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曉明,蔡憲棠
(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廣東廣州510060)
鋼箱梁是一種跨越能力大、建筑高度小、整體性好的梁橋型式,具有技術經濟效益好、施工工期短、施工期間對既有交通干擾小、景觀效果佳等諸多優點。這些特點使鋼箱梁結構在城市高架橋梁的建設中應用越來越多[1]。
按照橋面構造及受力特點,城市鋼箱梁的橋面結構形式主要有三種:鋼橋面鋪裝、設置混凝土過渡層、設置混凝土結合層。本文以一聯鋼箱梁為工程實例,借助Midas有限元分析程序,建立三維空間模型,通過對各方案進行詳細的力學分析,從受力性能、技術經濟等方面進行全面對比分析。分析結果能夠為城市鋼箱梁橋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鋪裝層直接鋪設于鋼橋面板是目前國內普遍的做法,常用的有澆注式瀝青混凝土、改性瀝青馬蹄脂碎石、環氧樹脂瀝青混凝土等鋪裝(見圖1)。其建筑高度小,能有效減輕結構自重,但普遍存在滑移脫層、裂縫等病害。

圖1 鋼橋面鋪裝示意圖
為了減小橋面系局部撓度,增強瀝青混凝土與橋面的粘結性,同時改善橋面板受力狀態,可采用瀝青鋪裝與鋼橋面板間設置混凝土渡過層的方式,但這層混凝土增加了橋面自重(見圖2)。由于其與鋼橋面板粘結力相對較小,一般不考慮其對主梁整體剛度的貢獻。

圖2 混凝土過渡層鋪裝示意圖
為了解決橋面鋪裝病害,同時增強結構剛度,在鋼橋面板上加設一層15 cm左右厚度的結合層,其間通過抗剪栓釘連接,如圖3所示,形成整體受力的截面。在結構負彎矩區,梁頂受拉,需要控制其內力以保證結合層的正常使用,通常采用的方法有:(1)施加預應力,減小支點截面負彎矩;(2)優化施工順序,將跨中部分結合層與二期荷載先行施工,可減小負彎矩區結合層混凝土拉力;(3)對跨中進行預壓,待負彎矩區混凝土滿足強度要求后,撤去壓重,產生的反向內力可改善其受力;(4)利用邊支點頂升或中支點預頂升成橋再歸位的方法,可提高負彎矩區壓應力儲備;(5)通過結合層合理配置鋼筋網、添加鋼纖維、微膨脹劑等手段優化結合層受力。其中對跨中進行預壓的方法最經濟且施工方便,在廣東市政建設中廣泛應用,效果較好。

圖3 鋼-混結合梁橋面布置示意圖
目前,城市鋼箱梁橋主要采用上述三種橋面構造形式。本文以某三跨連續鋼箱梁橋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對比分析各自受力性能、技術經濟等方面的差異,全面分析各方案的優缺點,以期為同類橋梁設計提供參考。
以(40+60+40)m三跨連續梁為實例進行分析,鋼梁截面及主要尺寸如圖4所示,橋寬9.9 m,頂、底、腹板采用Q345qC,加勁肋及隔板采用Q235qC;橫隔板間距為3 m,強、弱橫隔交替布置。方案一為鋼箱梁上鋪8 cm環氧改性瀝青混凝土,方案二為鋼箱梁上鋪7 cm混凝土調平層+8 cm瀝青混凝土,方案三采用15 cm結合層+8 cm瀝青混凝土。為方便對比,取建筑高度(包括鋪裝層)相同,均為1.89 m,則三個方案鋼箱梁高度分別為1.81 m、1.74 m、1.66 m。通過多工況的計算,調整頂、底、腹板厚度,將應力控制在較小的差異范圍,以便對比其受力特性和技術經濟指標。為保證構件穩定,將頂底板最小厚度定為14 mm(方案三橋面板結合層參與受力,頂板厚適當減小為12 mm),腹板最小厚度為12 mm。

圖4 橋梁斷面示意圖(單位:mm)
計算荷載:(1)自重;(2)汽車荷載(公路 I級,雙向兩車道);(3)二期恒載(鋪裝、防撞護欄);(4)整體升降溫(±30℃);(5)溫度梯度;(6)不均勻沉降(10mm);(7)結合層收縮、徐變。以標準組合驗算。
整體分析采用三維梁單元建模(見圖5),方案一、方案二鋪裝及過渡層均考慮為二期恒載,不參與受力,全橋按一次成梁模擬;方案三的瀝青鋪裝作為荷載考慮,15 cm厚結合層由于有剪力釘的連接作用,按施工階段聯合截面考慮其受力貢獻。
為了減小負彎矩區現澆層拉力,方案三采用分段鋪裝與施工階段壓重結合的方法[4]。模擬的施工過程為:(1)鋼箱梁一次成梁;(2)澆筑 I區(如圖6所示)結合層,并安裝該部分防撞墻;(3)待結合層達到設計強度后對各跨跨中施加壓重;(4)澆筑Ⅱ區結合層,并形成整體受力截面;(5)撤除壓重并安裝Ⅱ區防撞墻;(7)鋪瀝青鋪裝;(8)運營階段。
由于薄壁箱梁存在剪力滯效應,針對三個方案分別建立板殼模型[3][4],其中方案三結合層以實體單元模擬,與箱梁頂板無滑移連接。對于橋面板,第二體系應力以有限元法方法求解[5],建立板殼節段模型,如圖7所示,并加以車輛局部荷載求解橋面板應力,第三體系應力忽略不計。
根據計算結果,提取支點、跨中處頂、底板剪力滯系數,分別與對應初等梁計算的應力結果相乘(橋面板計入第二體系應力),得到截面應力最大值。
根據多工況計算,得到三個方案板件厚度如表1所列;正應力計算結果見表2所列。根據初等梁理論計算的結果可知,方案二各關鍵點應力均大于方案一,這是因為方案二增加了過渡層的自重,鋼結構高度比方案一小,且過渡層沒有提供剛度;方案三橋面板厚度雖然較薄,但由于有結合層的分擔作用,上緣應力仍然最小,而由于質心上移的緣故,其下緣應力較大。
在自重與汽車荷載作用下,以有限元方法計算剪力滯系數,如圖8所示,以截面頂(底)緣應力最大值與均值的比值取值。從計算結果可看到,方案一、方案二剪力滯系數相差不大,而與方案三卻有較大差別,這是由于方案三頂底板厚度不同且有結合層作用的結果,因此在計算結合梁剪力滯系數(或有效寬度)時不能忽略結合層的作用。方案三支點處頂板剪力滯效應相對較明顯,但總體看其上緣應力仍然是最小的。

圖5 空間三維梁單元模型

圖6 方案三橋面結合層施工分段圖

圖7 板殼節段模型

表1 板件厚度一覽表(單位:mm)

表2 有效正應力計算結果一覽表(單位:MPa)

圖8 方案一支點頂板剪力滯效應圖
根據第二體系應力計算結果(見圖9,限于篇幅,僅給出方案一應力分布圖),方案一頂板應力為18 MPa,U肋達42 MPa;方案二頂板應力為11 MPa,U肋為15MPa;方案三頂板應力為8MPa,U肋7MPa。可以看出,橋面系第二體系應力比較顯著,在設計時應符合規范相關規定,必要時須對橋面板進行單獨分析。同時可知,混凝土過渡層與結合層對橋面系應力改善作用十分明顯,各種作用綜合后方案三橋面系應力最小,在設計時可考慮減小頂板厚度并適當增大U肋間距以方便施工和節約投資。

圖9 方案一橋面板第二體系局部應力圖
由表3可知,由于荷載的增加,同時承受剪力的腹板高度減小(板厚相同),方案二剪應力比方案一為大,而方案三剪應力最大,通常剪應力強度富余較大,不是控制設計的因素。表3顯示,汽車荷載作用下方案三撓度比方案一、方案二減小較為明顯,因此,在梁高受限時,若要增加橋梁剛度,宜優先采用方案三的設置橋面結合層的方案。
各方案主梁材料用量如表4所列,工程建設費用分別為:方案一966萬元,方案二884萬元,方案三922萬元。可以看出,總體上三個方案價格相差不大,其中方案一造價略高,這是由于環氧瀝青混凝土單價較高;方案二經濟性最好;方案三用料較多,經濟性居中。應當說明的是,方案三鋪裝與梁體整體性較好,后期維護費用較低,設計時可綜合考慮。

表3 剪應力及撓度計算結果一覽表

表4 材料用量表
(1)采用混凝土過渡層與結合層,能有效地改善鋼箱梁橋面系受力狀態,其中采用混凝土結合層效果最明顯,在設計時可適當減小頂板厚度并適當增大橋面加勁肋間距,以方便施工、節約投資。
(2)鋼-混結合結構由于結合層的作用,截面質心上移,導致下緣應力明顯增大,在設計時應根據注意對底板進行加強。
(3)從整體結果上看,剪力滯系數與第二體系應力對結果影響較大,設計此類橋梁時需予以考慮。
(4)采用混凝土過渡層或結合層,會增大橋梁自重,從而使剪應力增大,在剪應力控制設計的情況下,應進行充分對比。
(5)在建筑高度一定時,采用混凝土過渡層的方案會使活載位移增大,而鋼-混結合梁活載位移最小。因此,在梁高受限的情況下,為了得到較大的橋梁剛度,可首選橋面設置結合層方案,避免用設置砼過渡層的方案。
(6)通過對三個方案的材料用量進行對比,可知三個方案總體上造價相差不大(10%以內),相對來說,從建設造價上看,方案二經濟性最好,方案三次之,方案一造價最高。
(7)綜合建設經驗及計算分析結果,不同橋面結構的鋼箱梁方案各有優劣(見表5),在設計時應綜合考慮。
[1]吳沖.現代鋼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黃衛.大跨徑橋梁鋼橋面鋪裝設計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Luo Q Z,LiQ S,Tang J.Finite segmentmethod for shear lag analysis of cable-stayed bridges[J].Struct Engrg,2002,128(12):1617-1622.
[4]沈桂平,曹雪琴.正交異性鋼橋面板應力分析及試驗研究[A].92全國橋梁結構學術大會論文集[C].
[5]樊啟武.正交異性橋面系第二體系應力計算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