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顯坤
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
■ 李顯坤
梭羅在其心血力作《瓦爾登湖》中不無擔憂地正告自己的一眾摯愛親朋們:“可是我要告訴我的伙伴們,只說這一次,以后永遠不再說了。你們要盡可能長久地生活得自由,生活得并不執著才好。”純粹的隱者是說不出來這種話的。但這句話又高度概括了普通美國公民對自由的認識。
上首陽山而餓死的伯夷和叔齊,不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當隱士只是為了拒新的政權以千里之外,以求得自我人格高尚。陶淵明辭官歸隱,主要源于其對現實的心灰意冷,加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自尊。與一般隱士不同的孟浩然,堪稱隱士中的名士。他一生之所以能夠隱而不仕,且最終隱得自在,也隱得灑脫,在于他從由隱而求仕到被迫歸隱到慕陶而真隱,心靈經歷了由樂觀到悲觀直至揚棄悲觀的艱難歷程后徹底放下了思想包袱,恢復了先前對于山水的迷戀與熱情。他頻繁出游,足跡遍于江淮吳越等風景極佳之處。這樣的游歷,其心如閑云,其身若野鶴,數年樂而忘返。在他的潛意識里,他真的需要一片無垠的曠野,清新的空氣,還有融入風景后的自由心境,卻還是沒有于主觀上追求人生自由的積極動因。“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有一首贈孟浩然的詩,對此有心靈上的高度默契:“我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帶給人們更多的啟示,就在于,追求生活的恬靜,適應田園的秀美,必須具備安貧樂道的處事風范。
梭羅這種對生活得自由的詮釋,此前,我一直找不到一個更有說服力的注腳。但我從來都不否認,這句話初次讀到時,就火星撞地球般地震撼了我的心靈。是呀,太過執著,也是一種自縛的不自由。
如同到北京必得去趟天安門廣場一樣,到紐約,自由女神像是不能不去參觀的。如果說天安門廣場上的天安門城樓是新中國的象征,那么,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像,所象征的則是美國的立國原則。
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國新澤西州澤西市哈德遜河口附近的自由島(原名貝德羅島)上。這很有“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的意味。因為這是占盡天時與地利的所在,進入紐約港的船只上的乘客,都可以舉目望見屹立著的自由女神像,以及那自由女神手中高舉著的象征自由的不熄火炬。
一位在上世紀20年代乘船經過她而如愿到達美國的德國移民回憶道:“我母親把我們推到船艙邊,眺望巍然聳立的神奇塑像。我們馬上就要進入天堂了。”
興奮不已的神態一語勾勒無余。
如果你對此沒有直觀感覺,或者說一時還對這句話的感覺認識不強烈,也許你腦海里應該極速閃過這樣一個鏡頭。
只要你看過電影《泰坦尼克號》的話。
這個鏡頭在電影《泰坦尼克號》里也是一閃而過,卻那么令人過目不忘。經歷冰海沉船后獲救的蘿絲在船的甲板上百感交集地凝望著,那船只靜靜地駛過了自由女神像。蘿絲來自于英國。
在蘿絲之前,自由女神也是一位移民,她來自于法國。
但是,現在她卻是美國人心目中最地道的美國人。
一個多世紀以來,就國家間的關系而言,自由女神像已成為美利堅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誼的象征。在對國家精神的詮釋方面,她則永遠表達著美國人民爭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對于此后成千上萬個來到美國的移民來說,她又是擺脫舊世界的貧困和壓迫的保證。與費城的自由鐘一樣,已成為了一種象征,具化成一種物質的東西,那就是追求自由是美國精神的一種體現。因而這座雕塑又被人們稱之為“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
從紐約的炮臺公園乘渡輪到自由島,只需15分鐘的時間。人龍長隊的入口處,有一位皓首年長的黑人歌手,充滿激情地唱著動人的歌謠。見排隊而入的中國游客很多,便用流利的漢語同我們打起了招呼:中國人很好,親愛的朋友們,我愛你們!然后激情四溢地唱起了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漢語歌曲——《遠方的朋友請你留下來》。
那一刻,我們還真想稍留片刻。
這一幕的出現也說明,中國游客來得實在太多。確實多,多了便使小環境很嘈雜。
近前的碼頭的木樁上,停歇著一只海鷗。美國的野生鳥兒幾乎都不懼怕人。我是第一次這么近距離地看到海鷗。這只海鷗很悠閑地站在那里,舉目四望,但又并不為誰擔負著警戒任務。與它相比,人群里的我倒是寂寞孤立的。我立馬舉起相機搶拍了幾張,一位同伴也搶拍了幾張。
短短的航程里,激起的浪花激蕩著人們興奮不已。前方是清晰可見的自由女神,身后是繁華現代的紐約,實際上就是紐約最繁華的曼哈頓區。地標性建筑世貿雙子塔被撞毀后,新的世貿大廈正在拔地而起,已近封頂,似亞馬遜雨林里的巨樹,一棵倒了,必定有新的巨樹取而代之,以填補空間。渡輪的甲板上,人們仿佛難以割舍眼前的景致,就這樣不停地變換角度拍照留影。
空中穿梭著轟鳴的直升飛機,十多分鐘就相對飛過一對。它能給興高采烈的人們帶來些許的不安,使人們聯想起許多,似乎心再大也容不得少許不安。這又使經過了嚴格的安檢,才能渡海到達那座享譽世界的自由女神像,顯得有些嚴肅而不失滑稽。
自由島天生就是為矗立自由女神像存在的。面積不大,十分鐘便可步行環島一周。目力所及,都可見自由女神的高大身姿。僅在島的西南面,被一些高不及其基座的樹木遮擋住了,林樾間,總有縫隙使人能夠見到自由女神像淡青色玉雕的堅毅面容。
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的長袍,頭戴光芒四射的冠冕,放射狀刺破青天的七道尖芒,象征著世界七大洲。自由女神右手高舉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一本封面刻有“1776年7月4日”字樣的法律典籍,象征著這一天簽署的那部莊嚴的《獨立宣言》。她的腳下,還能夠見到一堆打碎的手腳鐐銬,這是象征著殖民地的奴隸們,掙脫了暴政的約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女神因了那一襲古希臘風格的長袍,加之其體態又極似一位古希臘美女,更使人感到親切自然,不自覺地將心中的目光投射到了西方文明的源起之地。
堅實的基座上,鐫刻著美國女詩人愛瑪·拉扎勒斯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新巨人》:
送給我
你那些疲乏的和貧困的擠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眾
你那熙熙攘攘的岸上被遺棄的可憐的人群
你那無家可歸飲經風波的人們
一齊送給我
我站在金門口
高舉自由的燈火
崇尚“自由、平等、博愛”,并以此為國家格言的法蘭西共和國,在1865年,有一位名叫愛德華·德·拉博拉耶的學者,為了抗議在自己國家所看到的政治壓迫,決定贈送一件象征性的禮物給美國,以彰顯自由和解放的理想。為此,他找到了年輕而杰出的雕塑家奧古斯特·巴托爾迪。因為共同的理念,倆人心心相印,決定創作一尊無與倫比的自由女神像,以作為法國政府送給美國政府慶祝美國獨立100周年的禮物。這一創意來自于他們親眼目睹的法國大革命時,一群共和黨人在反抗拿破侖·波拿巴,推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巷戰中,一位年輕姑娘手持火炬高呼“前進”并沖向敵人的形象。
一座象征自由的塑像,自此由法國人民捐款完成了。
創作之初,正在為尋找“照亮全球的”自由神像的模特而焦灼時,奧古斯特·巴托爾迪在一次婚禮上同一位名叫讓娜的姑娘不期而遇了。這位姑娘生得美麗端莊,明眸皓齒,舉手投足,儀態萬方。便使奧古斯特·巴托爾迪認定她是自由神像的模特的不二人選。讓娜也欣然允諾了這一要求,并且在雕塑過程中,他們之間因產生了純潔的愛情而結為夫妻。試想,沒有這樣全身心的愛,又豈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呢?
1869年自由神像的草圖設計完成并投入雕塑工作的過程中,奧古斯特·巴托爾迪曾前往美國旅行,以爭取美國人對塑像計劃的支持,但美國人卻遲遲沒有意識到這一禮品的珍貴。
1874年,造像工程開工,1876年,奧古斯特·巴托爾迪參加在費城舉行的慶祝獨立100周年博覽會時,為了引起公眾的注意,便將自由女神執火炬的手在博覽會上展出,人們終于認識到了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由此引發了一場轟動。不久,美國國會便通過決議,正式批準總統提出接受女神像的請求,同時確定貝德羅島為建立女神像的地點。
那時的美國,還遠不富足。擁有紐約《世界報》的普利策出于對自由的崇敬,同時也為了擴大報紙的影響,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為建筑自由女神像基座的募捐運動。
雖然普利策因此而頻繁地被邀參加各種慶典,而出席慶祝會的許多顯要、富翁,對建筑自由女神像基座的資金短缺,卻是集體性失聰,一概不聞不問。《世界報》曾這樣評論用紋理細密的大理石雕造的神像底座:“需要捐款的時候,紐約那些吝嗇的百萬富翁們卻對自由女神漫不經心,緊緊扣上自己的口袋。如果這底座的大理石有他們的心腸一半堅硬,即堪稱頭等大理石了。”
雖然遇到了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自由女神像還是如期竣工了,前后歷時十年。1886年10月28日,紐約港輪船汽笛齊鳴,煙花四起,在21響禮炮聲中,格羅弗·克利夫蘭總統將北美洲或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像,揭彩給了全美國人民。
126年來,自身高46米,加基座高為93米的自由女神像就這樣高擎著自由的火炬,彰顯著美國精神,櫛風沐雨地屹立著。
由于美國2001年911事件,自由女神像頂部一度不得已對公眾關閉了。可這并不能關閉人們登頂的憧憬。后來在2009年7月4日的美國獨立日,美國政府又將其重新開放了。但我們去的那天,雖然晴空萬里,卻是連基座都不能靠近的。911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已改變了美國的一些行為常態,而且影響長遠。

中心是高舉火炬代表自由的孤立化身,周邊是都在內心里對自由有著各自詮釋而又不得靠近的人們,不由使我浮想聯翩。
在這種情形下如果你要問:“自由是絕對的嗎?”我只能回答:“自由永遠都是相對的。”
請看美國總統在白宮的生活,就很有諷刺意味。大權在握的同時,還不得不放棄許多。
在這之前,我剛看了美國作家喬納森·弗蘭岑的小說《自由》的內容簡介,書商概括這部作品以悲喜交織的手法,戲劇性地刻畫了擁有太多的自由所帶給人的誘惑與負擔。在有媒體稱喬納森·弗蘭岑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的同時,《紐約時報》 《時代周刊》 《泰晤士報》 《衛報》等公眾媒體更高度一致地公推此書為“世紀之書”。人們不吝美詞,盛贊此書是真正偉大的當代文學,正如人們借由狄更斯來了解十九世紀的英國,外國人及后人也可以通過《自由》來了解二十一世紀初期的美國。我頓然萌生了認真讀讀此書的念頭,雖然一直以來并不看好美國當代文學。此次來美國純是走馬觀花,遺憾真不少,認識偏表面,滿心希望真能通過這部書,幫助我加深對美國包括自由在內的一些問題的了解。但又深恐廣告似的宣傳,難免言過其實。
無論如何,還希望提醒人們不能忽略自由女神像的建造意義。請牢記奧古斯特?巴托爾迪的一段話:“建造宏偉的塑像并非單純地塑造一個巨大的雕像,她應當令觀眾的心為之感動,不是因為她的龐大,而是因為其體積同她代表的理想和她應當安放的地點相稱。”
我希望這對我們的雕塑家和建筑師而言,不僅僅是一種理念。

濤 聲 版畫/王洪峰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