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中央建設新農村的戰略機遇,河北省民營企業家王孟堂在全國率先注冊成立“新農村建設有限公司”,攜億萬城市資本返鄉參與曲周縣新農村建設。
以新華社記者的身份,筆者實地考察了“白寨模式”,之后又多次與王孟堂及專家交流,發現無論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白寨模式”都有一定標本意義。通過解剖這一典型,能幫助我們厘清中國新農村建設的條件、阻力、路徑和前景。
關于新農村建設,中央“一號文件”只提出了一些戰略思想和宏觀部署,究竟“以工補農”怎么補、“以城帶鄉”怎么帶,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和求解。
推動新農村建設,首先需要培育“統籌城鄉”的對接平臺。
2007年7月,作為河北省邯鄲市中道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決意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王孟堂來到曲周縣工商局,要求注冊“曲周縣富民新農村建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一愣:“這是啥公司?”當了解到王孟堂“反哺農村”的意圖后,馬上就蓋了章。王孟堂的想法也很快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為方便他的工作,經曲周縣委任命,王孟堂掛職任白寨村黨支部書記。
新注冊的曲周縣富民新農村建設公司,等于再造了“以工補農”的市場載體,白寨村的干部大都兼任公司管理人員。
王孟堂出資把清華大學規劃設計院專家請來,走遍了白寨村周圍共計13個村的溝坎路橋,征求了方方面面意見,一個宏大的“白寨生態中心村”規劃圖和時間表應運而生——
把白寨村為中心的周圍13個村合并,整合5000多畝舊宅基占地資源,除規劃的新民居中心村占地2000畝外,剩下的土地為培育新產業提供發展空間。建設周期為2008年至2020年。
規劃是宏偉的,但怎么實施仍然充滿一個個未知數。
摸底調査顯示,白寨鄉一些農民提出了一系列疑問:新農村就不是農村了?農民的土地權益怎么體現?村民能有就地打工機會嗎?村民生病、孩子上學、青年結婚等社會事務有人管嗎?另外還有些更尖銳的疑問,如新農村公司注冊僅1000萬元,6億多元巨額投資哪里來?王孟堂是不是想把城市房地產開發做到農村、并回來大撈村民的錢呢?……
有疑問是正常的。畢竟,新農村建設是農民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之所以稱之為“革命”,因為它不僅是物質的,也是理想的。
為了回答村民的疑問,王孟堂四處請教專家、領導。據其夫人透露,他還經常半夜起床到書房奮筆疾書,寫下自己的思考心得。吸取各方經驗教訓后,王孟堂形成了一套對新農村建設的理解——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建設新民居,“三新”一體,同步聯動,用產業推動民居建設、用文化培育新型農民……
解決了群眾的思想轉變問題,剩下的問題就看行動了。經過一年多謀劃,“白寨生態中心村”一期工程2009年初正式開工。
這年正月初九,王孟堂在白寨村的家里支起了兩口大鍋,曲周縣委農工部、水利局等部門的領導帶隊,與新農村建設有限公司人員、鄉村干部會合在一起,吃住在村,著手新農村建設的一系列細致工作。
要改變農民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首先要發展新產業,通過轉移農民就業增收致富。
發展新產業的第一步就要動用農民承包地,而承包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和社會保障。但白寨農民相信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新農村戰略,也相信王孟堂描繪的新農村藍圖。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鄉親們光墳就遷走60多座。不到一個月時間,200畝地也騰出來了。新農村公司以每年每畝900元租價當場兌現。一待時機成熟,部分農民將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以集約化生產方式將農民就地轉移為產業工人。
在農村培育新產業,最優選項是“發展現代農業”,這也是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來的。2009年2月,王孟堂代表新農村公司與歐中聯合商會簽訂“中法現代復合優良環保養豬示范項目”協議,項目投資2.6億元,年出欄20萬頭生豬。這個邯鄲市“一號富民工程”旨在通過產業化運營,走“公司農戶”的經營之路。
各地的經驗教訓證明,“公司+農戶”模式不能是松散的,松散型合作一遇市場波動,就難以持久;只有公司與農戶結成緊密型的“利益共同體”才能實現持久而穩定的“雙贏”。
對于“雙贏”的渴望,源于王孟堂的壓力:回到白寨村,鄉親們會問“沒有地吃啥啊?”回到中道公司,職工們會問“沒有錢怎么辦?”
這種雙重壓力顯示: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應探索一種合作新機制,即既要對村民負責,也要對企業負責。否則,如果村民受損,就不會支持新農村建設;如果企業嚴重失血,新農村建設都不可持續。
按照新產業規劃目標,“白寨生態中心村”的現代農業將形成“兩大體系”:一個是“種植—養殖—飼料加工—肉類加工”產業鏈,一個是“養豬—沼氣—無公害農產品”生態鏈。其中的“種植”是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主要是有機蔬菜和“雙髙—優”糧食(髙產高效優質);“養殖”則除了“中法環保豬”外,還有與高校合作的節糧小型蛋雞;其中的“沼氣”則用做新村居民家用能源。這是典型的“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
上述產業體系實現了“三大合作”,即中外合作、縣校合作、村企合作。這一多元化合作的產業創新,成為白寨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
生產方式改變必然帶動生活方式轉變,而轉變生活方式重在建設新民居。
2008年12月21日,新農村建設公司投資興建的“白寨生態中心村”的新民居動工。按照“城鄉一體化”的理念,選取專家設計的“燕趙新民居優秀設計方案”,針對農村不同年齡群體需求,統一規劃高標準的農村別墅和低層住宅樓,水、電、熱、通信等全部入戶,真正實現“農村就地城鎮化”的理想目標,目前首批農民已入住。這個河北省新民居示范項目,被國家住建部列為“工程項目帶動村鎮規劃實施試點村”。
2010年底,筆者走進白寨新村參訪時,嶄新的路燈和錯落有致的新民居,真的讓人恍如進了小城鎮。“碧水穿城過,綠樹村邊合”,這樣的描述聽起來像宣傳口號,但的確是活生生的現實。
60歲的白寨村農民張文海,多年來耕種五六畝地,一畝地一年收入在六七百元左右,為了給兩個兒子成家,傾其所有蓋了兩座房子。看著眼前的“生態中心村”,他樂了:“農民過去是蓋回房窮一回。這多好,下輩人不用再拆了蓋、蓋了拆了。”
建設新居民,白寨村“節省”出許多土地。王孟堂算了筆賬:整合13個村的“白寨生態中心村”建設完成后,可將現有占地5000畝分散居住的農民,集中到占地僅2160畝功能齊全的新社區,置換出2840畝舊村莊占地。這樣,加工產業用地的空間也有了,不用再新占土地。
“白寨生態中心村”搞了三個規劃,即村莊建設規劃、土地整理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依托這“三個規劃”,“白寨生態中心村”人住居民到2020年有望達到2.4萬人,就地建成城鄉一體的新農村。
有了新民居、新產業,另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培育新農民。
王孟堂深知讓農民轉變傳統觀念的重要性和艱巨性。為此,早在2007年成立富民新農村建設公司時,他就為白寨村所有人精心定制了“三個一”的文化套餐:即一張卡,一份報,一個中心。
“一張卡”就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卡,由新農村公司為全體村民墊付“新農合”應該由個人承擔的費用。
“一份報”就是新農村公司為每戶村民免費訂閱一份報紙,每三戶為一組,分別訂閱《河北農民報》、《河北科技報》、《邯鄲晚報》,并明確一人為組長,負責交換閱讀,借以達到增加互動、促進鄰里和諧的目的。
“一個中心”就是高標準建設一個村民活動中心和文化廣場,集村民培訓、文化娛樂、休閑活動于一體。
老農民笑言:“白寨村幾輩人哪有天天看報紙的?想也想不到有這種生活啊。”
王孟堂坦言,通過村企共建和定制文化教育“套餐”,把企業先進文化、經營理念、技術項目向農村流動,目的是促進“兩個轉變”:一是從過去單純給錢給物的“送溫暖”式幫扶,變為激活農村主體細胞、增加農村自身“造血”功能;二是從單純送技術、送項目的“產業扶助”,變為精心培育新農民、實現先進文化與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結合。
綜上所述,“白寨模式”把解決傳統農區問題的視野,從單純的農村城鎮化又拉回到了農村。白寨村的實踐,給出了傳統農區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涵,即依托農業資源優勢培育現代農業,加快農村工業化步伐,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并通過新居建設、接入公共服務,改變農民生活方式,實現農民“就地城鎮化”,從而創造了新的農村城鎮化實現形式,讓農民“不離鄉”就能共享城鄉發展成果。
(摘自新華出版社《中國一號問題》 作者:宋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