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東 (四川省甘孜衛生學校附屬醫院內科,四川 甘孜 626001)
高血壓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收縮期或(和)舒張期血壓持續升高為主要特點的全身性疾病,常伴有其他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或臨床疾病,需要進行綜合干預[1]。有效地控制血壓,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致殘的總危險是治療高血壓的主要目的。降壓藥物治療是有效控制血壓的方法,降壓藥品種繁多,合理規范的降壓治療才能使更多的患者受益。為了解我院高血壓患者降壓藥的使用情況,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特對我院314例高血壓患者降壓藥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1.1 一般資料:回顧我院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原發性高血壓住院患者314例,其中男175例,女139例,年齡34~82歲。根據2010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診斷和分級標準,其中高血壓 1級57例,占18.1%;2級148例,占47.1%;3級109例,占34.7%。
1.2 方法:詳細記錄患者的性別、年齡、高血壓病史、高血壓分級、用藥種類及藥品名稱,然后分析、評價用藥情況。
2.1 病史特點:調查發現,35例系首次確診高血壓入院,余284例均有不同年限的高血壓病史,其中104例院前堅持規范降壓治療,180例間斷服藥治療。96.1%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癥。高血壓患者的合并癥及構成比:心力衰竭17例(5.64%);心動過緩16例(5.31%);缺血性心臟病21例(6.97%);哮喘24例(7.97%);痛風25例(8.3%);糖代謝異常31例(10.29%);腦血管病29例(9.63%);低鉀血癥3例(0.99%);阻塞性肺疾病87例(28.9%);脂肪肝48例(15.94%)。
2.2 降壓藥的使用情況:經統計62例使用一聯降壓藥物,252例使用兩聯及以上降壓藥,其中兩聯用藥183例,三聯用藥163例,四聯用藥6例,其用藥種類、藥品名稱及在該類藥物中出現的頻率見表1。

表1 使用降壓藥品的種類、名稱、頻率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圍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本調查所有患者都接受了降壓藥治療,其選擇藥物主要由合并癥和藥物特點而決定。調查分析顯示,我院患者降壓藥選擇具有以下特點:
①根據合并癥選藥:本調查所有患者接受了個體化的治療,比如23例合并哮喘患者選擇的是利尿劑、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類藥物,均未選用β阻滯劑。31例合并糖代謝異常的患者均未選用噻嗪利尿劑,而主要選擇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類藥物、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
②根據藥物特點選藥:2007歐洲高血壓指南和2010年中國高血壓病防治指南均推薦利尿劑、β阻滯劑、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為初始和維持治療藥物。本次調查病例藥物選擇都嚴格遵循了指南,使用最多的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其他依次為鈣拮抗劑、利尿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β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因其心腦腎的保護作用在臨床使用最多,β阻滯劑使用最少,分析認為和其誘發哮喘和減慢心率有關。指南推薦使用長效制劑,提高患者依從性,以有效控制夜間血壓與晨峰血壓,更有效預防心腦血管并發癥發生。
③聯合用藥:資料顯示,約70%患者需聯合用藥高血壓控制血壓,有學者指出,將低劑量的兩種不同種類的降壓藥合用可以增加降壓效果,并可縮小劑量依賴性的不良反應[2]。本調查252例患者采取了聯合用藥降壓,以兩聯降壓方案最多,分析顯示以下組合多見: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利尿劑,鈣拮抗劑+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利尿劑+鈣拮抗劑,鈣拮抗劑+利尿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符合指南推薦。
綜合本次調查,我院高血壓病患者降壓藥的使用是合理規范的。高血壓是不斷進展的疾病,早期的血壓強化治療對延緩靶器官損害具有重要意義,有效地控制血壓,才能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發生。在臨床診療過程中,醫師應該遵循指南,結合患者病情,評估心血管危險因素,選用合理有效的降壓方案,使更多的患者獲益。
[1] 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1,3(5):42.
[2] 嚴曉偉.長效CCB的循證醫學歷程和治療地位[J].中國醫學論壇報,2005,3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