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新宇
(甘肅移動公司清水縣公司,甘肅 清水 741400)
設施農業是近年來農業生產中發展最快、效益最好的產業之一,也是種植業中效益排名第1的產業,在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村經濟振興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業已成為城鄉居民“菜籃子”和農民“錢袋子”的重要組成部分。采取規模化建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的模式,加快發展設施農業,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1]。
特定的氣候、地理、生產條件,決定了甘肅發展設施農業的優勢地位。甘肅境內,尤其是河西走廊及沿黃灌區,干旱少雨、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加之地處西北地區的中心地帶,是公路、鐵路交通樞紐,同時甘肅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因此,各類蔬菜以其優質、無公害、價格合理而享譽全國,設施蔬菜產業區域優勢非常明顯。近年來,甘肅省按照農業結構調整要優質高效的原則,充分發揮資源、市場和技術等區位優勢,面向市場,優化結構,把設施農業作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2013年1月16日召開的甘肅省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甘肅發展現代農業的“四個轉變”和“365”現代農業發展行動計劃[2],明確將設施蔬菜產業定為甘肅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這必將為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村長期繁榮,農民持續增收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甘肅省設施農業主要以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為主。據統計,到2011年全省共有各類設施種植業面積7.931萬hm2,其中以日光溫室和塑料拱棚為主的設施蔬菜面積達7.025萬hm2,產量351.94萬t[1]。
甘肅的日光溫室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從引進示范推廣到現在,基本經歷了起步、發展和推進3個階段。各地在辦示范點,抓示范推廣和技術培訓的基礎上,各級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極大地調動農民群眾建造日光溫室的積極性,2011年全省日光溫室面積達到3.041萬hm2。日光溫室由川區向高海拔山區和牧區推進,由灌區延伸到戈壁和沙漠邊緣,為全省日光溫室蔬菜生產發展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塑料大棚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主要進行蔬菜早熟栽培,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和資金投入的增加,截止2011年全省塑料大棚面積達4.386萬hm2,普及程度和受益范圍持續擴大。
2011年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科研人員針對目前國內節能日光溫室存在的主要問題,綜合分析日光溫室潛能發揮的途徑,按照“多采光、高蓄熱、強保溫、低成本、少占地”的設計思路,充分利用西北地區豐富的光熱資源,對日光溫室結構進行了重大創新改進,創造性的設計出一種目前國內領先的新型日光溫室——“太陽能雙效溫室”。該溫室集成水幕太陽能蓄放熱系統、雙效熱泵系統、水袋式太陽能蓄熱裝置、地暖盤管及地下蓄熱水箱等蓄放熱裝置組成太陽能主動蓄熱系統,通過自動控制設備對主動蓄熱系統進行有效調控,綜合性能得到極大改善,抗災抵災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冬季溫室內最低氣溫達10℃以上,較普通日光溫室提高室溫4℃以上、地溫3℃以上;冬季溫室采光較普通日光溫室提高15%以上,可有效抵御連續陰、雨、雪天低溫災害,使設施生產的安全性大幅提升。同時由于保溫系統的裝配技術創新,不但簡化了日光溫室的建造程序,且可節省耕地20%,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隨著設施農業的進一步發展,甘肅省設施農業生產所涉及的作物種類由原來較單一的黃瓜、番茄等逐步發展到現在的葉菜類、草莓、瓜類、食用菌、花卉苗木、水果類等十幾個種類的上百個品種。如食用菌,主要有平菇、雙孢菇、香菇、黑木耳、金針菇、茶薪菇等10多個品種。
依靠傳統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在有限土地、勞力和生產技術等諸多條件限制下,其發展潛力極其有限。相比傳統農業而言,設施農業在甘肅省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下能夠帶來比較明顯的經濟效益,如日光溫室采用合理接茬和間作套種栽培模式生產,能實現周年生產,培育反季節產品,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據測算,日光溫室種植番茄、西葫蘆、辣椒、茄子、西瓜的效益,分別是大田種植小麥、玉米、洋蔥、向日葵、棉花效益的12.8、11.5、8.9、4.5和3.3倍[1],比較優勢非常明顯,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蔬菜產業已經成為了加快農民增收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全省農業發展中優勢突出、潛力巨大。
甘肅省設施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受資金和技術等因素制約,暴露出了設施相對簡陋、抗災能力差、作業強度大、科學生產水平低、產業化經營規模小等不容忽視的問題。
近幾年,甘肅設施農業生產的效益總體上講提高的比較快,單位產值也比較高,但是各地發展還不均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產值差異也非常明顯。白銀市日光溫室茄子生產水平最高的可達60萬kg/hm2以上,而全省平均生產水平只有15萬kg/hm2左右。同時,設施農業雖然形成了比較集中的優勢生產區域,但就區域之間比較,專業化程度、規模化水平、特色區域優勢仍有差異,也有很大的潛力可挖。就區域內部結構而言,大部分地方尤其是城郊區,由于農民缺乏組織,種植品種多雜亂,專業化程度還比較低,經營多以農戶為單位進入市場,影響了整體效益的發揮,缺乏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近年來,甘肅省設施農業發展迅速,但機械化水平還比較落后,設施農業的設備、技術更新換代緩慢,自動化水平低,勞動強度大。全省目前50%的溫室還是竹木結構日光溫室,溫室起架低、跨度小,采光和保溫效能較差,且室內空氣濕度大,不利于病蟲害防治,也不利于田間配套和機械化作業,更影響了栽培作物品質,效益發揮不夠充分。
農民由于信息匱乏,導致種植品種和數量上的極大盲目性。在種植過程中不是按照市場需求來決定種植情況,而是盲目跟風,結果導致增產不增收的現象時有發生。同時,與全國設施農業的發展需求相比,甘肅省設施農業生產基地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上規模、上檔次的龍頭企業少,輻射帶動能力較差[3]。
現代設施農業需要科技掌握程度較好的現代農民,而甘肅農民大部分都是糧農轉菜農,習慣于舊的生產方式,對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設施農業的發展前景認識不足,觀望的多,主動發展的少,存在“等、靠、要”現象。加之懂技術、懂生產的干部不多,缺乏對農民在政策、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宣傳和引導,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能力較差,技術培訓指導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設施農業的發展[1,4]。
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農業,是提升甘肅省設施農業發展水平,加快甘肅省節水農業園區建設和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建議以“太陽能雙效溫室”技術為科技支撐,充分發揮甘肅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優勢,加速提升全省設施農業發展水平,不斷壯大設施蔬菜優勢產業,有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具體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政策引導,制定發展規劃。加強政策引導,制定出臺日光溫室種植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扶持辦法,確立“太陽能雙效溫室”在支撐國家級節水農業示范區建設和壯大設施蔬菜優勢產業中的主導性技術地位。堅持政府引導扶持、著力產業轉型升級、注重人才隊伍建設,以河西及沿黃灌區、渭河流域、涇河流域、“兩江一水”流域為重點,到2016年,力爭將我省發展為西北地區設施農業產業中心,使全省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3.333萬hm2,每年產值達到600億元。二是加強組織領導,營造推進合力。創新組織領導機制,以省委省政府農口主管部門為牽頭單位,以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為技術支撐單位[3],聯合組建設施農業建設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將行政優勢和科技優勢有機結合,凝聚力量,優勢互補,合力推進以“太陽能雙效溫室”為主體的設施農業發展。三是加強示范指導,提升發展質量。以設施技術為基礎、良種技術為核心、項目建設為平臺、提升發展質量為目的,重點在河西走廊和沿黃灌區建設一批技術裝備先進、種植模式高效、產品優特安全、資源消耗節約、產投優勢明顯的“太陽能雙效溫室”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帶動全省設施農業上層次、見規模、出成效。
[1] 甘肅省統計局.甘肅農村工作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67-69.
[2] 王朝霞.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召開王三運劉偉平歐陽堅出席[EB/OL].(2013-01-17)[2013-03-20]http://gs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3/01/17/013613446.shtm l
[3] 錢加緒.靠創新促進科技進步 用科技強農惠農富農[J]. 農業科技管理,2012,31(2):1-3.
[4] 宋銀山,王玉忠,張麗萍.涼州區日光溫室風災的預防及災后補救措施[J].甘肅農業科技.2012(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