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剛,熊尚坤,陳曉冬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研究院 廣州510630)
LTE網絡承載的語音業務與傳統的電路域(circuit switched,CS)語音業務,采用的空口技術有很大區別,本文主要通過理論方式,分析VoLTE(voice over LTE)[1]的覆蓋能力和頻譜效率。
目前在VoLTE方面的研究主要有:
[1]闡述了VoLTE的網絡架構,并給出了VoLTE的容量效率仿真結果;
·參考文獻[2]描述了VoLTE的性能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3]對電話業務的時延特性進行了要求,達到“用戶滿意”標準的電話業務,端到端時延必須在285 ms以內;根據互聯網網絡現狀,并考慮到現有3GPP標準語音技術特征,扣除核心網時延(70 ms)、語音編碼時延(30 ms)、語音解碼時延(5 ms)后,允許的單邊最大空口時延約為90 ms,如圖1所示。
移動通信系統中,滿足覆蓋目標的CS語音業務,要求誤幀率(FER)小于等于1%,LTE系統空口采用了增量冗余的HARQ機制[4],一般的系統實現要求HARQ初傳成功率達到90%,即初傳誤塊率(BLER)為10%,為了達到語音質量要求,必須經過一次HARQ重傳,語音誤幀率才能夠小于1%。如果HARQ初傳與第一次重傳是兩個獨立事件,并且每次發送的BLER都是10%,經過初傳與重傳后的FER=10%×10%=1%。
圖1 VoLTE網絡側時延分解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HARQ初傳BLER=10%,并且重傳時MCS不進行改變,由于HARQ的軟合并機制,第二次HARQ發送(初傳后首次重傳)的BLER將遠小于10%,兩次HARQ發送后總體FER<<1%。
VoLTE必須支持ROHC頭壓縮[5],將RTP/IP的頭開銷壓縮為1~3 byte;對于AMR-WB 12.65 KB寬帶語音[6],一個20 ms語音分組MAC PDU輸出大約為320 bit。傳送一個語音分組,可以在一個TTI內采用1個SB(schedulling block)進行承載,此時MCS=17,語音分組占用一個RB(以下稱為占用一個PRB);也可以采用PRB=2/MCS=11,或者PRB=4/MCS=5進行承載。終端上行發送語音數據時,選擇較低的MCS具有較低的解調門限,但造成終端發射功率在多個PRB上均分,因此,更低的MCS配置并不能夠保證覆蓋范圍顯著擴大。
鏈路惡化時,可以將上行語音分組在RLC層進行分段,形成更小的MAC PDU,從而在不增加RB配置的情況下,以更低的MCS傳送語音,因而可以具有更強的覆蓋能力。但是RLC分段后單個語音分組初次發送占用多個TTI,付出的代價是消耗更多的RLC層和MAC層以及PDCCH調度信令開銷。
HARQ重傳也可以增強覆蓋,這種覆蓋加強的理論依據是,在信號較差區域,多次重傳后在信道解碼器入口累積的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得到提升;在弱覆蓋區域,即使HARQ初傳BLER高于10%,通過多次HARQ重傳仍然可能保證語音質量。
與HARQ對覆蓋增強類似,TTI捆綁[7]機制在4個連續TTI內,將HARQ的4個冗余版本[7]捆綁發送,也能夠增強覆蓋,但是TTI捆綁后,HARQ重傳周期從8 ms增大為16 ms,因此,在一定的空口時延限制下,由于發送的TTI數量增加了一倍,采用TTI捆綁發送方式能夠帶來約3 dB的覆蓋增益。
語音分組以20 ms為周期產生,考慮HARQ重傳,平均每個語音分組最多允許占用20個TTI,分段越多則HARQ過程越多,允許的HARQ重傳次數越少。因此,雖然RLC分段能夠在降低MCS的同時降低SINR解調門限,而增大初傳BLER=10%的覆蓋范圍,但是由于初傳占用的TTI增多,限制了HARQ最大允許重傳次數。
僅考慮TTI占用的約束,如果不采用RLC分段,雖然HARQ初傳BLER=10%的覆蓋范圍較小,但可以進行更多次HARQ重傳來增強覆蓋,可以通過更多次HARQ重傳獲得更大HARQ覆蓋增益(此處沒有考慮空口時延限制)。
在空口時延限制下,HARQ重傳次數不能過大,因此,在一定空口時延限制下,HARQ、TTI捆綁結合RLC分段(分段數仍然要有限制)才能獲得最大的覆蓋增強。
由于VoLTE的下行覆蓋較上行更強,僅對上行覆蓋進行鏈路預算分析。
表1是密集市區環境的VoLTE鏈路預算參數設置,噪聲系數與基站設備性能相關;干擾余量1.5 dB引用參考文獻[8]取值,反映一定負載時鄰小區終端對本小區的上行干擾。
表1 鏈路預算基本參數設置
表2給出了AMR-WB 12.65 kbit/s寬帶語音,無RLC分段,不同MCS配置時初傳BLER=10%對應的VoLTE最大允許路徑損耗,此路徑損耗范圍屬于上行功控有效區域。
功控有效的覆蓋范圍內,最多兩次TTI占用,即能滿足語音誤幀率要求;多次重傳在接收端進行能量累積帶來的覆蓋增益簡單計算方式為:10 log(TTI最大占用次數/2);此處為保守分析計算,沒有考慮多次重發帶來的時間分集增益以及Turbo解碼器輸入軟信息累加形成的誤幀率下降。
無線配置為PRB=2/MCS=11時,假定允許TTI捆綁5次HARQ發送(一次初傳+4次重傳),空口時延68 ms,最大允許路徑損耗擴大為115.8+10 log(5×4/2)=125.8 dB。
可以通過低速率語音和4天線接收分集進一步擴大VoLTE覆蓋,獲得與3G語音技術相當的覆蓋能力。
表2 VoLTE鏈路預算結果
經過矯正的某城市密集市區800 MHz頻段傳播損耗式為:
其中,L為傳播損耗;d為距離,單位為km。
假定密集市區站間距500 m,小區半徑為333 m,則傳播損耗為112 dB,每20 ms產生的AMR-WB12.65K語音分組可以在上行PRB=1/MCS=17配置下傳送,考慮BLER=10%時需要的重傳,每個語音分組實際消耗的PRB資源為1.1個。
假定50%語音激活,近似認為語音靜默幀不消耗更多PRB資源,5 MHz載波帶寬,FDD模式,上行扣除PUCCH資源后平均每小區PUSCH可用RB配置20個,50%PRB資源消耗能夠承載的語音連接數為(上行):
20(RB)×20(TTI)×50%(PRB負載)/50%(語音激活)/1.1(每語音分組資源消耗)=364
因此,PRB資源消耗50%時,VoLTE上行容量大約是364;進一步提升PRB資源消耗比例,可能造成鄰小區干擾抬升,造成每個語音分組的資源消耗增加,因此,提升PRB占用比例未必能夠很大幅度地提升語音容量。
基站的調度能力從信令面決定了VoLTE容量,以下分析基于PDCCH動態調度方式。5 MHz帶寬的LTE網絡,可用CCE[4]大約為20個,每個調度消耗CCE的多少受鏈路質量影響;密集市區環境,每次調度的平均CCE消耗實測值大約為2.5個,即5 MHz帶寬,每個TTI可以同時提供8個調度,由上、下行共享,考慮下行鏈路覆蓋較強,可以將下行兩個20 ms語音分組打包發送,以40 ms為周期調度;上行語音分組仍然每20 ms調度一次;并且,下行重傳的發送采用非同步機制因而需要新的調度命令,而上行HARQ重傳采用同步機制不必需要新的調度命令,下行、上行每個調度語音分組消耗的調度命令分別為1.1和1個;40 ms內,每個語音連接,下行將消耗1.1個調度,上行消耗2個調度,5 MHz帶寬,PDCCH可以容納的VoLTE用戶數約為:
40(ms)×20(CCE)/2.5(每調度CCE消耗)/(1.1+2)/0.5(語音激活)=206
本文從多個角度對VoLTE進行了分析,并認為VoLTE具有與3G語音技術相當的覆蓋能力。
容量分析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第4.1節和第4.2節對800 MHz頻段密集市區環境的VoLTE容量,從物理資源消耗及信令容量兩個維度進行分析,實際的VoLTE容量還需考慮鄰小區干擾,鄰小區干擾抬升不僅與用戶數相關,也與設備廠商的具體實現相關,本文假定經過良好的規劃和良好的RB資源調度及分配,能夠將鄰小區干擾造成的平均IoT抬升控制在1.5 dB,基于此種假設對VoLTE容量進行了理論推導,并且認為在密集市區環境800 MHz頻段,5 MHz帶寬,采用動態調度時,每小區可以提供200個以上語音連接,此時語音容量受限因素為PDCCH調度信令。
VoLTE的容量效率與頻段、站間距、環境特征等因素相關,各種場景下的容量效率存在差異,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LTE網絡已經在全球規模部署,從維護便利性角度以及網絡演進的角度分析,VoLTE的普遍商用并且3G語音和3G網絡最終走向萎縮繼而退出歷史舞臺只是時間問題。隨著ICIC[4]、干擾消除等技術的進一步成熟,VoLTE的技術優勢將更加明顯,需要通信從業者對該技術足夠重視。
參考文獻
1 Poikselk M,Holma H,Hongisto J,et al.Voice over LTE(VoLTE).John Wiley & Sons Ltd,2012
2 陳書貞,張旋,王玉鎮等.LTE關鍵技術與無線性能.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3 ITU-T Recommendation G.114.One-way Transmission Time,2000
4 堵久輝,謬慶育.4G移動通信技術權威指南LTE與LTEAdvanced.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5 GSMA IR.92 V4.0.IMS Profile for Voice and SMS,2011
6 3GPP TS 26.190 V10.0.0.Adaptive Multi-Rate-Wideband(AMRWB)Speech Codec,2009
7 3GPP TS 36.321 V10.0.0.Medium Access Control(MAC)Protocol Specification
8 Sesia S,Toufik I,Baker M.LTE-the UMTS Long Term Evolu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Second Edition.John Wiley &Sons Ltd,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