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曉明
從富士康招工難看用工荒
文/吉曉明

全球最大的計算機連接器和計算機準系統生產商——富士康科技集團計劃從現在起至2014年,在山西省晉城市投資1000億元,打造“全球精密制造之都”,總用人計劃20.1萬人。
2012年至今,“用工荒”席卷中國大陸。為了確保富士康項目順利落地,不受“用工荒”影響,晉城市市長王清憲與各縣(市、區)長、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人簽訂了招募責任書,并給予相應政策扶持,初步估算補貼資金需1億元。工作開展以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進度相去甚遠,“招工難”問題開始凸現。
我國是一個勞動力人口大國,解決就業,是中國政府面臨的一個重大民生問題。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新增超過1000萬。然而隨著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畢業生的逐年增多,我國在就業方面仍然面臨著巨大壓力。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指出,我國今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人數總量壓力非常大,另一方面卻是招工難和就業難并存。
解讀“招工難”,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是高校畢業生的增加,意味著普通勞動力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用工荒”。十幾年來,中國大學的招生規模擴大了近十倍。目前在就業困難度排名前三甲的人群中,大學畢業生壓倒農民工和城鎮困難人員高居榜首。今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達到了680萬,目前大學在校生的存量有2000余萬,這意味著普通勞動力和十幾年前相比少了上千萬人。
二是用工企業自身因素所致。一些企業工資低,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高,福利待遇差,缺少人文關懷。在2012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法國路透社記者就向尹蔚民部長提出了在華富士康企業的員工福利問題。不難看出,經濟形勢趨好、企業擴大生產,直接造成當前的“招工難”。
三是農民工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和惠農政策的影響。農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維持基本生活的費用不斷增長,戶籍、住房、子女入學、就業歧視等因素加大了進城務工成本,再加上國家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種種原因直接制約著農民進城務工的積極性。
四是企業轉型升級步伐緩慢。招工難存在的另一原因是企業發展了,觀念卻沒變化。社會在發展,企業卻仍然依賴低人力成本優勢進行市場競爭,靠加班加點來提高日產量,不引進高新技術設備來提高效率,不想法使企業轉型升級。加上對用工緊缺認識不足,沒有人才儲備,招聘途徑單一,一時招不到所需工人也在情理之中。
五是新生代農民工更加重視“自我”。富士康招工難像一個多棱鏡,折射出社會的方方面面,如企業文化、社會心理、精神危機等。筆者在這個多棱鏡下看到的,則更多是新生代農民工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在我國目前兩億人規模的農民工中,新生代農民工已占半壁江山,為錢焦慮是他們的共同特點。不僅在富士康,在長三角、珠三角許多企業里,很多農民工主動申請加班,以掙到理想中的工錢,借以滿足自身需要,這已成為他們選擇打工企業的籌碼。與他們的父輩相同,新生代農民工吃苦耐勞、克勤克儉;與他們的父輩不同,第一代農民工對錢的渴望更多是貼補家用,出于對土地的眷戀,可能會選擇回鄉居住。而新生代農民工對錢的訴求是個人發展,要融入城市生活。當融入城市的成本增長太快、個人財富的積累太慢時,他們失去的往往是希望。
六是市場需求與培訓嚴重脫節,培訓資源分散。對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被公認為是解決企業用工結構性矛盾的一劑良藥。然而,這項“民心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政府熱、農民冷”的尷尬局面。部分學校的培訓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只做表面文章,農民工對此并不買賬。
農民工大多集中在加工、服務、建筑、服裝、家政等技術含量不高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沒有更多的金錢、時間和精力去接受培訓,更不愿意因參加培訓而失去工作的機會。另外,部分農民工參加培訓后不能順利就業,或是崗位發揮作用不明顯,也影響到農民工參訓的積極性。
真正解決用工難,需要企業、勞動者、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用工單位要眼睛向內,增加企業軟實力,提升農民工幸福感。工廠不該是只生產商品、追逐利潤的冰冷經濟單元,里面應該有關愛,有溫暖。因此,工廠應該關注工人的精神和文化需要,為其提供個性化的關懷;對那些人生觀還不穩定、敏感又脆弱的青年人,應給予及時引導;它應該致力于培育員工健康的工作觀,在員工和公司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建立起互愛互信的關系。
其次,企業轉型升級與教育轉型發展同步進行。當前用工荒暴露出我國人力資源教育上的短板:重學術輕技術,重文憑輕應用,重學歷輕才能。人社部門要準確掌握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狀況,建立完善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為勞動者和企業搭建有效的對接平臺。就業服務機構要建立企業崗位信息庫和勞動力資源庫,為雙方牽線搭橋;大力加強職業培訓,建立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雙向溝通、合作培養的長效機制,提高教育響應用人單位市場需求信號的能力和速度。
三是縮小新生代農民工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一方面,通過人文關懷幫助新生代農民工建立對未來的合理預期,切實提高勞動報酬,大力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另一方面,在全社會唱響“勞動光榮”的主旋律,在所有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中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勞動可以改變命運的社會氛圍。當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日臻完善,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勞動力能夠在統一、公平的社會就業保障制度中實現公開、公正的雙向選擇、合理流動,當人才人力資源不再受到諸如社會階層歧視、分割的制度籬笆的制約時,轉變就業觀念就會成為一個歷史概念。
再者,招工難呼喚終結廉價用工時代。人口紅利漸行漸遠,提高生產效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大勢所趨。解決招工難與促進就業一樣,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重任,應該堅持發揮市場機制與政府促進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經濟發展蛋糕做大,把就業蛋糕做大,不難看出,我國正在構建以就業優先為目標的宏觀政策體系。
(作者系晉城市勞動就業管理中心職工)
□ 編輯 郭鐵□ 美編 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