鏡秘府論》天卷《四聲論》指出:“昔永嘉之末,天下分崩,關、河之地,文章殄滅。魏昭成、道武之世,明元、太武之時,經營四方,所未遑也。雖復網羅俊乂,獻納左右;而文多古質,未營聲調耳”。這道出了文學的整體情況,詩歌聲律情況也由此可知。北魏全部五言詩除了游雅與胡叟的作品外,還有高允的作品。這一時期的五言詩共有三篇,分別是游雅《詩》、高允《羅敷行》、胡叟《示程伯達》,計二十四句。三篇五言詩中,共有平頭十二句,在全部詩句中占到了一半;上尾三處六句,在四分之一;鶴膝三處涉十二句,占到一半;蜂腰四句,占百分之十六點七,其中非律的蜂腰和二四同聲各二句,各占百分之八點三。這數字相比于永明之前的曹植、陸機、謝靈運、鮑照等人的聲病,所占比例差不多,但二四同聲比例稍低。
律句的比例也大致相似,根據盧盛江、葉秀清的統計,永明之前的曹植、陸機、謝靈運、鮑照四人,他們的律句占到了全部詩句的百分之三十六點五。北魏游雅的《詩》:人貴河間邢,不勝廣平游。人自棄伯度,我自敬黃頭。全詩共四句,其中“不勝廣平游”、“我自敬黃頭”屬于律句,其他兩句連律句的最基本條件都不具備,不屬于律句。胡叟的《示程伯達》:群犬吠新客,侫暗排疎賓。直途既已塞,曲路非所遵。望衛惋祝鮀,盼楚悼靈均。何用宣憂懷,托翰寄輔仁。全詩共八句,只有“盼楚悼靈均”一句是律句,其他都不是律句。再如高允《羅敷行》:邑中有好女,姓秦字羅敷。巧笑美回盼,鬢發復凝膚。腳著花文履,耳穿明月珠…駟馬自踟躕。全詩共十二句,只有“鬢發復凝膚”、“腳著花文履”、“耳穿明月珠”、“倒枕象牙梳”、“襜襜曵長裾”、“駟馬自踟躕”六個律句,其他六句不屬于律句。
三首詩中只有九個律句,占到全部詩句的百分之三十七點五,這與永明之后的聲律情況不同。游雅、胡叟、高允三人生活的時代相當于南朝東晉劉宋時期,他們還沒有表現出自覺地聲律追求。
這一時期的詩人主要有韓顯宗、李謐、鄭道昭、馮元興、崔巨倫、崔鴻、元恭、元子攸、元熙,另外謝氏、陳留長公主、常景、褚緭、的作品也應該歸入這一時期。這一時期共有十三人,總共二十首二百零八句五言詩,與太和之前的五言詩相比,上尾比例有所下降,而律句比例增加。其中崔鴻的《詠寶劍》值得注意,是一首完整的律詩:寶劍出昆吾,龜龍夾采珠。五精初獻術,千戶竟論都。匣氣沖牛斗,山形轉鹿盧。欲知天下貴,持此問風胡。全詩八局,都是律句,并且全部律對、律粘,是一首完整的五言八句律詩。三個鮮卑詩人元子攸、元恭、元熙共有四首二十四句五言詩。元子攸的《臨終詩》中共十句,其中五個律句。元恭的《詩》六句,共三個律句。元熙《絕命詩》二首中八句,共五個律句,這三首詩中律句占到了一半以上。這說明鮮卑詩人受到了永明聲律的影響。從沈約《四聲譜》來看,永明體距這一時期很近,由南朝過來的人還在探索聲律問題,北朝人也從理論上探索。北魏人對詩歌聲律表達了盛贊,這從常景《四聲贊》中可窺一斑,常景認為人文講究聲韻辭氣,對四聲進行稱贊。常景的《贊四君詩》:龍圖寫象,鳥跡摛光。辭溢流徵。氣靡清商。四聲發彩,八體含章。浮景玉充,妙響金鏘。這些句子基本上都是平仄交錯,這說明永明聲律影響到常景的創作,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四聲之贊,但也有一些人不理解四聲,對四聲進行了反駁。
這一時期南朝永明聲律已為北朝文人所知,在創作、聲律上已經有所變化,但是與齊梁期間的詩歌聲律變化不能相提并論。
北魏分裂后共有董昭、盧元明、李諧、溫子升、元暉業、李騫、鹿悆七人,共有五言詩十七首一百一十二句。其中律句共有七十六句,占到了百分之六十八,這與前面律句所占的比例相比大大增高,與齊梁年間的情況比較相似。這一時期的詩歌還沒有完整的律詩,與前期的聲律追求相比有所進步,但是與南朝相比,聲律發展還有一定的差距。
北齊北周時期共有高昂、裴讓之、顏之推、馬元熙、高琳、馮淑妃、康孟、徐謙、王褒、庾信等三十二人,據相關統計來看,北齊與北周時期,二四異聲句子大大增加,律句增多,這說明詩歌開始走向近體詩律。這主要因為南朝詩人入北,影響了北朝詩歌聲律發展,不僅有由南入北的詩人,也有北朝詩人。北朝詩歌聲律受到了南朝永明聲律影響,詩歌聲律至此已于南朝詩歌聲律沒有什么差異。可以說北齊北周是詩歌聲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
由此可見,北朝詩歌聲律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剛開始北朝人不注意詩歌聲律,北魏當時的文學氛圍也不如南朝齊梁年間,所以詩歌聲律發展較為緩慢。直至北齊北周時期,詩歌聲律才獲得了廣泛發展,南北朝詩歌聲律得到了一致。
探討聲律開始于漢魏時期,盛行于南北朝。曹植在詩中對詩句字聲平仄的配合問題進行了探索,其實這就是格律詩中最重要的構律原則。從聲韻角度來說,不同的音聲相互交錯配合,就好像不同的顏色交叉配合,從而凸顯畫面顏色,對聲律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但聲律的變化不定,如果不調配適當,則會出現不妥帖的情況。但只要掌握音聲變化規律,就能達到五色相宜、異音相從,這是劉勰提出的規則。
北朝詩人繼承前人的經驗,在實踐中解決了詩句字聲的調配問題,從而達到較好的音韻協調效果。庾信作為南北朝詩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詩歌講究聲調的平仄和諧,追求韻律的變化配合。如庾信《烏夜啼》:促柱繁弦非《子夜》,歌聲舞態異《前溪》。御史府中何處宿?洛陽城頭那得棲?這兩句分別是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彈琴蜀郡卓家女,織錦秦川竇氏妻。詎不自驚長淚落,到頭啼烏恒夜啼。這兩句是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依次交替出現,雖然與七言律詩在平仄問題上的規定有些差異,但基本符合律詩的平仄要求。庾信詩歌通過字聲的相異凸顯語音的表達效果,從而使詩歌聲律更富有音樂性與感染力,為唐代詩歌聲律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異聲構成的律聯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不能成詩。我國詩歌用韻習慣于偶句韻式,形式最短的詩也要兩聯四句組成,否則就不能使用押韻達到相應的音韻效果了。從聲律特征來說,兩個律聯之間的組合有對立法,即前一聯的下句與后一聯的上句是異聲相對;也有粘合法,即前一聯的下句與下一聯的上句字聲相同而同聲相粘的方法。如庾信《出自薊北門行》:薊門還北望,役役盡傷情。關山連漢月,隴水向秦城。笳寒蘆葉脆,弓凍纻弦鳴。梅林能止渴,復姓可防兵。將軍朝挑戰,都護夜巡營。燕山猶有石,須勒幾人名?這首詩六聯采用了第一種方法,即只用了異聲相對一種規則連接全詩,音響效果單調、呆板。
詩歌聲律中少不了韻,如何制韻使之前呼后應,即押韻。押韻是有規則的把同音字分配到詩句中,用韻相應,形成一種音韻上的回環美。這樣全詩的字詞不再是離散的,而因為韻凝聚成音韻諧和的整體,從而提高藝術感染力。詩歌押韻從先秦時期就開始了,到南北朝時期又跨進了一步,認識到押韻要講究聲調區別,要音律和諧,四聲制韻,這樣才能準確呈現出同聲相應的效果,即押韻。但要注意格律詩的押韻需本韻相押,不能出韻,平聲與仄聲的韻不能相互押。本韻相押是為了提高音韻諧和的效果,所以,格律詩追求押本韻。庾信《和江中沽客》:五兩開船頭,長橋發新浦。懸知岸上人?遙振江中鼓。這首詩四聲制韻,因為押韻要分平仄,有平韻詩與仄韻詩的區別。這首詩以“浦、鼓”押韻,屬于上聲韻相押。由此可見平仄韻不能互押,并且仄韻之中還要分上、去、入三聲,各自為韻,這樣達到了同聲相應,音韻上的呼應效果就顯得和諧、協調。
總之,北朝詩歌聲律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由最初的不注重人為的聲律,到北齊北周詩歌聲律的獲得了大力發展。北朝詩歌聲律的發展得益于北方本土文人與由南入北文人的積極探求,在發展中既繼承了先前的聲律成果,又在聲律結構規律方面獲得了進一步發展,使得北朝詩歌聲律在中國詩歌聲律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樋口泰語.北朝詩格律化趨勢及其進程[J].社會科學戰線,1996,(6).
[2]盧盛江,葉秀清.論北朝詩歌聲律的發展[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