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底,高德康開始創辦推廣自己的品牌“波司登”。然而在角色轉換的伊始,沒能把握好市場的脈搏和規律,只是憑自己的感覺購回原材料并投入生產。上天似乎跟高德康開了個玩笑,1994年“波司登”產品滯銷,庫存嚴重積壓,積壓在倉庫里的羽絨服價值總計達2000多萬元,這對于還處于起步階段的“波司登”無疑是致命的災難。面對這樣的情景,沒有人告訴高德康應該如何做。這又是一場企業失敗例子的重演嗎?在殘酷的商戰中,無數企業就是這樣倒下去的。可以想象高德康所處的困難而尷尬的境地。
機會終于來了,他接到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打來的電話:“我們搞一個羽絨服夏季大甩賣活動,找了你一個星期了,今晚再找不到你,我們就要找其他廠家了。”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高德康喜出望外。結果,甩賣很成功,2000多萬元的存貨銷空后回籠了800萬元的資金,這筆資金成了他重整旗鼓的基礎。
對于這次失敗,雖然確實存在不少客觀原因,比如那年整個羽絨服市場并不是特別景氣,但高德康認為主要原因在于自己,不能怪他人,在沒有打好基礎、沒有進行好市場調研時就加速發展顯得有些盲目。在甩賣活動之后,他專門總結出產品在北方失敗的5大原因:顏色不對路;面料不適應需求;款式沒有特色;板型不適合北方人的身材;做工也有一定問題。而且他還敏銳地發現,現有的羽絨服過于臃腫,像氣球一樣,缺乏輕便舒適感和時尚感。
針對所找到的問題,他有的放矢地開始革新,僅僅一年之后,他以羽絨服瘦身革命作為切入點,進行相應的變革,終于讓“波司登羽絨服”風靡全國。
那時的羽絨服更注重保暖功能,并沒有引入時裝的概念。因為衣服肥胖臃腫,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面包服”。面包服雖然保暖,但不好看,因此,冬季很多女性不愿意穿。高德康琢磨,要改變羽絨服多年以來像“面包”的形象,就必須讓羽絨服薄起來,讓女性在冬季穿上羽絨服同樣能顯現出優美的曲線,這樣大家不就喜歡穿了嗎?可是,這樣一來,新的問題出現了,羽絨服薄了,保暖問題怎樣解決呢?
高德康了解到,最初的羽絨在寢室產品中用得比較多,而且更多的是出口到日本。當時出口到日本的產品,要求90%以上的含絨量。高德康想,為什么不可以把羽絨服的含絨量提高到90%呢?于是,“波司登”大膽實踐,把羽絨服的含絨量從過去的50%~60%轉變到90%,結果發現,含絨量高了,衣服薄了,用料少了,成本沒有增加,而且衣服穿在身上,既保暖,又漂亮。一個看似簡單的數字變化,引發了我國羽絨行業的一場革命。1995年的冬天如期而至,這一年,可以說是高德康的幸運年。這一年的冬天,決定了“波司登”命運的大轉折。
當年“波司登”生產68萬件,銷售62萬件,一炮打響。“波司登”坐上了我國羽絨服行業的第一把交椅。從此,高德康一發不可收,從1995年至今,始終穩居行業第一。
(摘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世界名牌的中國式“基因”:波司登的成功之道》 作者:科學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