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2年河南省南陽市“平墳運動”中,政協河南省常委、民革河南省委委員趙克羅在微博上提出了反對意見。而在得知自己下一屆“省政協委員及常委的提名被拿掉”時,趙克羅又在微博上發布了“懺悔書”,做出了“道歉”。
趙克羅提出反對意見時,并沒有通過政協或者統戰系統,或因如此,統戰部領導批示:該言論“給河南及南陽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并要趙克羅糾正,否則將對他采取措施。趙克羅的提名是否真的就因此被“拿掉”了,我們不清楚,當地統戰部門的說法也只是“還沒確定最后名單”。
趙克羅是政協委員,政協有民主監督的重要職能。但趙克羅的境遇再次告訴我們,言論表達似乎不只考慮法律,還要權衡組織利益與現實利害。通過組織形式,可以確保不同意見控制在系統內部,尺度有把關,風險小;而以個人名義尤其是微博上提意見,動靜就太大,容易產生所謂的“嚴重負面影響”。正因如此,趙克羅“道歉”時說自己當時“太天真太幼稚了”,仿佛是表明當初不是有心犯忌,而是高看了政協委員的身份且低估了現實利害。
趙克羅的“道歉”是誠懇的,惟其誠懇才叫人遺憾。他不再堅持認為當時的做法是正確行使了一個政協委員的職責,就連發言的方式和內容本身都被自己否定。這種“道歉”不單是對不利后果的補救,它發自內心地扭轉了自己的見解和判斷,外部壓力導致了虔誠的自我反省。一個人內心真實的想法可以如此急速轉變,可見多么的扭曲。這種扭曲也印證了一些地方政府、政協之間的關系,不得不讓我們表達疑慮:為什么一個政協委員對政府提出不同意見,就是“給領導添了亂”,竟至于要在內心整肅自己?
以“懺悔書”為道歉命名,實在過于謙卑。政協委員以這種謙卑的姿態懇請諒解,是個人行為,也讓人遺憾。民主監督不是紙上的東西,它的前提是權力之間以及權力與權利關系的厘清,這些基本問題弄不清楚,怪事總是會特別多。
(摘自《長江日報》 作者:肖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