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2年,在日益高漲的排華情緒影響下,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排華法案,在10年時間內禁止華人勞工進入美國,同時重申1868年《蒲安臣條約》中的一項條款,禁止已在美國居住的中國人加入美國國籍。
在20世紀頭幾十年,美國又出現了兩次“排華”浪潮。第一次浪潮導致美國國會在1902年和1904年通過了兩項法案,使那些原本不受“排華法案”影響的商人和學生,甚至外交官都受到牽連。第二次浪潮出現于1924年,彼時美國國會試圖彌補“排華法”中的“漏洞”。這一主要針對日本移民的法案被中國人稱為“第二次排外法案”,因為它也給華人帶來很大傷害。自19世紀80年代初開始,“排華法案”成為美國針對華人長達60年的官方政策的法律基石,直到1943年美國和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為盟國才被廢除。
伴隨歧視性法律的是中國人在美國公眾眼中骯臟和狡獪的負面形象。負面形象的生成可追溯至美國商人、傳教士和官員開始與中華帝國接觸的18世紀末、19世紀初。這些美國人共同得出一些概括性、模式化的結論,對美國的公眾輿論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被描述成一個政治專制和社會停滯的國家,中國人被說成是不誠實和不衛生的。
大多數早期到美國的中國移民是珠江三角洲的貧苦農民。他們于19世紀中期到美國,正值美國南北方激烈地辯論奴隸制的優劣。中國農民看似永久仆人,很容易被當成受攻擊的靶子,也因此得到了“苦力”的稱呼。當時也正值“科學的種族主義”大受追捧,種族作為一種類別被概念化和得到認可。美國內戰以后,在工業化迅速發展的激勵下,美國人開始比以往更加熱切地追求進步和自由,而中國卻成為這些理念的反面代表。
在20世紀頭幾十年,大眾娛樂、特別是迅速發展的電影工業進一步加強和放大了中國人神秘、古怪、落后和不誠實的形象。1915年前后好萊塢電影就開始表現中國和中國人,他們的形象大多是丑陋和負面的。直到20世紀30年代,帶有同情色彩的中國人形象才開始出現。美國大眾文化中最著名的中國人形象是“傅滿洲博士”,他蓄著長辮子和長指甲,身穿黑色長袍,是個有文化、具有神秘色彩和極大破壞力的反面人物。街頭小報、短篇故事、小說、話劇也都對制造“黃禍形象”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時的中國留學生對中國人在美國公眾中的負面看法十分清楚。一位學生說,辛亥革命之后美國報紙和雜志上的漫畫和插圖中的“支那人”仍然拖著長辮。他嘲諷地評論道:“如果我們不是對欣賞美國新聞人的高級美術訓練有素,我們可能連畫中的自己都認不出來……美國編輯想的是,中國人一定得有一根辮子,它就像一支箭一樣豎立在中國人的腦袋頂上,就連地球引力都奈何它不得。”
婦女纏足是美國人眼中的另一個固定的中國人形象,一名留學生在一次教堂舉行的講座上看到一位歸國的美國傳教士放的幻燈片,其中一張是“一個中國老年婦女裸露的小腳。它被置于一塊白布上,被放大了好幾倍”。這位學生評論說:“這些從中國回來的傳教士通常向大眾展示的是來自‘被教化國度的陋習敝規……在場的美國婦女莫不大驚失色……而我則深感美國大眾教育的魔力。我寧可沒有大眾教育,也比這類歪曲和誤導的要好。”
直到1925年,仍有中國留學生發出這樣的感慨:“在美國人的下意識中,‘中國人是黃牙、長辮和其他一些不雅的東西。”
(摘自北京大學出版社《為中國尋找現代之路:中國留學生在美國〈1900~1927〉》 作者:[美]葉維麗 譯者:周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