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霧霾盤桓不散,朦朧之美終于成了不能忍受之痛。環(huán)保部門的數據顯示,從東北到西北,從華北到中部乃至黃淮、江南地區(qū),空氣質量都出現了大范圍的重度和嚴重污染。
不可否認,霧霾的頻發(fā)與天氣、地理等諸多因素相關,但人為因素的影響更為關鍵。世界其他國家的歷史經驗已經證明,只有減少人為排放的大氣污染物,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除霧霾之困。霧霾話題,無論從哪個角度剖析問題,最終還是要由一個一個的人來參與解決。
現在,霧霾之中最具諷刺意味的畫面,莫過于蝸行的汽車長龍。幾乎每個人都會為這惱人的空氣抱怨幾句,但肯舍得暫停幾天不開汽車的寥寥無幾。汽車尾氣是城市中PM2.5的主要來源,而PM2.5對人體健康有嚴重危害,這些科學知識早就廣為傳播,卻很難改變大多數人的行為習慣。伴隨著PM2.5愈演愈烈,中國汽車的保有量輕松越過1億輛大關,很多城市為治污付出的努力正在被這個不斷增長的數值抵消。所謂的“改善性需求”帶動了各地樓市的高溫不退,而建筑行業(yè)產生的揚塵通常不會被急于改善居住環(huán)境的人想到。以改善個人生活的名義加劇空氣污染,說到底還是公共意識的缺乏,具體表現就是對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沒有權利意識,只有不負責任的占有和破壞。
對環(huán)境生態(tài)的公共意識,需要公民的覺醒,也需要政府的引導。在公交體系不完善的城市,很難奢望市民放棄私家車出行。面對霧霾,城市管理者應該有更主動的作為,不能全指望刮風和降雪。作為發(fā)展中國家,中國治理霧霾應該體現出后發(fā)優(yōu)勢,其他國家發(fā)生過的環(huán)境悲劇不是我們的宿命,沒必要重復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根除霧霾災害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為子孫后代計卻不能一拖再拖,今天的每個人都應有所作為,從政府的公車做起,從自己的私家車做起。有認真的態(tài)度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摘自《齊魯晚報》 作者:沙元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