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分校初2014屆6班 何百哲
蝌蚪變形記
文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分校初2014屆6班 何百哲

每年春天,池塘里就會出現不少成群結伴的小蝌蚪,我常常想,要歷經什么樣的考驗,它們才能長成青蛙呢?為了便于觀察,5月底,我養了10只蝌蚪,歷經三個月,進行了蝌蚪死因、蝌蚪吃什么以及蝌蚪怎樣生長變形的探究。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蝌蚪神奇變身的“魔法世界”吧!
一、種內競爭
1.提出問題
喂養時,我發現有些蝌蚪離奇死去,漂在水面上。它們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2.尋找原因
同種生物個體之間由于爭奪食物、棲息地或其他生活條件而發生的斗爭,叫種內斗爭。例如,鱸魚的成魚經常以本種幼魚為食。有些動物的雄性個體在繁殖期時,往往為了爭奪雌性個體與同種雄性個體進行斗爭。雖然這種斗爭多以失敗者死亡告終,但對種族的延續十分有利。
生態學上十分重視種內競爭,把它看作是調節種群密度的一種機制。基于這點,種內斗爭可分為爭奪型和競爭型兩類。
爭奪型個體任意消耗資源,因而導致所有個體都得不到足夠的量,極端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共同死亡的局面。這種類型從維持種群的觀點來看,既浪費資源又容易發生個體數大幅度變動。食草動物出現的競爭就是其中一例。
競爭型個體的一部分個體想要確保自身所需要的資源,就會導致另一部分個體資源匱乏。只有維持種群資源可被有效地利用,才能讓種群的密度維持穩定。具有勢力范圍的動物和捕食寄生者中表現的競爭就是其中的一例。
如果個體間斗爭能力的差異小,種內斗爭趨向于爭奪型;個體間斗爭能力的差異大,種內斗爭就趨向于競爭型。
蝌蚪的小腸內能分泌一種毒素,蝌蚪為爭奪食物或擴大活動空間,自然會增加體內毒素的分泌量,結果導致與其它蝌蚪同歸于盡,這樣對其種族的延續是有利的。因為種內競爭,我養的10只蝌蚪死了2只。
3.解決問題
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我們養蝌蚪時勤換水、勤投食,讓它們在一個相對優越的環境中生存,才不至于彼此“放毒”。
有一天我發現一只最小的蝌蚪不見了,仔細一看,竟發現魚缸底有一張黑色的皮——那是小蝌蚪的尸體!原來,在食物不充足的情況下,還會出現大蝌蚪與小蝌蚪之間自相殘殺的現象。
二、養殖環境
養蝌蚪不僅需要耐心,還需要細心。一天早晨起床后,我給魚缸加滿了水,下午回家竟然發現魚缸旁邊有一只已經曬干了的蝌蚪——由于水太滿,所以調皮的小蝌蚪玩起了跳水,結果再也回不去;而且蝌蚪是用鰓呼吸的,本應該避免陽光暴曬。由于我的失誤,讓小蝌蚪白白送了性命,這也提醒我,做什么事情都要細心。
不久之后,一只最大的蝌蚪前肢、后肢都長出來了,可沒幾天,就翻了白肚皮——死了。排除之前出現的兩類原因,經過查閱資料,我終于明白了它死亡的原因。
蝌蚪是兩棲動物,小蝌蚪是用鰓呼吸,所以飼養時水深應控制在20cm左右。到生長后期(蝌蚪轉化為幼蛙的關鍵時期)則慢慢開始用肺呼吸,所以水深最好控制在4cm左右。而我給它們設計的是20cm深的水,它當然會死亡。所以喂養蝌蚪時,應注意分級飼養。
弄清這些蝌蚪死亡的原因時,我喂養的蝌蚪已經只剩5只了!
實驗室的老師告訴我:蝌蚪吃煮熟的米粒、用開水燙過的菠菜葉、煮熟的雞蛋黃,長大了還可以喂一些小魚鰓后面的肉。我查了一下書,覺得這種“菜譜”的營養均衡且全面。
不過,這都是以人為標準進行衡量的,對蝌蚪有無好處?會不會導致營養過剩?有沒有更好的食譜?我決定自己設計投食實驗,看看蝌蚪喜歡吃什么食物。
我準備了米粒、雞蛋黃、菠菜葉、一小片豬肉、一小片魚肉、一小片蝦肉、一小塊西瓜,每隔一天投一種食物,10只蝌蚪進食情況如下:
喂米粒時,僅有1只蝌蚪吃;喂雞蛋黃時,有3只蝌蚪吃;喂菠菜葉時,沒有一只蝌蚪吃;喂豬肉時,5只蝌蚪吃;喂魚肉時,有7只;喂蝦肉時,所有的蝌蚪都圍過來吃;喂西瓜時,蝌蚪也都一個個撲上去搶著吃。
通過這個小測試我發現:蝌蚪竟知食物“貴賤”,喜歡吃蝦肉和西瓜。所以,可以用蝦肉代替雞蛋黃及其他肉類;西瓜含水量極多,并含有一定的胡蘿卜素、抗壞血酸(維C),可以用來代替菠菜葉;由于糖含量豐富,所以西瓜還能代替米粒作為蝌蚪的食物。
在沒有投任何食物的情況下,我發現蝌蚪的糞便呈綠色。仔細觀察后,原來蝌蚪腹部有吸盤,它們經常吸附在水草上吃水草。這又是為什么呢?
魚缸中的水草屬于沉水植物中的金魚藻,是喜氮植物,其中無氮浸出物高達57.41%,無氮浸出物是非常復雜的一組物質,包括淀粉、可溶性單糖、雙糖、一部分果膠、木質素、有機酸、單寧、色素等。在植物性精料中(籽實飼料),無氮浸出物以淀粉為主,在青飼料中以戊聚糖為最多。淀粉和可溶性糖容易被各類動物消化吸收。
水草因為淀粉含量豐富,可以代替米粒作為蝌蚪的主食。都說兔子不吃窩邊草,看來對蝌蚪不適用啊!通過查閱資料,我還了解到植物性食物能加速蝌蚪的成長,動物性食物能加速蝌蚪變態。我探究出來的蝦、西瓜、水草既符合蝌蚪所需食物又比原菜譜營養價值更高,不過我這種方法沒有實驗,而老師的方法經過了實驗,所以我決定先用老師的食譜喂養,中間穿插著我的食譜,相信會相得益彰!
經過這次探究,我體會到了蝌蚪挑選食物的智慧,這是大自然賦予它們的,還是在漫長的進化之路中形成的?我們無從知曉。當然,蝌蚪在不同時期所需食物也不同,會從以植物飼料為主、動物飼料為輔轉變為以動物飼料為主、植物飼料為輔,這是喂養上的功夫了。
第一形態:蝌蚪
蝌蚪的頭部呈紡錐形,尾巴長約2至3.5cm,游動時會擺動,全身呈黑色,并帶有淺淺的斑點。它們喜歡依附在水草上,飼養水缸的水深為20至30cm。
第二形態:長出后肢的半成體
頭部依然呈紡錐狀,但是逐步變尖,尾巴依然存在,全身黑色,只有尾部顏色較淡,斑點稍明顯。已經長出完整的后肢,身長基本不變。這個階段的蝌蚪還是愛好依附在水草上,后肢會蹬水,靠尾部擺動游動,水深5至10cm即可。
第三形態:長出后肢和前肢、有尾的半成體
頭部呈紡錐狀,前部較大,變尖變凸,眼睛和鼻子呈三角形,長出完整的后肢和前肢,后肢蹬水,前肢撥水前進,可以跳躍,尾部逐漸變小。腿部呈黑白條紋狀,全身現黑白斑點,長度基本不變。這時它們基本不進食,水深僅需1至3cm,水中可放些石子,方便它們登陸。

第四形態:青蛙或蟾蜍
長出完整的四肢,尾巴完全退化,后肢蹬水,前肢撥水前進,能在陸地上跳躍或爬行,全身呈黑灰色,有斑點,四肢有條紋。終于變為水陸兩棲動物了,食材也變為小蟲子了!
這次養蝌蚪的經歷培養了我的觀察能力,也讓我更有勇氣直面困難,更有毅力解決問題,對生物有了更多的興趣。今后,我還要參加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享受探究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