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俊,丁倩倩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廣東 廣州510642)
創新是一個全球的趨勢,幾乎所有OECD國家在最近幾年都把創新作為優勢之源。“創新”這一概念最初由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2007)(J.A.Schumpeter,1939)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系統的概念,他將創新視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因素。按照熊彼特的觀點,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把一種從未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包括五種情況:引進新產品;引進新技術,即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市場.挖掘原材料的新供應源;實現企業新的組織。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條件下,技術創新對產業競爭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更為突出的作用[1]。
服裝業是廣東省傳統的支柱產業。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的紡織服裝業突飛猛進,長期居于國內領先地位。然而,廣東省雖憑借地緣、政策和物流等優勢,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的紡織服裝行業的領頭羊和世界知名的產業基地;但近年來,受到了國內浙江、江蘇、山東等省市的追趕和國外市場的挑戰,出口總額和出口率的優勢都稍有減弱。如表1所示,近10年全國各主要省市服裝出口總額統計,可以看出廣東省服裝出口的相對競爭優勢正在逐步的減弱。廣東服裝產業經歷了30年的高速發展之后,目前已經走到了轉型的拐點,數量競爭的時代已經結束,品牌貢獻率和科技貢獻率成為重新塑造服裝產業在全球紡織服裝產業鏈條競爭力的重要方式。面對激烈而殘酷的競爭,一批有理想、有遠見的服裝企業不再滿足于接單加工、做作坊主,開始從貼牌加工向樹立品牌轉型,試圖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整體競爭力,力圖將傳統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強有力的競爭優勢,實現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表1 2007~2011年全國各主要省市服裝出口總額情況億美元

圖1 2007~2011年全國各主要省市服裝出口額情況分析
紡織服裝產業是廣東省的九大支柱產業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具有規模宏大、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無論生產規模還是技術上在我國都具有領先優勢。廣東省擁有全國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先進、配套最完善的紡織服裝生產、加工基地;擁有涵蓋面輔料、制衣、印染加工、集散市場在內的配套完整的產業鏈。廣東服裝產業規模已占全國的三成,廣州流花地區服裝市場、虎門服裝市場早已成為我國著名的服裝集散地,廣州服裝批發業多年穩居全國之冠。近年來,廣東服裝在強化生產、技術、市場的同時,還涌現出一批懂得生產、管理、經營的企業家和優秀設計師,造就了一支頗具競爭力的服裝文化隊伍,成為了廣東服裝業的新亮點,推動著廣東服裝業的快速發展。這些都為廣東省服裝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2]。
廣東的地域條件優越,毗鄰世界知名的“時裝之都”香港,對國際服裝潮流反應快捷,成為國際流行時尚向內地擴散的“轉換站”和“信息源”。另外,多年來,廣東服裝產業通過為國內外服裝企業特別是香港和歐美等制衣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企業做OEM,在生產、設計、營銷等方面已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與此同時,廣東服裝產業在對服裝流行資訊的反應上也遠遠高于國內同行,甚至超過了國外同行。
現階段,廣東省的服裝企業多為貼牌加工型的私營企業,企業規模較小;因此企業創新的激勵和自我動機更強一些,不同于大企業的保護自己的市場地位,廣東服裝企業更具有創造或者抓住整個行業的潛力和雄心。由于中小企業規模小,管理層次少,組織機構扁平化,研究人員和生產銷售人員聯系緊密,便于日常操作;同時企業組織結構簡單,信息傳遞層次少,決策程序靈活,領導者的意圖能夠充分體現,有利于迅速適應市場,以發揮自身長處。在技術創新實踐的過程中沒有繁雜的關系和冗雜的機構設置,相對來說創新體制和機制更加靈活,更容易提高技術創新的效率[3]。
技術創新是始于對技術的商業潛力的認識而終于將其完全轉化為商業化產品的整個行為過程;不同產業技術創新的過程周期不同;服裝產業的特性決定了創新速度相對較快。中小企業的企業主一般是企業所有者和管理者,個人的創新意識能迅速變為具體的實施計劃,從而加快新產品、新工藝投入市場的速度,使之在創新效率和時間上明顯優于大企業。而利用中小企業自身設備的小型輕便、技術改造容易的特點,創新速度快的優勢,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使其快速地適應市場需求。從而使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速度加快,產品的壽命周期縮短,創新周期減小,創新速度加快,提高市場占有率[4]。
服裝行業是流行產業,是創意產業。面對激烈競爭,如果沒有強大的創意實力,將很難發揮出所依托產業本身的優勢。然而,廣東服裝業是傳統、勞動密集中小型的產業,普遍存在著缺乏創新、設計人才,產品開發、設計能力不強,產品缺乏個性、缺乏深刻的文化內涵,產業、產品結構檔次低,缺乏市場競爭力等問題[5]。在新產品設計時,缺乏設計投入,不注重細節,外觀沒有特色,服裝面料缺少新品種,故而,沒有領導時尚和潮流的能力,市場競爭只是單純的過分依賴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的優勢。
技術要創新,觀念必須先創新,觀念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前提。缺乏自主創新意識、思維定式、路徑依賴,已成為制約廣東省服裝產業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瓶頸。廣東省服裝企業一般都是原來從事“三來一補”家庭作坊生產或服裝批發業務的,在積累原始資本和經驗后,自主創業,以來料加工和貼牌生產為主賺取利潤。多數企業帶有“小富即安”的思想,認為從事加工制造環節,企業可以獲得一定的訂單,利潤雖然低,但收益穩定。受本企業資金等能力的限制,再加上怕自行建立品牌與營銷渠道的高風險率與高失敗率,不敢或認為沒有必要形成自己的品牌或自行開拓營銷渠道。企業自身發展動力的有限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廣東省服裝產業的技術創新。
我國的組織制度制約了廣東省服裝企業的技術創新,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保守思想,使得大部分高素質人才選擇了相對穩定、相對清閑的政府部門、高校、科研所和事業單位,而中小企業的科研技術人員所占比例相當小[6]。這使得許多服裝企業很難得到急需的高素質人才,企業研究人員匱乏,使得創新缺乏推動力量。尤其是中小型的民營企業高學歷的人才十分匱乏,專業人才不足;筆者通過對百余服裝企業技術人才缺口狀況的統計,發現有24.36%的企業人才缺口很嚴重,另外43.87%的服裝企業技術人才缺口較嚴重,如圖2所示。技術創新的實質是科技與生產相結合,把認知領域的科技成果物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然而廣東省服裝企業不僅創新能力低下,而且轉化能力低下,由于產學研結合的難度大,致使整個服裝行業的脫節,很多技術創新的成果無法轉化成為實際的生產流程。技術、人才的缺乏將成為廣東紡織服裝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化的極大障礙,成為發展廣東紡織服裝的軟肋[7]。

圖2 服裝企業技術人才缺口狀況統計
服裝行業歷來都具有“流行性”和“季節性”的鮮明特點;在如今快時尚的思潮下,消費者對服裝款式、風格的選擇更加多元多變;服裝暢銷周期大大縮短,流行趨勢瞬息萬變。服裝技術創新過程中,人們知識產權意識相當匾乏,而且普遍認為,“服裝產業無專利”;服裝就是時尚,時尚就是要讓人去模仿;服裝款式變化快,流行周期短,在行業中存在著嚴重的抄板、盜版現象;由于服裝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較多,然而技術創新的可復制性強,使得很多企業認為進行技術創新是沒有必要的。
目前,廣東省已基本上實現了以紡織服裝專業鎮為主體搭建技術創新平臺的策略,為廣東省技術創新提供服務。據統計,廣東省現已建立了20多個較為完善的創新平臺,形成了以“服裝產業促進中心”、“服裝技術創新中心”為中心,結合政府、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中介機構、設計工作室的,集“政-產-學-研一體化”產業創新機制。幾年來共為廣東省服裝產業推廣技術成果2 000余項,推動了廣東服裝產業的改造和升級。服裝技術創新中心旨在通過引進、研究和開發服裝業高新應用技術,吸收國際先進的品牌理念、管理理念和營銷理念,建立一個融技術、設備、培訓、示范與推廣為一體的行業公共技術平臺[8]。中心目前已形成了產品研發保證體系、質量保證體系、教育培訓體系、信息化服務體系和電子商務及物流體系五大支柱,目標就是要為本地及全省紡織服裝企業提供服務。圖3為廣東省服裝行業技術創新平臺的模式。有了創新中心的統率作用,廣東服裝企業的發展將有一個強勁的助推器,從而大力促進廣東服裝飛速發展。

圖3 廣東省服裝行業技術創新平臺模式
技術創新是一種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活動,是一項長期性戰略任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廣東省服裝企業仍存在著利潤少、銀行貸款困難、間接融資渠道狹窄的問題,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就少,所以企業本身難以形成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開發的良性循環。作為傳統支柱產業,廣東政府先后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對服裝產業予以扶植。各地政府不僅在稅收政策和簡化辦事程序上予以支持,還在出口退稅和補貼等方面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各地市也發布了紡織服裝行業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規定和鼓勵措施。在外部環境的政策制度方面,技術創新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服裝行業的引進趨勢是附加值高、品牌創新能力強的企業。這些都為廣東省服裝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資金和技術的支持,為廣東省服裝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廣東很多服裝企業老板一味的追求訂單帶來的利潤,以低價制勝、以多量取勝;多數企業在產品銷售利潤中企業賺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環節的微薄利潤,品牌這一龐大利潤卻幾乎都被國外企業拿走;廣東服裝雖然在面料、款式以及制作工藝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是主要以加工國外品牌而生存。面對當前國際紡織服裝市場上的巨大沖擊,廣東服裝業已難以為繼。這些企業缺乏創造品牌的意識,面臨著“產業強、品牌弱”的尷尬局面,雖然廣東省服裝企業力圖通過“無牌-貼牌-創牌-名牌”過程問鼎紡織服裝競爭,但是名牌產品的稀缺仍然是服裝業“軟肋”。廣東省實施品牌戰略以來,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品牌建設仍比較落后[9]。如表2所示,廣東省的品牌跟中國東部省份有較大差距。

表2 2011年我國紡織服裝強省行業百強數量比較
加入WTO以后,國際上的大量品牌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國內服裝中小企業面臨嚴峻考驗。廣東省服裝在中低檔服裝加工生產領域有一定的優勢,而與這些大企業相比,無論在產品的品牌、規模、質量,技術先進程度上,都處于不利地位。服裝產業整體競爭力較弱,受市場和外部沖擊的影響大;因其生產規模小,所采用的生產技術一般遠遠低于大企業;其產品和技術大多屬于模仿性質、低附加值的。我國服裝業內企業普遍“散、小、弱”,以加工型為主,大部分企業沒有從事國際貿易的人才和經驗。目前,各國服裝業的競爭焦點已經從單純勞動力成本比較轉向擁有原創性服裝品牌的較量。然而,廣東省服裝企業現在正處于“散、小、弱”、以貼牌加工為主、品牌競爭力弱的狀態,相對一些國內外大公司大品牌,仍面臨著巨大的威脅[10]。
國內方面,在國內服裝業新一輪的產業升級中,廣東服裝業整體的中低檔市場定位已經成了廣東省向品牌發展和國際化走向的限制,近幾年無論是生產總值、出口總量還是增長速度,浙江省都已經接近或超過了廣東省,如表3、4所示,近五年廣東省與浙江省服裝生產總值、出口總量、增長速度的比較。在品牌建設方面,廣東全國知名品牌落后于浙江和江蘇。

表3 2007~2011年浙江省服裝生產總值、出口總量、增長速度統計表

表4 2007~2011年廣東省服裝生產總值、出口總量、增長速度統計表
國際方面,英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以設計或生產高質量、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或采取虛擬企業運營全球知名品牌、控制市場渠道的方式攫取高額壟斷租金。東南亞的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國則以更低的勞動力價格、歐美出口無配額限制、最惠國待遇和稅收優惠等優勢參與競爭。在資源全球化流動配置背景下,紡織服裝的“設計-生產-銷售”全球價值鏈也隨著勞動力價格、資源條件等比較優勢的變化而動態調整,但廣東紡織服裝產業未能緊跟形勢變化,在加工外貿優勢不斷被弱化的過程中,沒有形成區域競爭力,出現了“一流設備,二流管理,三流產品”現象。制約產業發展的潛在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面對國內外競爭格局的改變,使廣東服裝業在新一輪的挑戰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30年百舸爭流,廣東服裝產業所打下的世界一流生產制造基礎,為穩妥應對新一輪的品牌較量和創新競爭提供了堅實依托。廣東省服裝企業的技術創新是一個逐步適應國際競爭秩序、參與國際競爭的艱難過程;從中低端進入世界服裝產業鏈的廣東服裝產業,迎來了向高端進發的機遇期與考驗期。希望通過加強技術創新,可以提高廣東服裝業的勞動生產率和降低生產成本,從而使紡織品生產轉向技術資金密集型方向,使廣東省紡織品貿易轉向高檔次、優質化、高附加值商品方向,使傳統的低層次的價格競爭轉向高層次的質量、技術和品牌的競爭。
[1]劉生剛,陳遊芳.日本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創新的啟示[J].山東紡織經濟,2008(5):24-27.
[2]王坤良.對發展廣東紡織服裝業的思考[J].化纖與紡織技術,2006(2):19-23.
[3]朱恒民.成長期中小企業SWOT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0(14):219.
[4]郭俐.中小企業技術創新SWOT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1(3):20-22.
[5]陳金怡,何新聞.廣東紡織服裝專業鎮技術創新平臺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下半月刊),2008(11):42-44.
[6]孟銀桃.安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8):124-125.
[7]王娟.論中小企業技術創新[J].價值工程,2011(17):128-129.
[8]徐淑琴.廣東服裝產業(下):從有牌到名牌[J].廣東科技,2010(7):53-56.
[9]胡冬生,余秀江.廣東紡織服裝產業應對危機的戰略思考[J].國際經貿探索,2009(9):43-47.
[10]嚴建云.福建服裝產業集群發展戰略SWOT矩陣分析[J].當代經濟,2008(1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