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崔銀娜
中國媽媽的“拼奶”時代
海外代購的奶粉就一定安全嗎?品質能否得到保證?初為人母的孫茜說:“這個東西……看自己心理素質了。”
□ 本刊記者 崔銀娜
“下來奶了嗎?”在北京婦產醫院,婦產科主任張素云總是在產婦產后第一時間關心地問道。如果沒有奶吃,就意味著孩子要靠奶粉來度過他成長最初的一年甚至更長時間。
寶寶吃什么,也是準媽媽和新媽媽最關心的事情。正因如此,婦產醫院里的催乳師總是最忙碌的人,他們為產婦們提供各種辦法催奶,這使很多小寶寶一生下來,就能幸福地偎在媽媽懷里吃奶。
然而一旦奶水不夠充足,買奶粉的問題就接踵而至。國產奶粉出問題時,媽媽們開始轉戰“洋奶粉”;誰知不少“洋奶粉”也是“掛羊頭賣狗肉”,于是更有經濟實力的母親們將“戰場”轉向海外代購。
一罐奶粉,引出了多少母親的辛酸淚。
“從出生到現在,奶粉錢已經花了兩萬多了,大的挑食還在吃,小的不吃了。”家在河北農村的高萌是一對雙胞胎兄弟的母親,“奶粉錢挺貴的,是養孩子最大的開支。”高萌的兩個小家伙一出生,奶水就不夠吃,后來一直在吃奶粉。
“以前都是吃國外牌子的奶粉,是醫院推薦的。最近換成國產的了,‘金領冠’,也是兩百多一罐。”高萌以前從不敢在縣城買奶粉。有人告訴她,縣城里奶粉有假,要托人到石家莊的大商場里買,寧可貴一些,也認了。
“每個月的奶粉錢要一千多元,有時為了省事,一次要買夠三個月的,得花費三四千元。現在孩子兩周三個月了,負擔總算減輕了不少。”高萌說。
“現在奶粉多貴呀,兩個孩子真吃不起。”家在山西長治的郭瀟塵感嘆。“那時候,吃的是國產奶粉,貴的也才30多塊錢一袋,一個月也就花三四百元。”郭瀟塵生的也是雙胞胎,今年10歲了,她慶幸自己孩子生得早。“那時候沒有毒奶粉事件,大家都選擇國產奶,根本沒多少人買進口的。”
郭瀟塵的表姐孫茜,寶寶今年快兩歲了。“以前沒有意識到,都說要掙奶粉錢,現在看來這句話一點都不假。” 談到表妹的孩子,這位在北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白領感慨:“要是早幾年生孩子就好了。”
由于工作原因,孫茜在寶寶三個月的時候就給孩子斷了奶,寶寶一直吃奶粉長大。安全起見,她購買的都是國外品牌的奶粉,“是一筆相當不小的費用!”
初為人母的小娜非常關注奶粉市場。她在北京沃爾瑪Sam店發現,貨架上擺放的都是一排排“洋奶粉”,以原裝進口或進口奶源為主,根本沒有國產奶粉的影子。在這個號稱價格低于其他賣場、以量供應的工廠超市里,推著購物車整箱購買奶粉的年輕父母絡繹不絕。
然而小娜發現,這里的奶粉價錢并不低廉。同樣的品牌和同量同段奶粉,價格一般為200多元一桶,而較好的原裝進口奶粉價格則高達400元。
“國外奶粉一直在漲錢,沒怎么降過,有時候趕上打折,一定會多買幾桶。”孫茜說。同時她也道出了不買國產奶粉的理由:“出去跟人家說吃國產奶都不好意思,而且最關鍵的是對國產奶粉沒信心,畢竟是小孩子,繞不過這個坎兒去。”

“80后”母親幾乎成為“洋奶粉”的堅定擁護者。圖/CFP
孫茜的理由代表了相當一部分母親的心聲,也直接導致了國產奶粉如今的頹勢。“三聚氰胺”事件后,國內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市場全部被國外奶粉品牌占據,市場總額喪失超過500億元。
“80后”的年輕媽媽,對奶粉的選擇幾乎全部站在了國外奶粉一邊,而且態度堅定。身在農村的媽媽高萌認為,其實選擇國外奶粉是無奈之舉,“大家都是這么吃的。”
國外奶粉的品牌繁雜、種類多樣,如何挑選呢?“當時是醫生推薦的,說是術后粉,后來就沒換。”高萌說,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奶粉好,就聽了醫生的建議。
孫茜則一下子說出了7、8個奶粉品牌,且全是國外牌子。“這幾種品牌我一直輪換著買,沒固定買一種。這種是奶粉的‘混搭’吃法,國外的奶粉也不一定安全。”孫茜說,自從新西蘭“恒天然”事件出來后,大家對國外奶粉的信任度也不那么高了,“現在這種吃法很流行”。
孫茜聽說孩子吃奶粉要吃到三周歲,而她鐘愛的“洋奶粉”卻越來越貴。為了省錢,她每次都是從朋友那里打聽來的淘寶店或京東商城尋找奶粉代購。
孫茜說,一桶知名國外品牌的奶粉價格,在孕嬰店或者大超市里售價近300元,而找代購的價格不到200元。“如果有朋友或者親戚在國外是最好的,最不濟的在香港也行,這樣就能省去不少費用。”有兩次為了買某品牌的奶粉,孫茜直接找了海外代購。
面對國內罐裝、奶源進口的奶粉,孫茜認為,很多人還是愿意選擇原裝進口奶粉。“國產品牌奶粉似乎已經成為‘便宜’的代名詞。進口奶源的奶粉雖然購買的人多,但是并不便宜。”據她了解,在瑞典,一桶奶粉的價格僅為150元左右,而在國內卻賣到300多元。海外代購的價錢比在國內買進口奶源的奶粉要便宜,因此海外代購是最合適的辦法。
海外代購的奶粉就一定安全嗎?品質能否得到保證?孫茜說:“這個東西……看自己心理素質了。”
□ 編輯 郭鐵 □ 美編 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