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青 張建禮 范建設
(山東齊都藥業有限公司,山東淄博255400)
大容量注射液俗稱大輸液(Large Volume Parenteral,LVP),是我國醫藥行業五大類重要制劑之一,據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和國家經貿委的產銷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大輸液產業規模近年增長非常迅速,尤其2001年以來,一股改建、擴建、新建輸液生產線的“熱潮”席卷全國。
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大輸液企業不但成為用水大戶,而且成為了排“污”大戶。因為醫藥行業的特殊性,對大輸液制劑企業來說水是企業的生命線。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水成為制約大輸液企業發展的大問題。
近年來中水回用技術正逐步的成熟化,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不僅不用外排,而且可以回收利用,既減少了污染,又節約了水源。
對于大輸液企業而言,排放的廢水主要是:在二級反滲透制備純化水過程中排出的濃水、清洗玻璃瓶過程中排出的洗瓶水、設備清洗過程中排出來的堿液水、生活廢水等,這些排水的特點是水量大、成分簡單、易處理。其中,反滲透濃水的水量最大,水質最好,主要污染物為鈣、鎂、鈉、鉀離子和碳酸根離子、碳酸氫根離子、氯離子、硫酸根離子、硝酸根離子等溶解性固體,表現為電導率高,偏堿性。
簡單處理后的廢水可以用于循環冷卻水(代替自來水);也可以用于水沖泵的補水;達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質》(GB/T18920—2002)中城市雜用水類標準的可以用作沖廁、道路清掃、消防及建筑施工;達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水質》(GB/T18921—2002)的規定,用作工廠的綠化和草坪澆水,也可用作景觀噴泉。綜合利用好這些水資源,可以為企業節約一部分自來水,省下一筆可觀的費用。
為了將污水處理成符合中水水質標準的水,一般要進行3個階段的處理:預處理、生化/物化處理及后續處理。其中,預處理主要包括格柵和調節池,主要目的是去除污水中的固體雜質和達到均質的效果;生化/物化處理主要目的是去除污水的溶解性有機物,是中水回用處理的關鍵;后續處理主要以消毒處理為主,保證中水水質衛生安全。
關于這種處理方法,目前較成熟和已被采用的方法大致可分為3類:
(1)生物處理法:利用水中微生物的吸附、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從而達到去除污水中溶解性有機物的目的。包括好氧和厭氧微生物處理,一般好氧處理較多。
(2)物理化學處理法:以混凝沉淀(氣浮)技術及活性炭吸附相結合為基本方式,與傳統的二級處理相比,提高了水質,但運行費用較高。
(3)膜處理:采用超濾(微濾)或反滲透膜處理,其優點是SS去除率很高,占地面積與傳統的二級處理相比減少了很多。但由于國內膜處理工藝尚處于發展階段,膜組件及膜處理費用昂貴,目前應用該工藝有一定技術和經濟上的分歧。
確定工藝流程時必須掌握中水原水的水量、水質和中水的使用要求,應根據上述條件選擇經濟合理、運行可靠的處理工藝。在選擇工藝流程時,應考慮裝置所占的面積和周圍環境的限制,以及噪聲和臭氣對周圍環境帶來的影響。消毒滅菌工藝也必不可少,一般采用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中水處理的工藝流程主要取決于中水水源和中水的用途,中水水源不僅影響處理工藝的選擇,而且影響處理成本。
當以反滲透濃水為中水水源時,可采用物化+消毒工藝,具體如下:
源水→調節池→過濾池→消毒池→儲水池
當以生活污水作為中水水源時,可采用生化+消毒工藝,具體如下:
源水→水力篩→調節池→生化池→過濾池→消毒池→儲水池
上述工藝設施可根據現場具體情況,設計成地上式或地埋式結構。
根據某廠的實際,估算一下經濟的可行性。現階段某廠區中水產水量如表1所示。
據國內專家的統計,當采用生活污水為中水水源時,中水用水量達到750 m3/d以上為經濟。從表1可以看出,某廠純化水制備中反滲透濃水水量更為可觀,并且水質明顯要好于生活用水。表2所示是反滲透濃水的原水水質,理論上濃水的含鹽量是原水的4倍左右,其他指標相差不大。因此,濃水的處理費用要更低一些,濃水回用更經濟。

表2 反滲透濃水的原水水質
以某車間為例(已實施),反滲透濃水直接用于廁所沖廁一個車間一天省5 t自來水,目前,自來水水價按照2.15元/t計算,直接的經濟效益是10.75元/天。所以,中水回用的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應該在該廠區推廣。
根據已有的調查研究表明,中水設施的建設與運行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已影響到中水回用技術的推廣。這些問題包括:
(1)水量平衡計算不切實際,從而使設計與實際處理規模相差較大,運行成本高。
(2)調節池容積不易確定,如果容積太大,就會增加投資;而如果容積偏小,在運行中必須交替進行中水溢流和自來水補充。
(3)處理水質不達標,所選工藝流程的處理能力和處理效果有限,使出水不理想。根據實踐經驗看來,水量平衡是目前中水系統設計與運行的一個主要問題。
(4)中水用途與費用限制。中水的用途與自來水相比其具有局限性,目前大部分中水主要還是應用在生活雜用水和景觀噴泉等方面。相對于用途用量,工程本身的建設成本和運行維護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因此,企業對于短時間效益不明顯的項目持觀望態度居多,這是制約目前中水回用項目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水利用和實現水資源化利用,是目前解決水資源緊缺的最有效的途徑,亦是大輸液企業等用水大戶勢在必行的重大決策,技術工藝相對成熟,可行性很強,具有重大意義和多重效益。但鑒于中水用途的局限性以及不能很好地平衡建設成本和運行費用,又成為制約企業推廣中水回用技術的一個瓶頸。因此,探索中水新的用途和研究先進的、簡單的、低運營費用的中水處理工藝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1]王立峰.大輸液:成熟市場中的機遇[J].中國醫藥技術經濟與管理,2007,9(1):42~53
[2]沈波,馮冬,馬愛霞.我國大輸液行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藥學進展,2008,32(10):463~467
[3]趙春霞,顧平,張光輝.反滲透濃水處理現狀與研究進展[J].中國給水排水,2009,25(18):1~5
[4]蔡銀志,唐楚丁.中水回用技術及前景分析[J].工業安全與環保,2006,32(6):16~19
[5]王臻.中水回用技術淺析[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2005,3(4):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