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業芹 景德鎮陶瓷學院
浮梁產茶歷史悠久,其產茶、種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漢晉時期,曾創造了“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的輝煌。唐宋時期,浮梁是全國重要的茶葉集散地,曾留下了“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千古名句,把唐代浮梁茶葉經營的盛況揚名于世。改革開放后,浮梁茶葉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按照“生產發展、品牌統一、資源共享、市場有序、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要求,連續五年實施了整合資金支持茶業發展的措施,全縣茶園基礎、加工能力、品牌提升、市場拓展、農民增收等方面呈現出了良好的局面,已經形成了以“浮梁茶”證明商標為主品牌,企業產品商標為特色的雙牌運行模式。
全縣現有茶園面積10.8萬畝,其中:無公害茶園面積10.6萬畝,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4.3萬畝,良種率達39.6%。茶農總戶數1.5萬戶、從業人員5萬余人;2012年總產量達到5162噸,同比增長20%,總產值3.42億元,同比增長48.70%,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15%,茶葉綜合產值6.4億元。現有各類茶葉企業61家,茶葉專業合作社65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茶葉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6家,茶葉年銷售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7家,500萬元以上的企業8家。全縣已注冊企業產品商標38枚,注冊證明商標1枚,等級地理保護標志2枚。浮梁縣先后獲得“中國紅茶之鄉”、“全國無公害茶生產示范基地縣”、“國家級茶葉標準化示范縣”等榮譽稱號。茶產品先后獲得“江西省名牌農產品”、“江西省著名商標”、“地理標志登記產品”等稱號。
茶樹品種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到茶葉的產量、品質,進而影響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水平。2012年,浮梁縣有茶園總面積10.8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4.3萬畝,良種率僅達39.6%。2012年浮梁茶葉總產5162噸,其中名優茶只有980噸,名優茶比重低,高端市場難以拓展,不利于產業長久的發展。
浮梁茶企中,生產規模小,主要生產模式為“茶農”、“茶廠+農戶”,只有少數企業是“公司基地”的模式。“茶農”、“茶廠+農戶”的生產模式,單元規模不大,管理粗放,科技水平低下,不僅導致單產低,而且茶品質難以保證高優。生產規模的限制,致使大部分企業的年銷售收入都不足500萬元。
首先缺乏統一的、有影響力、管理規范的茶葉銷售市場。雖然在西湖、浮東、瑤里已經建立了三個產地交易市場,但是在縣城、市區只有少數幾家茶葉公司的銷售門店,未形成完整的銷售網絡,銷售網店零散且互不溝通,難以形成銷售大勢。其次,“以產定銷”,與市場相脫離。浮梁茶葉存在著“茶區生產、加工什么茶葉,就賣什么茶葉”的問題。在茶葉生產上存在著“重春茶,輕夏、秋茶”的現象,從而在銷售上出現“單季生產,單季銷售”的局面。再次,宣傳力度不夠,品牌效益不佳。“好茶在浮梁”,但是如沒有宣傳,再優質的茶如果沒有知名度,無人知曉,銷售狀況肯定難以理想,更不可能成為名牌。另外,營銷人員有700人,但是專門的營銷人員少,學茶專業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影響力茶業的市場開拓力。
一是機械化水平不夠。浮梁茶葉企業大部分規模較小,存在大量的專業合作社和茶農散戶,他們的加工方式陳舊、加工設施落后、機械化程度低等問題,導致茶葉資源浪費較大,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茶葉的產量和質量。同時,茶葉深加工產品的開發不足,精制加工企業只有3家。二是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據浮梁縣茶業局提供的資料,全縣現有茶技干部144余人,其中高級農藝師1人,中級職稱13人,初級職稱69人,人才結構不合理,出現初級人才相對較多,高級人才奇缺的狀況。技術的落后以及人才的缺乏,直接導致茶葉科技含量低。
隨著市場的發展,不僅各種茶產品迅速發展,如速溶茶、液態茶、保健茶、袋泡茶等;其他各類飲料搶奪著市場,如礦泉水、可樂、果汁等。從浮梁茶業發展的現狀來看,研究設計、原料種植、生產加工環節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而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渠道批發、終端零售環節仍然薄弱,導致產品難以與市場對接。
茶產業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產業,有一定的弱質性,不僅需要穩定的財政投入,還需要政策的扶持,近年來,各級政府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規定,并投入了相當可觀的資金促進浮梁茶業的發展。要說市場是一只無形的手調節著茶業產業的發展,那么政府宏觀調控則是那只看得見的手,成為推動茶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動力。茶葉要實現產業化,要向現代化轉型,就必須加大力度培育龍頭企業,對一些前景較好、效益突出,有市場、守信用的規模以上企業,給予一定額度的財政補貼。
(1)目前,浮梁茶業深加工能力較弱,各類茶產品的研發能力不強,無法適應各類消費者的要求。各茶企必須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進行茶葉深加工,開發茶葉的易飲和保健功能,研發各類茶飲料和茶保健品,有效解決中低檔茶的銷路問題,并促進產品多樣化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機械化、清潔化生產成為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從采摘、加工到包裝銷售各個環節,都要保證茶葉符合食品的生產要求,必須克服分散生產加工,不斷提高機械化水平,加強生產技術指導,以不斷提高茶葉產量和質量。
(2)全縣當前茶葉人才的組成情況,管理人員缺乏管理方面的相關知識,技術人員結構失調,而營銷人員單純在銷售,缺乏市場分析能力。人才培養形式有很多種,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從學校挑選管理專業的優秀畢業生到茶葉局、各茶企進行茶業管理,解決管理粗放、體制不完善等問題;二是返聘一些已經退休但是身體狀況不錯的老技術專家,指導生產,并幫扶年輕人進行茶葉生產加工;三是對現在從事茶葉工作的職工、技術人員分期分批進行技術培訓,提高技能,解決高級技術人才缺乏的問題;四是挑選茶葉相關專業的高級人才,進行茶文化方面的推廣、茶產品的研發等,并推廣普及新技術。五、引進市場營銷方面的人才,并對其進行茶葉知識的相關培訓,對目標市場進行細分,真正意義上的營銷。
浮梁茶區域品牌經近幾年的升級打造,在國內部分市場雖然已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但由于其旗下的產品市場開拓與占有能力,提升品牌的辦法不多,品牌宣傳的力度不夠,投入較少,聯動機制尚弱,制約了“浮梁茶”品牌對全縣茶葉產業發展的帶動能力的提升。針對以上問題,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積極組織參加各類重大茶事活動,宣傳推介浮梁茶區域公用品牌,提升浮梁茶品牌影響力,力爭在全國百家區域公用品牌在市場價值評估中進入前列;二是通過報紙、廣告、電視、互聯網等各種媒體廣泛宣傳。以縣茶葉協會、縣整合資辦和縣農發辦聯合建設開通“浮梁茶”網推進浮梁茶品牌的宣傳;三是在浮梁茶銷區市場江蘇常熟等國內地域及外國進行浮梁茶推介會,進一步擴大浮梁茶銷售份額,四是啟動《浮梁紅茶地方標準》制定工作,并且建立“浮梁茶質量體系檔案資料”為宣傳浮梁茶提供科學支撐。
優化產業結構是促進產業發展最直接的手段,良好的產業結構可以提高產業的競爭力水平。首先改造老化、低產茶園,擴大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是茶園增產的重要手段之一。引進無性系良種茶樹,有利于實行茶業機械化,利于初制工藝規范化,有利于品質的提高,有利于名優茶的生產和開發。其次,調整產品定位,將名優茶大眾化、大宗茶優質化。目前,浮梁茶產品存在名優茶高端、奢侈化,大宗茶低端化的現象,導致無法滿足茶產品消費市場各階層消費群體的需求。尤其2013年以來,禮品茶市場銷售不景氣,受節約型社會風氣的影響,更要突出大眾消費,適應市場需求。浮梁茶應根據目前市場消費需求細分目標市場,調整茶產品的組成結構,有利于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再次,要正確引領茶農、茶企轉變生產方式,實現春、夏、秋三季采茶四季生產加工,延長生產周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率,擴大規模,達到增產、增收的目標。浮梁茶葉生產存在著“重春茶,輕夏、秋茶”的現象,致使茶葉資源浪費,產品產出率低、規模小,嚴重制約了產業化的發展。按照茶樹的生長和生理特性,茶樹年可采輪次均達4次。而且適時采摘是科學化刮泥茶園的基本要求。
[1]王重尼,敦煌變文集,卷3,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2]吳龍強,打響浮梁牌 做強茶產業,中國茶葉,2009(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