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宜興214221)
宜興紫砂陶刻的藝術題材極為廣泛,山水、人物、花鳥諸圖案應有盡有。陶刻在傳統上有刻底子和空刻兩種:刻底子是指先用筆墨在紫砂坯體上勾出書畫圖案,然后依墨跡鐫刻;空刻即是在沒有筆墨圖案的紫砂坯體上直接進行鐫刻。刻底子大都采用兩面入刀,空刻則是單刀行走較多。近代的金石家和書畫家如吳昌碩、蔡元培、唐云和韓美林等都在紫砂坯體上留下過珍貴的筆跡,為宜興紫砂陶刻裝飾藝術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宜興紫砂也因此成為了集中國陶藝、鐫刻、金石、書畫和詩文于一體的藝術珍品。
這款“六方山水畫筆筒”(見圖1),在筆筒外壁的六個塊面上分別刻繪了山水圖案和《蘭亭序》的文字,采用淺刻手法來裝飾,刀刀有序、筆筆在理,毫無重刀之處,山水的構圖合理嚴謹,刻畫精細,使“六方山水畫筆筒”整體呈現出穩重大方的視覺效果。所謂淺刻,即對紋飾僅以刻劃來表現,雖然沒有立體感,但在細膩的刀法下紋飾仍有層次感,與透雕有異曲同工之妙。以淺刻手法刻繪出來的山水頗有國畫之風,畫面上的構圖虛實分明,山水清雅嫻靜、秀麗之姿極為生動,四周留有空白,紋飾深峻生動,刀法極為精湛,古樸之中別有韻味。紫砂“六方山水畫筆筒”的筒身其它塊面淺刻了《蘭亭序》里的詩句,細膩的刀法使紫砂“六方山水畫筆筒”上的詩情畫意盡收眼中,簡潔之中見典雅,平淡之中見奇趣。
圖1六方山水畫筆筒
紫砂“六方山水畫筆筒”材料質樸,淺刻的山水和詩句清雅高潔,此筆筒可以說是我國紫砂筆筒文化的一個濃縮與微觀。它的價值除了材質和造型外,更重要的內涵是筆筒所蘊含的山水文化。中國山水千姿百態,可謂得天獨厚;中國又是文明古國,歷代人文薈萃。這自然與人文的兩大特點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山水文化。中國眾多的名山勝水,不僅自然景觀雄奇秀麗,而且沉積著深厚的文化,閃耀著燦爛的異彩。所謂“中國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蘊涵和引發的文化現象,這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在世界上有顯著的地位。山水文化作為人類特有的創造,是人與自然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晶。山水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創造的過程,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各方面的進步,人們對山水的需求和關系自然也在演變。山水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注入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體現出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如果說大自然是人類文明的搖籃,那么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就是山水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神奇樸實的中國山水文化歷經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在中華民族精神長河中留下了深長的歷史投影,它正以倔強的生命力隨著文化傳統對生產和生活的實踐實現同現代文化的綜合,以形成中華民族與時俱進的文化意識和品格。紫砂“六方山水畫筆筒”以山水為淺刻的內容,彰顯了我國傳統山水文化的藝術價值。
“六方山水畫筆筒”平口、鼓腹、底部有六足,蘊含“六六大順”的美好祝福。器身以六個形狀一樣的塊面鑲接而成,造型規整而不失精美。筆筒是古代文房中最常見的器具之一,最初出自三國時期吳國的陸璣寫的一篇《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筆筒的風行大約出現在明朝中晚期,明、清時期筆筒的傳世作品極多,雖然形制變化不大,但是材質卻頗為豐富,有紫砂、竹、瓷、木、銅、象牙、玉、水晶、端石等,其中以紫砂材質最為珍貴。從裝飾方法上看,紫砂材質的筆筒有刻、鏤、雕、繪等,紫砂材質的筆筒也因此成為了文房用具中器型變化最多、裝飾方法最為豐富的品種之一。以刻繪裝飾的“六方山水畫筆筒”講究刀法洗練剔透、層次分明、重重疊疊,起伏而多變,高度體現了山水陶刻的藝術美。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心靈的龐大載體,也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依據。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自產生之后,一直對中國的政治、教育、文學以及民族的深層心理結構、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我國的紫砂文化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建立在中國獨特風土基礎之上。悠久的山水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山水文化以刻繪的手法進入紫砂“六方山水畫筆筒”的設計中,又創制出獨樹一幟的文化特色。也就是說,紫砂文化作為藝術載體,已經滲透到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紫砂是我國非物質遺產建設的重要資源,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獨特色彩,日積月累、源遠流長,我們應該秉著對紫砂文化尊重的態度,并且將它發揚光大。
[1]張斌.論宋代陶瓷刻劃花裝飾[J].景德鎮陶瓷.2009(1):20.
[2]陳昌全.筆筒的產生不早于明嘉靖朝嗎[J].收藏快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