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誼,楊 楠
(貴州廣播電視臺,貴州 貴陽 550002)
電視是指利用電子技術及設備傳送活動的圖像畫面和音頻信號。電視機即電視接收機,是重要的廣播和視頻接收終端。第一臺電視機面世于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英國,電視播出機構隨后出現,從此人類開始步入電視時代。在我國,電視事業從1958年開始起步。在過去的數十年間,電視以其傳播視頻內容為主、信息量大和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占據著傳媒領域的龍頭位置。從產業的角度,電視是一個由節目生產制作、播出、傳輸和接收終端組成的產業鏈。電視經歷了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從標清信號到高清信號、從球面到平面、從平面視角到3D視角的歷程,電視的發展無處不體現出科學技術的推動作用。
上世紀后期,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興起和互聯網的出現,對社會從生產、生活、傳媒等各方面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在傳媒方面,電視的“主流媒體”地位逐漸受到新型媒體的挑戰,一度引發電視將被替代的議論。
根據傳媒理論的研究成果,新興媒體的出現不會完全替代原有媒體,這幾年的發展也驗證了該理論。電視業受到新媒體的沖擊是不爭的事實,但電視也在向前發展,不會消亡。當前,電視機屏幕的主流尺寸已經達到40 in(1 in=2.54 cm)、50 in,還在向更大顯示(100 in的液晶電視已經推出)、更高清晰度(高清、超高清)、更真實顯示(3D、裸眼3D)、更便捷的操縱演進。在電視信號的傳輸方面,從過去的無線開路模擬電視信號傳輸,發展到以數字化雙向化廣電網絡為主、衛星和移動多媒體廣播等作為補充的多種傳輸方式,新型的NGB已經推出。現在,電視內容甚至可以通過互聯網和電信運營商架設的虛擬專網,以IPTV、OTT、手機電視的形式向用戶提供能夠面向電視機、計算機、移動設備等多種不同大小、不同分辨率的終端,單純的“看電視”也在向與電視互動、“用電視”轉變。
事物的新與舊是相對的。曾經,電視相對于報業、廣播是新媒體。在當今IT技術、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網絡已經逐漸融入到人們的工作、生活、娛樂中。最初,由于網絡帶寬低和網絡應用的缺乏,使得人們只能在網絡上瀏覽圖文、收發電子郵件。隨著IT技術以摩爾定律的速度發展,互聯網以其互聯、分享、及時、互動傳播的特性催生了新型傳媒業態,即所謂新媒體[1-2]。
根據CNNIC的統計,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1%;網絡視頻用戶已經達到3.89億,半年增長率達4.5%,其中在網絡上收看視頻的用戶數為1.6億。在移動上網終端中,手機的表現搶眼,不僅成為新增網民的重要來源,在即時通信、電子商務等網絡應用中均有良好表現。
新媒體對電視的影響,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新媒體具有多種接收方式,背靠IT技術和互聯網,使用方式靈活,更加強調交互和用戶體驗。
新媒體基于互聯網,具備互聯網應用的很多特點,由于受IT技術快速發展的影響,其形態也在快速發展,如終端技術和產品發展快,具有很強的交互性、用戶參與度高、可以開展多種新型增值業務等。與傳統電視相比,除了被動接收信息,還出現了社交、分享、自媒體等多種新形態。
2)新媒體運營模式更加貼近市場和資本,反應更加迅速靈活。
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在體制、機制上更加靈活,加之互聯網本身的特點,使其更加貼近市場與受眾,內容和應用的推動更快,與資本的結合度更高,更具備市場經濟的特點。但也存在內容監管較為缺乏,為了迎合少數受眾而出現低俗化的情況。
3)從廣告經營的角度,互聯網視頻運營商也開始成為廣播電視臺主要的競爭對手之一。
網絡視頻運營商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于廣告,最大的投入是購買版權和網絡建設的支出。根據一些媒體數據顯示,最近幾年互聯網廣告的價格都保持至少50%的增長,視頻廣告價格增長率甚至達到100%。在廣告收入中,電視處于領先地位,但目前國內一、二線城市中用戶在移動設備上收看視頻內容的時長甚至多于互聯網,一、二線城市以外的居民每天花在網上的時間也開始多于看電視的時間。從年齡結構來看,年齡在19~30歲的用戶在線時長幾乎是觀看電視的兩倍。
4)新媒體是引發廣播和電視媒介整合的重要力量。
近期,我國各地出現了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的合并的潮流,其中就有應對新媒體、新型媒介發展形態的因素。從媒介發展來看,兩臺整合是廣播和電視兩個媒體適應新的生產力水平、新的技術發展條件的需要。
我國三網融合[3-4]的推進,對新媒體建設和規范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2010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我國開展三網融合,在新媒體集成播控方面,要求由廣播電視機構負責IPTV和手機電視集成播控平臺建設,其中IPTV由于具有基于IP技術的互動特點、豐富的增值業務和較為明確的贏利模式,一度成為三網融合中廣電和電信爭奪的焦點。廣電總局進一步明確了IPTV的兩級架構體制,由各省級電視臺負責IPTV二級平臺的建設和運營。目前,IPTV一級平臺的經營權由央視國際與百視通的合資公司愛上電視有限公司負責,二級平臺的建設和經營基本由各省級電視臺負責。
面對當前形勢,廣播電視行業正在積極探索,加快向新媒體的建設步伐。國家廣電總局頒布了IPTV、手機電視、互聯網電視、網絡廣播電視臺等4種類型的新媒體牌照,要求廣播電視臺加快網絡廣播電視臺等新媒體建設。目前,已有多家國內廣播電視機構獲得了廣電總局頒發的牌照,開始建設新媒體。
對于電視臺發展新媒體,有專家提出了全媒體的概念。廣播電視臺也在探索廣播電視與新媒體各自的優勢,推動資源互動和深層整合,推動融合發展。對此,有兩種思路:
一是將廣播電視臺新媒體部門獨立出來,新媒體的制作、播出、運營與現有廣播電視媒體分離,按照市場化的方式運作。此方式的代表是中央電視臺和上海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下屬的央視國際成立了專門的新媒體機構CNTV(中國網絡電視臺),由CNTV承擔各新媒體的建設、運營,而將傳統電視臺的宣傳職責和安全播出責任保留給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旗下有專門負責新媒體的運營機構百視通。在此方式下,傳統電視媒體更加注重媒體的事業屬性,在贏利方式上主要采用廣告的方式;新媒體更加注重媒體的產業屬性,更加貼近市場。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做到了權責分明,建設周期更快,更加貼近市場,更加適合互聯網快速、互動的特點;缺點是將傳統電視媒體的發展和新媒體區分得較為明確,融合度不夠。
二是將廣播電視臺現有生產能力提升、改造為可以同時面向傳統電視媒體和新媒體的新型制播體系,促進電視臺的整體轉型。此方式開始被省級電視臺所考慮。根據廣電總局加快建設網絡廣播電視臺的要求,電視臺要加快實現傳統媒體制播與新媒體的融合。一些電視臺已經開始在電視媒體的內容來源上采集網站、微博等內容,建立覆蓋互聯網媒體的信息共享和制作平臺。下一步,考慮建設覆蓋傳統電視臺和新媒體的共平臺生產制作和統一分發系統。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可以促進廣播電視臺的整體升級轉換,帶動廣播電視臺整體向全媒體的轉型和覆蓋;缺點是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在內容、用戶體驗方式、運營上有著較大的不同,差異明顯,如果要全面整合現有制播系統,并考慮能夠兼容多種媒體的制作和分發,需要全盤考慮融合,可能會造成系統的復雜性增加以及整合進程較慢。
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是必然的,不管哪種路線,最終都會走向媒體內部的融合。至于先后秩序,可以由各地因地制宜,綜合考慮。還有一點要引起重視的就是,不管對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內容為王”依然有效,好的內容和優質的用戶體驗是吸引受眾的兩大法寶。
貴州廣播電視臺一直在關注新媒體的發展和建設,成立了專門機構對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進行跟蹤和規劃。2010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我國推進三網融合后,貴州廣播電視臺以此為契機,抽調專業人員對國內外三網融合發展、我國三網融合環境、技術、運營模式等進行了前瞻性的研究,對三網融合方案提前進行了準備。
2011年12月31 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三網融合第二階段試點地區(城市)名單的通知》將貴州省貴陽市在內的國內42個城市(地區)列入三網融合第二階段試點。貴州省政府根據國務院文件的要求,要求由貴州廣播電視臺承擔IPTV和手機電視集成播控平臺的方案制訂和建設。參與省三網融合協調小組辦公室組織的方案評審、定稿會,和專家組共同審核和定稿了《貴州省貴陽市三網融合試點實施方案》及各子方案,于2012年5月上報國務院備案。去年底,貴州廣播電視臺已基本完成了IPTV集成播控平臺的基礎部分建設,完成了省三網融合試點業務啟動的任務。
貴州近年來發展較快,但受制于起點低、底子薄等原因,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處于全國落后水平。貴州在人才、新技術、新媒體的發展方面并不具備發達地區這先天優勢。在這種客觀條件情況下,貴州廣播電視臺并未減緩發展的步伐,一直在探索發展突破、后發趕超之路,近年來在節目、經營、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很多方面在西部名列前茅。準備在IPTV集成播控平臺和手機電視集成播控平臺的基礎上,申請網絡廣播電視臺、互聯網電視(OTT)等相關牌照,準備有步驟地投入資金和開展建設。同時,加強全媒體體系的探索,擬按照“接收”(全媒體采集)-〉“生產制作”(共平臺生產)-〉“分發播出”(多媒體分發)的思路進行規劃和開展體系建設,準備充分結合新媒體“短、靈、快”和傳統媒體具有公信力、專業制作的內容詳細而有深度的特點,用新媒體手段采集素材、發布相關消息,用電視媒體進行深度報道,雙方優勢互補,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深度融合。
將力爭早日實現貴州廣播電視臺向多種媒體形式、多終端的覆蓋,為貴州廣播電視臺和貴州省的新媒體、全媒體宣傳工作打下基礎,促進電視的轉變,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貴州的三網融合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網絡化與信息化也是一柄雙刃劍,作為“棱鏡門”主角的美國領導人曾表示“21世紀的經濟繁榮將取決于網絡的安全”。在建設新型交互式媒體時,也要對網絡安全、文化安全有足夠的認識,采取適當措施規避風險。既要做到貼近市場、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也要更好地履行媒體的社會職責。
新媒體的建設和發展還將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變化,這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通過新媒體的發展來推動廣播電視臺整體生產體系與管理方式的變革,在此基礎上實現多種媒體形式(全媒體)的融合發展,才能在未來新型媒體形態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 吳劍海,周華東,王衛成,等.廣電向全媒體轉型的思考[J].電視技術,2013,37(2):8-10.
[2] 方媛,顧云峰,張申偉.廣播新媒體的實踐與思考[J].廣播與電視技術,2013(6):47-49.
[3] 吳云松,趙曉平,董雪.三網融合下的廣播電視業務拓展策略研究[J].電視技術,2013,37(8):27-28.
[4] 趙曉平.三網融合下的視聽新媒體內容監管策略研究[J].電視技術,2013,37(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