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綺霞
(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 510150)
隨著醫學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醫療服務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學科學不斷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醫學模式的不斷更新,在醫學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倫理問題,已成為當今醫學發展的重大挑戰。因此,提供倫理的理論指導與支持,實現醫學模式的轉變是當今醫學發展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首先,因高度、視野方面的原因,生物 — 心理 —社會醫學模式限制了醫學職能和醫學目的的拓展[1]。一般認為,醫學的目的是治療疾病、恢復健康、延長壽命、減少死亡,是要用醫學手段使人類獲得健康、幸福和快樂等。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模式與疾病譜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1996年11月,由美國Hasting Carter中心發起的包括中國在內的14國宣言號召新的醫學目的應該是:預防疾病和損傷,促進與維護健康;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疾苦;治療和照料患者,照料那些無法治愈者;避免早死和追求安詳死亡[3]。這表明醫學的目的不但要身體、心理和社會活動能力良好,更要關注生命的價值與質量,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
其次,“生物 — 心理 — 社會醫學模式”與包括生命倫理學和生態倫理學在內的現代倫理學發展缺乏內在的聯系[4]。在醫學實踐中,生物 — 心理 — 社會醫學模式面臨許多困難,主要原因在于其缺乏倫理的理論指導與支持,而疾病的倫理成因是影響健康和醫患矛盾加劇的重要因素。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技術使醫療診療手段日益高科技化,但以追求特異性診斷和治療為目的的高新技術非人性化的后果,卻是使醫患之間的直接交流與溝通急劇減少,導致社會、倫理、法律問題日益增多[5]。
另外,“生物 — 心理 — 社會醫學模式”尚不能概括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統一性。現有模式滿足于消除軀體、心理疾病等因素,形成了自然 — 個人 —社會的醫德模式。但人們在復雜變化的社會關系中活動,各種行為隨時都可能受到自身道德意識的評判[6]。當人們的道德信念與道德規范產生矛盾時,就會影響人們的健康。因此,在促進醫學進步的同時,要形成以人為本的醫德模式,使有限的衛生資源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在醫學發展的過程中,生物 — 心理 — 社會醫學模式已逐漸突顯其局限性,在繼承該醫學模式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生物 — 心理 — 社會 — 倫理醫學模式,充分體現醫學科學和倫理人文特征,進一步推進醫學模式的發展。
對醫學模式實現創新,要對其倫理構成具有正確的認識。“倫理“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為:人倫道德之理,指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這是從概念角度上對道德現象的哲學思考,它不僅包含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關系處理中的行為規范,而且也深刻蘊涵著依照一定原則來規范行為的深刻道理。
“生物 — 心理 — 社會 — 倫理醫學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完好狀態,而且還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人為本,運用生態倫理學、生命倫理學等方法,正確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社會與生態等關系,提倡建立具有醫學科學特征和倫理人文特征的醫學模式。
20世紀80年代,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由傳染病轉變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保護人類健康,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內科教授恩格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該模式指出對疾病的發生和變化,應由生物層次深入到心理與社會層次;不但要身體好,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活動能力,保持健康和防治疾病才能奏效。但在醫學模式的發展中,除了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外,倫理(道德)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構建健康和諧的醫患關系,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重視醫務人員人文素養培養和職業素質教育,大力弘揚救死扶傷精神。”體現了新醫改對醫德建設的重視,對倫理回歸醫學的強烈訴求。
醫學的主體是人,而人的本質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其本身就具有倫理本性。受醫學技術和醫療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人們逐漸忽視了其倫理本性。在審視醫學模式變革時,倫理視角是基礎,在醫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同時,要正確認識倫理在醫學模式中的價值,強化倫理意識,促進人文關懷,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
醫學模式演變的過程,也是人類認識自身疾病與健康的過程。因此,必須正確理解和把握疾病與健康的性質。疾病是一種不平衡、不協調的狀態,它在帶來身心痛苦的同時,更具有倫理(道德)性,對于疾病和相關生理不適的治療和處置必然充斥著倫理(道德)困惑,對于因疾病而產生的死亡必然產生倫理(道德)需求[7],其中疾病的倫理成因和倫理的解決方式已被中西方一致認同[8]。為解除疾病并達到合理的治療,醫學模式除了要考慮患者、患者生活的環境以及社會設計對付疾病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外,還要綜合考慮患者及其家屬的權益。
此外,還有環境污染、心理健康等問題,都紛紛突顯出醫學模式中的倫理課題與意義。從生態倫理的視角,通過研究有機體與其環境的相互作用,找出環境暴露的致病因素,從而解決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建立多方和諧關系。
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把道德作為健康的一部分,使得健康與倫理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健康是生命質量的核心組成部分,而倫理則是實現生命價值崇高理想的基石。
“生物 — 心理 — 社會 — 倫理醫學模式”的核心是在充分肯定“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人類疾病和健康積極重要作用的同時,突出強調了應高度重視倫理因素。倫理道德促進健康,對健康的恢復或維護本身就是一種倫理行為,具有其獨特的倫理準則[6]。倫理道德是人們心理健康的動力和統帥。倫理道德的健康發展,能夠增強人們自我激勵的心理機能,并形成促進心理素質健康發展的動力[9]。倫理道德促使人們遵守法律秩序,履行相應的職責和義務,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間的和諧發展。
醫學模式,是人們在探討健康與疾病過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隨著醫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正確理解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醫學模式,對未來探討健康與疾病的規律,具有積極的意義。
隨著醫學倫理學的誕生與發展,不斷深化著人們對健康問題的認識。健康需要道德,道德呵護健康。人們對健康與道德相關關系的認識,又進一步促進了醫學和倫理學相互攜手,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人,并在二者相關作用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了人的健康和提升人的尊嚴[10]。若不具備倫理學知識,就會忽視知情同意、隱私保護、患者選擇等權利,也會降低治療效果。因此,新的醫學模式,擴充醫學模式的內涵和外延,使醫學的發展更多地融入倫理學知識,促進醫學與倫理學、人文醫學的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醫德是倫理本性的體現,是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通過倫理原則和醫德建設,達到推動技術發展和保障患者利益之間的平衡,使診療技術、醫療服務符合倫理要求。現有的醫德規范滿足于消除軀體、心理疾病等因素,形成了自然 — 個人—社會的醫德模式。在新的醫學模式中,醫學被賦予了倫理學的意義,深化了對醫學目標及內涵的認識。倫理學的理論、規范源于醫學實踐,同時也將指導醫學實踐。崇高的醫德在促進醫學進步的同時,形成了以人為本的醫德模式,使有限的衛生資源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現代社會,醫患關系的內涵和外延已發生了變化。醫方包括的不僅僅是醫生,還包括醫療機構的管理者,而患者也不僅僅是患者本人,還包括患者的家屬、用人單位等,這其中還有政府和媒體的作用。因此,通過倫理道德,加強情感交流,使醫患雙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與包容、相互信任與關懷,實現醫患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構建政府主導、醫方溝通、患方理解、媒體導向、全社會參與的和諧仁愛醫患關系。
[1]郭照江.科學發展觀呼喚新的醫學模式[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6,13(1):8-11.
[2]趙曉瑾,唐根富,趙菁奇.現代醫學目的的倫理反思[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7,20(4):19-21.
[3]杜治政,許志偉.醫學倫理學辭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4]張 偉.生物—心理—環境—人文醫學模式的探討[J].醫學與社會,2011,24(3):62-64.
[5]修 春.從醫學模式發展談我國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7):81-82.
[6]寧蔚夏.醫學模式與健康觀的變遷[J].生命世界,2012,(3):36-39.
[7]張玉龍,陳曉陽.疾病的倫理判讀及其意義[J].道德與文明,2010,(3):134-137.
[8]魯 英.現代醫德:醫學倫理本性的回歸[J].衛生軟科學,2006,20(4):387-389.
[9]胡 凱.試論“生理—心理—倫理—社會”相結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醫學與哲學,2005,(5):57-58.
[10]武惠庭.論健康與道德—試述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的倫理保障[J].醫學與社會,2004,17(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