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禮聞
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步入深水區,踏上攻堅路,前進中躲不開的困難和風險必須要應對,繞不過的“堡壘”和“關隘”必須要攻克,沒解決的矛盾和難題必須要破解。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頻頻發出改革強音。“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才是“我國發展的最大‘紅利’”。中央領導同志這些重要論斷斬釘截鐵、擲地有聲,傳遞著強力推進改革的決心與信心。
1.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怎樣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完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是一個長期沒有解決的歷史性課題。前蘇聯受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影響,把剛剛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模式看成是盡善盡美的,拒絕和諱言改革,致使問題成堆,積重難返,留下了極為深刻的教訓。
在對社會主義改革問題上,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十分艱辛的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建立一個適合我國國情和生產力發展狀況的有活力的經濟體制,而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和“一五”計劃時期開始基本照搬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經濟體制。但是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這種高度集權、缺乏活力、排斥市場機制、忽視局部和個人利益的經濟體制,日益明顯地暴露出種種弊端,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我國已察覺到舊經濟體制的弊病,并力圖進行調整。但以往的調整僅僅是在條條、塊塊管理權分配的框框里兜圈子,結果“一統就死,一放就亂”,始終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十年“文化大革命”惡化了舊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病,使國民經濟一度瀕臨崩潰的邊緣,處于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
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快速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發達國家紛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加緊向現代化社會轉型。韓國、新加坡以及我國的香港和臺灣實現了經濟的快速騰飛,被稱為“亞洲四小龍”。在生產效率方面,中國與世界的差距巨大:1978年中國人均GDP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1/20,美國的1/30;科技發展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韓國、巴西等發展中國家20年左右。聯邦德國一個年產5000萬噸褐煤的露天煤礦只用2000名工人,而中國生產相同數量的煤需要16萬名工人,相差80倍。中國與世界的差距之大令人震撼,黨和國家事業面臨的壓力之巨,也前所未有。
鄧小平同志作為黨中央主要領導人之一,很早就認識到舊經濟體制束縛生產力發展問題的嚴重性。1978年,他針對舊經濟體制的種種弊病,首先提出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他就尖銳地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他強調:“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又指出:“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此后,我們黨的領導人對改革開放進行了多次論述,指出“改革開放是新時期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可見,隨著實踐的發展,我們黨堅持改革開放的立場更加鮮明、決心更加堅定。
2.改革開放譜寫中國發展新篇章。無論從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還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乃至聯系到我們每個人實際生活的深刻變化,我們都可以這樣認為,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確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體制創新最多的歷史時期,是經濟發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歷史時期,是社會政治最為穩定和民主法制建設成就最大的歷史時期。中國走出了一條全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用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走過了許多國家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使中華民族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革開放為中國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這場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1978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排在世界第十五位,2010年超過日本,上升到第二位。改革開放大大增強了我國的經濟實力,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長足進展。今天,我國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改革開放既是我們黨領導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又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通過改革開放,成功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會制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制度上徹底否定和擺脫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有力地促進了各項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3.改革中的“硬骨頭”“險灘”。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作為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作為一場非常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深化改革面臨的形勢更為復雜,難度也比過去更大。一是如何通過發展方式的轉變,謀求現代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越來越突出。如,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對于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任其延續,會阻礙經濟持續發展,加劇社會矛盾,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甚至會成為社會動蕩的誘發因素。二是如何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保持現代化進程的連續性。我國正處于社會快速轉型期、矛盾多發期,比如尚未全面打破的城鄉分割管理體制,不利于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助長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資源配置制度不夠公平合理,導致某些行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據資源優勢,能夠輕易地獲得高收益;對壟斷行業獲得超額利潤控制和征繳不力,進一步助長了行業收入差距的持續擴大;伴隨著改革開放,當前地方利益、部門利益、群體利益分化日益明顯,社會上各種訴求更加強烈。特別是在分配制度改革、征地拆遷、環境污染、司法不公、上學難、房地產調控、看病難看病貴、食品安全等方面,人們的思想困惑增多,不滿情緒增多,由此引發的人民內部矛盾和群體性事件也在不斷增多。三是如何更多地滿足人民對公平正義日益高漲的需求。公平是經濟增長、社會穩定的基礎。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收入差距、地區差距、城鄉差距逐漸拉大。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從2003年到2012年,全國居民基尼系數在0.47到0.49之間,2008年達到最高的0.491。2012年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74,但依然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處于高位水平。目前在我國,收入最高的10%群體和收入最低的10%群體的收入差距,已經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四是如何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經濟起飛的同時,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思想空前活躍。主流積極健康向上的同時,一些錯誤的、消極的、頹廢的思想意識也有所滋長。各種價值觀念相互交織,相互碰撞,相互影響。一些人思想困惑,信仰淡漠;一些領域誠信缺失、道德失范,更加凸顯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4.為改革開放凝聚正能量。在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重要時刻,我們既要充分認識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又要充分認識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進一步增強改革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認識到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市場經濟是社會經濟資源的一種配置方式、一種經濟運行機制,是人類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是一個偉大創舉。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中央與地方及地方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更好地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深化土地、戶籍、公共服務改革,理順城市與農村的關系,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推進社會事業、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有效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推進依法行政和社會管理創新,理順政府與公民和社會組織的關系,建設服務、責任、法治、廉潔政府。要建立改革決策失誤的糾錯改正機制,降低改革成本,提高改革效率。必須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形成,我國的改革已經從個別突破發展到整體推進的新階段,改革的關聯性、綜合性、配套性顯著增強。我們必須樹立全局眼光和戰略思維,統一改革思想、凝聚改革共識、協調改革思路、配套改革措施、規范改革行為,努力實現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領域改革相協調,宏觀改革與微觀改革相協調,城市改革與農村改革相協調,確保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