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熊帥 實習生 閆瑩
應急管理再受考驗
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進一步考驗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從以往經驗來看,現階段我國應對突發事件或災害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 本刊記者 熊帥 實習生 閆瑩

2013年7月23日,甘肅定西,地震中部分受到重傷的群眾被送上直升機。圖/CFP
甘肅地震、南方旱災、東北洪澇……今年以來,我國多個省份(自治區、直轄市))均遭遇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根據民政部最新數據顯示,僅旱災一項就造成湖南、江西、安徽、湖北、貴州、浙江等7省市直接經濟損失268.2億元,將近32萬公頃的土地面臨絕收。
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進一步考驗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從以往經驗來看,現階段我國應對突發事件或災害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應急預案體系不完善
“起步晚,非典之后,我國對應急管理體系才逐步重視起來?!比涨?,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公共安全研究所所長顧林生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如此回答。
據顧林生介紹,2003年“非典”爆發后,信息溝通不暢導致疫情擴散,各級防控措施陷于被動,隨后引發的上百個國家對中國公民實行入境限制的惡劣影響,更是讓政府不得不加快推動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2003年4月中旬,中國政府緊急出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兩年后,國務院印發《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標志著全國應急預案框架體系初步形成。
但是,2008年汶川地震、2011年溫州動車追尾脫軌事故的相繼發生,依然暴露出我國應急預案在許多方面存在不足,包括預案內容過于簡單、操作性差、應急保障不足等。
“應急預案體系的不完善,是導致救援不及時、秩序紊亂、資源分配不合理等問題的根本原因?!狈此笺氪ǖ卣鹁葹?,國務院參事、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曾如此表示。
近年來,針對自然災害救助,大致形成了國家、省、市縣、鄉鎮4個層級的應急預案管理,其中國家應急響應條件大概分為Ⅰ、Ⅱ、Ⅲ、Ⅳ4個等級,要求死亡人口、需救助人口、倒塌房屋等均在10萬單位以上。以汶川地震為例,當年啟動的是一級國家預案,由國家減災委主任全面負責指揮。
然而,關于如何界定級別,制定什么樣的預案,什么時候啟動預案,至今仍存在很多爭議。據了解,在過去10年預案編制過程中,我國一直采取的是通過制定和下發通用框架指南為模板的、自上而下的強力推動模式,它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完成數百件應急預案。不過,這種自上而下快速“復制”的過程,不可避免導致各地應急預案千篇一律,結合實際不夠。
顧林生也指出,應急管理體系的“一案三制”(“一案”指總體應急預案,“三制”指應急管理涉及的“法制”、“體制”和“機制”)還需要不斷完善,特別是應急預案編制和落實存在不平衡問題。
“哪怕有了好的體制、機制,關鍵還要看落實和執行能力,否則有些預案就是一紙空文?!鳖櫫稚f。
在汶川地震中,僅有29名消防特勤隊員乘直升機進入映秀鎮開展救援,其余消防官兵只能憑借肩扛、手抬救援設備、攀爬、徒步等原始手段救災。
截止目前,圍繞地震災害緊急救援的專業隊伍,全國僅有26支,而針對氣象災害、火災、農林病害等災情設立的專業抗災救援隊伍,仍以部隊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民兵預備役、消防隊員為主,專業化的救援隊伍少之又少,遠遠低于世界其他國家水平。
以地震救援專業人員所占人口比例來說,德國是2.14(專業救援人數/萬人)、法國是1.73、丹麥是2.31,而我國只有0.011,專業救援人員的不足由此可見一斑。
由于專業救援隊伍缺乏,人民軍隊和武警官兵成為救援的主力,但其專業性的不足降低了救援效率,在救援現場專業與非專業救援力量之間的差距非常明顯。
汶川地震中,第一個帶隊沖進映秀鎮的王洪事后回憶說:“如有相應機械,搶救及時,救出來的生還者至少要多出幾倍。”
而在甘肅岷縣地震中,救援設施落后、專業設備少、專業人員不足等問題,再一次凸顯出來。作為參與甘肅地震救援的專業隊伍之一,北京豐臺地震局局長呂廣生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不無遺憾地說:“很多時候,救援工具僅僅是一把鐵锨,或十幾個戰士用手抬著一個傷員,救援效率非常低?!?/p>
如此一來,面臨小規模災害時,專業救援隊伍尚能基本應對,一旦發生多災種并存的重大災害時,就顯現出應急救援功能單一、救援缺乏整體合力、資源配置不夠合理等弊端。
“作為專業救援力量的消防部隊時常感到救援資源緊缺,而其他部門現有應急力量和資源卻得不到充分利用?!惫膊肯谰肿鲬鹩柧毺幐呒壒こ處熀螌幈硎尽?/p>
另外,與救援密切相關的專業醫療隊伍不足、醫療設備不齊全,使得現場救治已成為了我國救援中最為薄弱的環節。
據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的研究,如今,由于專業醫療隊伍有限,常常無法為每支救援隊配備專業的醫護人員,而救援人員大部分缺乏專業的醫護知識,在救出幸存者之后第一時間內無法給予適當的醫療護理,往往導致幸存者傷情加重甚至死亡,使得災后死亡的人數遠遠超出預計。
不難看出,近年一些重大災難和事件,見證了公民參與救援行動的熱情。然而,在抗災救援面前,公民參與始終發展緩慢、問題頗多。很多人的參與往往是自發的、無序的,這種參與往往能見證愛心溫情,卻難以形成強大的救助力量,某些時候甚至起到阻礙作用。
無法得到有效的引導和規范,是導致公民參與的積極性、互動性不高、效度不好、深度不夠等問題的根本原因。
此外,大多數公眾應對自然災害的實際能力不容樂觀,許多民眾沒有接受過有關災害現場救援相關知識的培訓和教育。而對于參與災害救援相對較為積極的群體,也可能會由于缺少相應的技能培訓、訓練和演習,導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參與救援時事倍功半,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與功能,甚至會由于措施不當導致更大的損失。
對比日本、美國,我國在宣傳教育災害意識、進行救援知識和技能培訓上,做的遠遠不夠。雖然近些年災害頻繁發生,但是重視程度并沒有明顯提升,即使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參與過防震防災演習的市民仍然很少,防火防汛也只是政府行為。
(實習生常丹丹、王鴻宇對此文亦有幫助)
□ 編輯 崔靖芳□ 美編 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