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伯特蘭·格登,是一位英國生物學家。他主要以在細胞核移植與克隆方面的先驅性研究而知名,2012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格登一生中獲得了兩份最重要的個人評價報告,但內容截然不同。一份報告閃著“金光”,上面印有“諾貝爾”幾個大字;另一份報告卻黯然無光——這是一份差生報告。
格登生于1933年,15歲時就讀于英國貴族學校伊頓公學。格登從小就對生物學情有獨鐘。但是,他的生物課成績在全年級250個男學生里面排名倒數第一,其他理科成績也墊底。
對格登,老師加德姆寫了一份報告:“我相信他(格登)有成為科學家的志向,但以他現在的表現來看,這真是萬分荒謬可笑。”老師加德姆還稱,格登“無法明白最簡單的生物學事實”,繼續教他“簡直是浪費彼此的時間”。
對于這份差生評價報告,格登多年以后仍記憶猶新:“老師對我的評語大概是說,我是他見過的生物課學得最差的學生。”2006年,格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自嘲。
當格登從伊頓公學畢業,申請牛津大學時,由于成績不佳,他被古典文學研究系錄取。“招生主任找到我,跟我說,牛津可以錄取你,不過有兩個條件:第一,你必須馬上來上學;第二,你不要學習入學考試的科目。”格登說。
但是,格登仍然對生物學情有獨鐘,他后來轉入動物學系,正式開始科研生涯。格登曾稱,盡管成績不好,但自小便被生物學深深吸引,甚至在學校養過上千只毛毛蟲,看著它們變成飛蛾,這在當時讓老師們很討厭。
興趣,而不是成績的指引,最終讓格登在生物學領域“化繭成蝶”。
1958年,在完成博士學位時,格登從蝌蚪細胞提取出完整細胞核,成功克隆了一只青蛙,一舉成名,他被稱為“克隆教父”。
在牛津讀完博士后,格登又在加州理工學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從1971年開始,格登一直在劍橋大學工作。如今,79歲的他仍堅持全職工作。
在被通知獲得諾貝爾獎時,格登還在實驗室做研究。一名英國記者曾試圖采訪格登,但他的實驗室工作人員答復:“格登先生正在工作,請不要打擾他。”
在格登劍橋大學的辦公室里,至今仍掛著60多年前的那份“差生報告”。“當遇到麻煩,比如實驗不成功,我就看看這個報告,提醒自己也許不擅長這個工作。但我要努力,否則真的被老師說中了。”格登說。
各人的天分不同,但在別人不屑的目光下仍能堅忍不拔地堅守自己的興趣愛好,就是做大事業的開始。保持這份興趣,并以堅韌不拔的勇氣和意志堅持下去,你就會發現,所有的堅守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