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COLUMN
租房不易
商戶鱗次櫛比是繁華的表現,而住宅鱗次櫛比就害死住戶了,沒有陽光,通風極差。照不到陽光時,才知道陽光的可貴。

朱偉一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中學時讀到這句古語,非常喜歡,向往浪跡天涯。但后來發現,賣房不易,租房也不易。國內租房不易,國外租房也不易。租房是什么感覺?租房的感覺就是“惶惶如喪家之犬,匆匆似漏網之魚”,絕無“平生塞北江南”的詩意。
在北京租房,地方換過不下五次。在維也納住了兩年半,租過三處住房,在紐約前后住過五年,換過六個住處,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同一幢宿舍樓中便換了三次。
在紐約這塊地盤上,紐約市政府是第一大房東,哥倫比亞大學是第二大房東。根據在維也納的經驗,我特地選擇了朝院子的一面。維也納不能住臨街一面,汽車音太響。夜闌人靜的時候,汽車在石鋪的古道上疾馳而過,銳聲如尖刀刺破寧靜的夜晚。臨院要安靜的多:維也納的小區大多由幾排小高層樓房圍成一個小院,院內鳥語花香,綠樹蔭蔭,很是安靜。
住進哥倫比亞大學的公寓樓后,才發覺自己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紐約與維也納的情況正好相反:曼哈頓的樓距太近,房屋鱗次櫛比。商戶鱗次櫛比是繁華的表現,而住宅鱗次櫛比就害死住戶了,沒有陽光,通風極差。照不到陽光時,才知道陽光的可貴。在紐約這個地方,若是陽光和安靜不能皆得,我寧愿選擇忍受噪音,也不能沒有陽光。
更糟的是這里朝院內的一面也吵,夏天空調機聲不斷,很是折磨人。相比之下,倒是百老匯街上的汽車聲和地鐵聲更容易忍受。
在紐約住高樓低層有如井底之蛙,窗外都是墻壁。于是,我盡量往高層搬,從4層搬到5層,每高一層,就有很大改觀。經過不懈努力,終于搬到了7層,頓時豁然開朗,覺得簡直是到了天堂。在曼哈頓要往高處住,越高越好,最好是住摩天大樓的頂層。摩天大樓壓迫了城市,但若是住在摩天大樓的頂層,那便是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而且還安全:歹徒一般上不去。
我住過的542號樓以中國住家為主,中國人扎堆的地方就有中國特色的問題。由于樓房通風不佳,樓內時常彌漫著飯菜的異味。世人都道中餐味道好,但中餐做飯的異味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在紐約我也住過好的區,地點在百老匯與66街交界處,在林肯中心的一側,與朱麗婭音樂學院隔街相望。這里是側街,不是車水馬龍的主干道,平常比較安靜。但早晨天剛亮,垃圾車便隆隆開來作業。
42街的哈德遜河一側的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我也住過。早上從住處出發,沿42街步行去另一端的聯合國總部上班,沿途可以見到兩個世界,時代廣場以東是發達世界,以西則是不發達世界。其實,不管住哪個城市,都要有錢。有錢就可以“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紐約中央公園兩側是豪宅,住在這里,出門便是綠地,憑窗眺望,視野遼闊,滿眼翠色,樹木青青,芳草萋萋。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美好意境。但閑情逸致也是需要經濟實力支持的。想來陶淵明是有自己的住房的,至少是有自己的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