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陳夷潔
教育EDUCATION
“在家上學”民間發酵
在家上學家庭的月收入主要位于高低兩端。低收入家庭可能是由于客觀原因而不得不選擇在家上學,高收入家庭則可能是出于追求更好教育而主動選擇在家上學。
□ 本刊記者 陳夷潔
王曉峰認為,上不上重點,能不能找到好工作不重要,他希望孩子能成長得更好,所以在他看來應試教育就沒有那么重要。
中國大陸當前約有1.8萬人選擇在家上學。21世紀教育研究院2013年《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公布的數據讓這個日益壯大的群體再次引發關注。
“在家上學”,顧名思義就是一種以家庭為主要教育場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師組織開展的教育活動。
自2001年媒體對成都女孩蓉榕在家上學進行報道后,又出現了廣州的韋小溪、哈爾濱的辛蘊甜及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等個案。
目前,在北京、上海、廣東、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學”的孩子,甚至出現了小規模的私塾、學堂等,有的已經具備學校的雛形。
北京市昌平區北郊的沙河水庫旁,“日日新”學堂坐落在小沙河村村頭的一棟風格迥異的西式建筑內,遠遠地就能聽到孩子們的讀書聲。
沿著郁郁蔥蔥的林蔭小道前行,進入學堂大門,繞過一座假山,幾間西式風格的平房呈現在眼前,門上懸掛著用毛筆書寫的“日日新學堂”五個大字。
進入大門,一名留著絡腮胡子,頭上還有一綹白發的中年男子面帶笑容地迎了出來,他就是校長王曉峰。
王曉峰也沒想到自己會開辦現在的學堂,最初只是想解決自己孩子的讀書問題。
2006年,王曉峰5歲的小女兒面臨上學問題,而回龍觀附近沒有滿意的學校,很多家長都在小區論壇討論。
王曉峰的大女兒比小女兒年長10歲,傳統的學校教育讓他有點失望。“我覺得我們家老大從小對文字的駕馭能力非常好,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會運用成語組詞造句,但進入小學后開始變得貧乏。”
王曉峰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問大女兒一個成語的意思,大女兒的回答很讓他意外,女兒說“這個又不會考試,不用知道是什么意思”。這對他觸動很大,讓他覺得女兒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之下個人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
為5歲的小女兒選擇在家上學,王曉峰并沒有像很多家庭一樣為難。有了大女兒的經歷,這個選擇幾乎是蓄謀已久的。他向小區的另一位家長提出“在家學習”的想法,很快得到這名家長的贊同。接著,一則讓孩子“在家上學”消息發布在回龍觀社區的論壇上。一石激起千層浪,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大部分人都表示懷疑。有人說他們是“開歷史倒車”,現在都有了學校怎么還能把孩子領回家里?還有人說這個想法很好,但是怎么能夠保證事情會落實?
經過反復討論,最終有四個家庭參與進來。他們共同租房、聘請生活老師和專職老師。
“我們的基本原則是家長不當老師。這樣對孩子的心理比較好。”王曉峰說,這是日日新學堂最初的模型。

北京兩名“在家上學”的孩子正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圖/CFP
經過不斷的摸索調整,如今,日日新學堂已經取得很大的發展,也有更多的家庭參與進來,目前僅小學部就有180名學生。
王曉峰說,他還計劃發展高中部,學生高中畢業后想干什么自己選。他們會在高二的時候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比如說要參加高考,就找最好的老師來,用一年或者兩年時間進行準備。”
“你該學的都學了。就跟做飯一樣,把料都備齊了,再教你做幾個菜還不容易么?應試的訓練很簡單,我們沒有必要拿出十幾年的時間來為一場考試做準備。”
而對于學生的學籍問題,王曉峰回避了記者的提問,“我們肯定有自己的方法,學生可以隨時回到公立學校去。”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學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師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通過一些私人關系學校可以代為保留在家上學的孩子的學籍,不過要辦一整套的手續,還要參加學校的期中、期末考試。
王曉峰認為,上不上重點,能不能找到好工作不重要,他希望孩子能成長得更好,所以在他看來應試教育就沒有那么重要。作為在家上學的實踐者,王曉峰希望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索出一種更成熟的教育模式。
“我們對高考并沒有痛恨,這只是一種選擇,我只想給孩子們多一種選擇而已。”
選擇“在家上學”最初的動力都來自家庭。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報告顯示,“在家上學”的實施首先需要家庭的支持。
日日新學堂目前有兩名初中學生。其中一名學生,從上學前班開始就在日日新學堂,她的父親曾想讓她轉到公立學校學習,但母親和她堅決反對,認為“公立學校太嚴格、死板”。如今她是日日新學堂里學習時間最長的學生。
2013年《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顯示,選擇在家上學的前五個原因依次是“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學校教學進度過慢”、“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孩子厭倦學校生活”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其中四項均與學校有著密切關系。
而選擇往公立學校轉學,通常也是家庭的決定,或者說是父母的決定。多數家長表示,讓孩子在家上學的最大阻力是“家人不同意”,占所有阻力的24.02%。
王曉峰說,日日新學堂的學生家長一般都是大學教師、公司中高層管理者、民營企業家等,“基本是所謂的中產階級,文化水平比較高,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而調查報告顯示,在家上學家庭的月收入主要位于高低兩端。低收入家庭可能是由于客觀原因而不得不選擇在家上學,高收入家庭則可能是出于追求更好教育而主動選擇在家上學。
壹基金秘書長楊鵬的兒子選擇“在家上學”。楊鵬說,兒子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學習王二小的課文時,因為王二小犧牲了,全班同學都在哭。他站起來說,老師不對,怎么能叫小孩打仗呢?從此以后他就成為老師眼中的另類,經常因為“出格”的舉動被老師罰站或者約談。
楊鵬的兒子15歲時決定退學。“在家上學”最初很多課沒有合適的教材,英文課用《圣經》當教材。后來兒子迷上了《圣經》,他現在的目標是考哈佛大學的神學院。
楊鵬覺得,兒子“在家學習”的最大的變化是學得很快,比傳統學校的進度快得多。“兩年的時間內他不僅讀了很多中國經典名著,還讀了很多西方文學名著”。
17歲的徐安苒目前也是一名“在家上學”的學生。她從初二開始就“在家上學”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在北京上班,但她沒有北京戶籍,升學考試始終是個麻煩事。
徐安苒“選擇在家”上學,最初她的同學很是羨慕,她不用在上學的路上奔波,不用考試也不用交作業。“其實不是這樣,我也有嚴格的作息時間,有很詳細的課程表。”
對于即將到來的高考,徐安苒并不在意。她一開始就選擇了出國求學這條路,所以用的都是美國高中的教材。
目前,徐安苒在打工子弟學校做志愿者,她說:“這樣既豐富了我的經歷,也發現了自己的另一面,同時也交到了很多非常好的朋友。”

“在家上學”最初沒有合適的教材,日日新學堂自己編撰了教科書。圖/陳夷潔
“許多家長是把‘在家上學’當做一種教育手段而并非最終目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報告指出,對于“在家上學”高中畢業后孩子的打算,選擇“出國留學”的家長最多,占35.75%;其次是選擇“參加高考,進入大學學習”,占34.08%。
雖然有很多研究表明“在家學習”的成效很明顯,但是質疑者始終認為,這種成效不能夠被夸大,它只能表明節省了多少時間,然而卻無法知道在個人成長之中缺失了什么,或者在知識結構、性格培養之中有什么遺漏。
楊東平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長期研究“在家上學”課題。他認為,目前我國的“在家上學”還處于發展初期,未來發展面臨四個問題。一是合法化問題。《義務教育法》第十四條規定“自行實施義務教育的,應當經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準。”它提示了通過地方教育制度創新,使“在家上學”合法化的路徑;二是社會化問題。如何合理地實現個體社會化是有關“在家上學”問題爭議的焦點;三是學習的成效與質量保障。我國“在家上學”的實踐成效還需要時間的檢驗,目前質量保障帶有很強的隨機性和主觀性;四是信息溝通與專業發展問題。目前家長急需溝通交流平臺和專業的指導。現今“在家上學”的信息共享渠道主要是網絡,本地團體活動和全國互助交流會比較少。
而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調查報告顯示,盡管面臨著諸多挑戰,參與調查的48.60%的家長對“在家上學”的未來走向非常樂觀,認為“在家上學”會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選擇。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藍建老師認為,民間蘊藏著大量的學習資源。各個機構和各個群體應該根據自身掌握的資源來提供學習機會,但最關鍵的是學習結果需要社會認證。“如果社會始終不承認,‘在家上學’的推進就非常困難”。
□ 編輯 羅燕 □ 美編 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