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傅傳耀
城市化車輪滾滾,勢不可擋,如何順應潮流,而又獨樹一幟,黔西縣有三點做法值得推廣。
貴州多山,黔西也不例外,有山就有水,黔西也是如此。山水如何相擁,像一對舞伴,舞出生機,舞出靈動,舞出美感,黔西是一個典型。站在觀農臺上,“老黔西”縣人大主任羅德智把“九獅鬧蓮”的傳說娓娓道來:相傳有一道人趕著九只獅子來到這里,見回龍水來,回龍水去,山巒青翠,壩似仙湖,丘陵如蓮,流連忘行。道人便插鞭定獅,九獅則化為形態各異的九座獅山。不過這只是個美麗的傳說,“九獅鬧蓮”主要還是來源于黔西的山和地形。黔西縣城屬丘陵地形,在群山環抱之中,九坐形態各異的山頭,形如獅子,分布在城內外,城池如含苞欲放的蓮花,故有“九獅鬧蓮”之稱。“新黔西”縣委常委、副縣長俞祖常說:“我們城市規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依山順勢,做活山水文章,九個山頭盡量保存,逐步建成供百姓休閑娛樂的公園,現在已經建成了四個?!卑焉筋^變成公園,這是最大的以人為本,人有了山,就有了去處,山有了人,就注入了生機。
來到水西河畔,九公里的河道穿城而過,兩岸繁花似錦,河里流水潺潺。河畔的杜鵑廣場,太極廣場,人頭攢動,扶老攜幼,其樂融融。水西河與皮夾河交界處的濕地公園,鮮花盛開,小橋流水,亭臺樓榭相映成趣,引來無數青年男女,歡聲笑語,爭相拍照。黔西既無名山大川之雄奇,也無桂林山水之秀美。有的是把有限的水節約利用、綜合利用、科學利用,有的是把普通的山保護好、開發好、建設好。黔西用九座獅山配上九公里的河灘,還有水西河上17座形態各異的小橋,加上近6萬平方米的濕地公園,如此的精心配搭,水給城市增添了靈氣,山給城市帶來了豪氣,一座城市靈秀而充滿生機。
把山頭變成公園,這是最大的以人為本,人有了山,就有了去處,山有了人,就注入了生機。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沒有文化的城市是沒有生命的,也是沒有記憶的。五千年文明的中國是這樣,數百年文明的外國也是這樣。黔西縣委書記范元平說:“要建設古今交融的文化城市?!鼻骺h是黔西北重鎮,水西文化底蘊豐厚,璀璨奪目,且不講有數萬年歷史的觀音洞遺址,就元、明、清以來,黔西文化在黔中也是有一席之地的。尤其是水西彝族首領奢香夫人,引進中原文化,維護民族團結,疏通龍場九驛,更是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何保護、傳承、發揚好水西文化,黔西縣的決策者們始終保持了高度清醒的頭腦。
還是從觀農臺說起,據記載這是乾隆四十二年黔西知州赫霖泰首創,這是地方官員們登臺祈求豐收,祭祀天地的地方,也是觀看年景慶祝豐收的去處,更是一覽眾山小的觀景臺。臺上有黔西“古城八景”的素描:東山夕照、印山浮玉、龍潭夜月、石牛夜飲、源水三漲、渭濱魚竇、一澗轟雷、西橋斷雪。此外還有一副對聯:一塔拔地,九獅拱城。對聯旁就是老縣城的地圖,看起來斑駁滄桑,卻是歷史的見證。山腳下是老縣衙所在地,由于新建了行政辦公區,無數開發商都看中了這塊地,但是因有武廟、觀農臺、三晉戲樓等文物在此,縣委書記一錘定音:“不賣!把這塊風水寶地留給學校!”我們不禁贊嘆,這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領導。來到水西古城工地,游客接待中心改造已完工,仿古建筑,有模有樣。再看看古城規劃和機聲隆隆的現場,一座風情濃郁的彝族文化古城即將拔地而起。這座古城為何最后選址黔西,就是因為黔西有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遠遠看著九天九重堂,氣勢恢宏地矗立在東山之上,這是彝族先民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聽說正在完善之中,我們未能近距離一睹風采。
水西公園是水西文化的濃縮景觀。來到公園門口,一座精美的石牌坊——尚書坊映入眼簾,此牌坊始建于乾隆四十九年,四柱三門三樓,為旌表兵部尚書李世杰而建。因多年風化和地基下沉而倒掉,后經修復才得以重新站立起來,由于殘缺不全,又因為修復的石料是不同年代的,因此顏色各不相同,反而體現了“修舊如舊”的理念。再看看文琴戲樓,青瓦坡面,翹檐吊腳,中處四合院正面,背靠清初兵部尚書李世杰雕塑,左后旁有文峰書院,左側山頭高聳觀文塔,該塔為密檐式七層八角攢尖頂中空磚石塔,始建于雍正四年,至今仍是黔西的地標。再右后是一規模不小的玉皇閣,可惜被一棟現代建筑遮去半截。戲樓中不時演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琴戲,花燈戲。隨行的政府辦工作人員小金,還繪聲繪色唱了一段文琴戲段子,我們好像穿越了時空,回到了“跟著賀龍鬧革命”的年代。傳承與發揚是一脈相承的,黔西縣緊緊抓住建設“杜鵑花都”的機遇,打造杜鵑大道,雕塑九獅鬧蓮,黔西矮馬等城市標志,有理由相信,若干年后,這些也會成為被傳承的文化。
幸福指數的高低,市民生活的方便程度是一個重要指標。黔西縣作為一個有20多萬人口的城市,完善功能是必備條件。首先是購,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大,除過去幾個農貿市場外,決策者們又新修了水西、茨園路、東城三個農貿市場,做到了購有所商。其次是游,為發展旅游業,黔西縣引進資金修建了黔西大酒店、水西大酒店、杜鵑花大酒店、永貴大酒店、陽光大酒店等五個四星級大酒店,還有一批在規劃建設中,單就星級酒店的規模,也是一些市州所在地的城市不及的,做到了游有所住。三是居,新時期的居民對居住有新的要求,縣里高標準規劃和建成了黔龍新城小區、電廠生活小區、龍山城市花園、福臨國際小區等10個高品質小區,同步推動保障房建設,建設廉租房3120套、經濟適用房2000套,實施農村危房改造2.90萬戶,做到了居有其屋。四是娛,先后為市民改造了文峰路步行街,修建了4個公園,正在建設中的文體中心,還邀請國內一流的設計單位參與規劃設計,也建成了行政中心、杜鵑花廣場等21個市民廣場。每逢早晚,打拳、秧歌、唱歌、下棋的人群各得其所,一派祥和安寧、鶯歌燕舞的景象,做到了娛有所場。五是業,百姓們形象地講,如果沒有職業,“就像坐在滑石板上一樣,心里發慌”,對明天看不到希望。創造就業機會是城市發展,解決民生的根本任務,黔西縣招商引資新辦了電廠和一些農副產品加工廠,多家煤廠,以及正在建設的兩個大型煤化工廠,全部建成后可解決5萬人的就業,做到了勞有所崗。六是醫,縣里正在改造三乙醫院,并穩健地推進了城鄉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以上,做到了病有所醫。七是學,黔西縣城從幼教到高中學校較為配套,其中各類幼兒園26所、小學13所、初中7所、高中7所、職教1所,且教育水平在全省也屬上乘,做到了學有所教。八是環保,為了保護環境,縣里投巨資建成了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們相信,黔西的山水會更加秀美,黔西的文化會世代相傳,黔西的城市功能會更加完善,黔西的百姓生活會更加幸福美滿,黔西的城市發展之路值得學習借鑒。(作者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責任編輯/付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