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 云
努力推動并深化石化行業的改革
——論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精神
文/凌 云
11月12日,舉世矚目、國人期待的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了。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決定》提出,中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階段,其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在這個大背景下,深刻理解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精神,努力推動并深化石化行業的改革,是全行業的重中之重。
改革帶來變化,改革催生進步和希望。如果說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1.0時代”,十八屆三中全會則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課題,將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探索實踐推進到“2.0時代”。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5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但同時,重發展、輕改革,重速度、輕效益,重效率、輕公平,重行動、輕制度的矛盾也日漸凸顯。以經濟領域為例,政府長期過多地支配資源、干預市場扭曲了經濟規律,很大程度上帶來了投資沖動、投資低效和產能過剩;市場監管的缺位造成各種擾亂市場秩序甚至危害人民健康安全的現象和行為難以斷絕;科技體制的不合理造成絕大多數企業的轉型升級亟須科技支撐,而同時一大批科技成果卻只能待字閨中;資源和環境經濟政策的滯后,使資源浪費、污染環境的勢頭難以遏制。凡此種種,無不表明中國已經到了不改革就難以持續發展、不全面改革就難以奏效的階段。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由“1.0時代”進入“2.0時代”。
改什么?怎么改?《決定》有所論述的改革領域,涉及經濟體制、行政體制、財政體制、工業城鄉關系、收入分配、社會治理、文化管理、反腐敗、國家安全等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決定》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構建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著力清除市場壁壘。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方面,要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讓引進來和走出來更好地結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要放寬投資準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在建設生態文明方面,要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制,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通覽《決定》全文,其中的一些新提法,比如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而不是以往所強調的基礎性作用,堅決破除各方面的體制機制弊端,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等,讓人耳目一新。

改革,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基調,也是必須長期堅持的。《決定》明確,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特別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于國情,堅持發展這個主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黨的十八大清晰描繪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幸福多美景,道路實艱難。十八屆三中全會回應中國人民對未來更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決心以改天換地的勇氣全面深化改革,為實現十八大確立的發展目標提供了綱領保障和行動指針。
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將很快成立,各項具體的改革措施將陸續出臺。對石油和化工行業而言,期望明天就出現改變是不現實的,但處在這樣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以中央的改革方針為指引,不惶惑、早動手、求進步,應該是我們學習領會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及《決定》的應有之義。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開放促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出了進一步推進開放的最強音。當前,中國正在尋求未來發展新動力。打造對外開放升級版,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以倒逼國內經濟體制改革,釋放改革紅利,被寄予了很大希望。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要放寬投資準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
中國經濟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增速放緩似乎成為長期趨勢,國際競爭環境嚴峻,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趨勢,如何繼續深化對外開放,是我國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必須啃的一塊硬骨頭。
備受矚目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被視為推動我國全面改革開放的新載體和試驗田。在服務業開放上,上海自貿區選擇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等六大領域,實施23條開放措施。在外資管理體制上,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試點。毫無疑問,石化產業以其行業的特殊性成為這塊試驗田的直接受益者。石化物流將更加便捷高效、化工加工貿易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吸引外資的步伐將加快等等。此外,對處于市場前沿的甲醇等大宗商品來說,也能借自貿區東風開辟行業發展新路徑。在自貿區的一系列制度創新下,甲醇的轉口功能和物流功能將得到很大提升,市場活躍度將上一個檔次。
三中全會還專門提出擴大內陸的沿邊開放。這被普遍認為是西部地區、沿邊地區石化產業未來發展的新契機。比如東北地區或深化與俄羅斯、蒙古等國的經貿合作與技術交流,發揮內引外聯的樞紐作用,打造“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其中黑龍江省可通過積極發展高端裝備制造、化學工業、礦產采掘加工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建設全國重要的重大裝備制造和出口基地、能源資源保障供應基地。新疆方面則深化與中亞、西亞、南亞及歐洲國家的合作,加快與內地及周邊國家物流大通道建設,打造“向西開放門戶”,將新疆打造成我國重要能源基地。云南可與東南亞、南亞、印度洋沿岸國家合作,建設西南出海戰略通道,重點發展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產業,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
當然,我們必須認識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的要求更高,開放不只是一味引進外部機制、學習經驗技術的自主開放,而是接軌國際貿易規則,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通過自由貿易區等平臺更深層次的開放。
石化行業應進一步調整開放思路,充分認識未來中國的對外開放將從以往以實體經濟為主擴展到金融開放、規則制定與全球治理;貿易和投資從制造業為主轉變為制造與服務并重;跨境投資從“引進來”為主轉變為“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因此,打通國內國際市場,把“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真正利用起來,引進來與走出去相互促進,最終提高企業整合國際資源的能力至關重要。具體來說,“引進來”,可以吸引跨國化工公司將研發基地和總部基地及高端人才轉移到中國,形成中國新的比較優勢;“走出去”,除低成本海外并購外,還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大量裝備制造技術,加速技術密集型化工產品及其技術向新興經濟體出口。
實踐證明,只有進一步擴大開放,才能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才能應對和解決未來中國發展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這正是“以開放倒逼改革”的意義所在。
十八屆三中全會涉及經濟體制改革的章節濃墨重彩,公報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公報可以看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市場化改革。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升級為“決定”性作用,這一變化凸顯了中央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的決心。未來經濟體制改革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也將為石化行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激發經濟活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一大亮點是,強調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公平競爭。“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公報將二者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公報強調的兩個“毫不動搖”引人關注。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很明顯,未來經濟體制改革最重要的支點之一是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國企新一輪改革的重心將放在完善市場參與機制、打破壟斷、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上。特別是要打破資源和權力壟斷,構建開放競爭的公平秩序和環境,改變資本配置低效的局面。
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這預示著非公經濟今后將有更多機會。近年來,民營企業進軍石化行業的步伐明顯加快,在產業鏈中不斷地向上游延伸,同時還在向乙烯、煉油、原油生產以及油品銷售領域拓展,具備與國有石化企業同臺競爭的實力。不僅如此,民營企業在經濟規模、生產工藝、管理水平和市場占有率等方面幾乎可以與國有企業并駕齊驅。可以預見,今后將有很多石化央企和民企結合在一起,最終實現國有經濟和非公經濟共同發展,形成行業經濟的兩個重要支撐。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要起決定性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這個新提法,意味著本次改革會進一步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不僅要突出市場的作用,也要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
在電力、煤炭、礦產、水等資源方面,未來將更加市場化配置。在能源領域,市場化步伐將加快,非常規油氣勘探準入門檻的放寬或將成為改革突破口。雖然當前能源市場化一直阻力重重,但能源市場化一直被看作是方向。在非常規油氣資源領域我國已放開市場準入允許民營參與,稍早之前進行的兩輪頁巖氣探礦權招標即對民資開放。
更讓行業看到希望的是,今年5月,國務院取消下放了16項能源審批權,涉及油氣、電力、新能源、化工、電網、油氣管網等多方面,尤其對于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領域,取消合同審批,減少了對外合作的程序,對外開放的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取得初步進展,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宣布實施完善后的成品油價格機制,新機制使油價更靈敏地反映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油價調整相對平緩,有效穩定了市場供應。6月,《天然氣價格改革方案》出臺,建立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的動態機制,以價格撬動市場供給。
我們有理由相信,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在能源領域國家將繼續向市場、社會、企業放權,在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