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積怨畜禍”
現代化進程會天然地引起社會的不穩定,因為經濟增長雖在以某種速度改善人們的物質福利,但同時在以更高的速度增加著人們的社會挫折感。

葉匡政 著名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
積怨是一個古老的詞,《史記》中就有“積怨畜禍”的說法。民間過去也常言:冤不可極、怨不可積。積怨的危害可謂婦孺皆知。孟子很早就把民眾是否有積怨,看作衡量執政者是否有道的一個標準,《孟子》中有這樣的語錄:“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意思是:以使民眾舒適的原則去役使他們,民眾即使勞苦,也不生怨恨;在使民眾能生活得好的原則下殺了人,那人即使被殺,也不會怨恨殺他的人。
社會積怨首先意味著一種可能,它可能導致社會沖突,也可能危及社會秩序。一旦這種可能轉變成現實,社會積怨就演化為了社會危機。社會積怨是社會危機的潛伏與醞釀狀態,而社會危機則是社會積怨的爆發,它的最壞結果就是社會動亂。所以社會積怨,既是對公共生活的一種威脅,也是對現存社會秩序的一種挑戰。
我們多把社會積怨,僅看作是民眾的一種態度,或某種心理選擇,這是遠遠不夠的。它的根源,其實在于社會制度本身。每逢社會制度面對現實世界的深刻變化,無法適應或自我調整時,社會積怨就會大量產生。亨廷頓有個觀點,認為現代化進程會天然地引起社會的不穩定,因為經濟增長雖在以某種速度改善人們的物質福利,但同時在以更高的速度增加著人們的社會挫折感。對急劇轉型的中國社會,更是如此。由于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由社會挫折感導致的社會積怨也更為普遍。
有一些社會積怨比較容易解決,它是制度規范層面的。比如高房價、就業難或環境污染引發的積怨,地方政府與民奪利或執法不公引起的積怨,這些社會積怨只要加快規范社會制度,就可能得以緩解。還有一類社會積怨,是由社會及政治結構所導致的,有一些深層的或歷史性的原因,體現為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這一類積怨化解起來就比較困難,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波及面很廣。比如民族或宗教問題、社會階層分化引起的積怨。
如果我們不注意辨析,把這兩類社會積怨混為一談,就可能延緩前一類積怨的解決。前一類社會積怨,開始只是想規范制度,假如遲遲沒有解決的希望,就可能深化為對整個社會及政治結構的懷疑、對執政者核心價值的追問,這就成了一種價值取向上的積怨。價值型積怨,化解起來就非常困難,這時政府無論怎么做,都難以取得對方的理解或信任。當價值型積怨普遍到一定程度,便會激化社會階層之間的沖突,最后導致狂飆突進式的社會運動。對任何人來說,這都是一場災難。
此外,社會積怨也會成為一種特殊的政治工具。各種利益集團、政治派別,也都在有意識地操縱社會積怨,或以社會積怨作為法碼,來達成他們的政治或利益目標。由于對社會積怨的不斷刺激,政治人物也因焦慮感而放大了對社會積怨的感受。
當下社會正處在一個發展的十字路口,只有辨析清楚了復雜而廣泛的社會積怨,才可能減少社會動蕩的機率,真的做到能洞察現實。
□ 編輯 羅燕 □ 美編 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