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旋 曾永平 毛飛躍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石油東路超低滲透油藏第四項目部)
鎮原油田區域上屬陜北斜坡西南段,局部構造位于慶陽鼻褶帶,三疊系油藏是典型的三低油藏,油氣圈閉主要受沉積相帶、巖性變化控制。為提高油藏采收率,三疊系油藏全部采用注水開發,因此保持合理的注采強度和地層壓力是油藏高效開發的關鍵。壓力恢復測試是目前監控油藏壓力變化的有效手段,而采用合理的關測方式,準確掌握油藏壓力變化是三疊系油藏動態監測工作的重點。
壓力恢復測試主要采用記錄油層段附近壓力恢復速度讀取地層壓力及相關參數的方法。其原理是通過加深油管,將數字壓力計下到油層中部附近深度,開井后較長時間抽油排液,在儲層中形成正常生產時的壓降漏斗后實施井下關井,電子壓力計詳細記錄地層壓力恢復過程。普通的井下關井技術在管柱結構上采用花管+封隔器+尾管+防震筒的方式,在抽汲7-10天后開始座封關測,最終獲得壓力恢復曲線,讀取地層壓力及儲層物性。即以恒定的產量q生產t時間后,然后關井(井下關井),在油層壓力恢復同時記錄井底壓力與時間的關系,根據這些資料計算地層滲透率、地層壓力、油層傷害和油層的非均質性或邊界特征。
實現理論恢復試井的油層層面關井測試工藝,最大程度的減緩井筒儲集及續流影響,縮短油井測壓時間,減少產量損失,提高測試資料質量,用雙對數擬合解釋方法提高解釋精度,能夠為油田高效開發提供更準確,更全面的油藏開發動態信息資料。
考慮生產實際及關測時實際操作需要,井下關井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必須滿足井下關井前油井的正常生產。
(2)滿足油井在正常生產時,隨時隨刻進行油層層面關井的需要。
(3)滿足油層層面關井后的井下開井要求。
(4)密封性好、承壓高、開關靈活,操作簡單。
(5)關井器必須調整、檢驗、試壓合格。
測試管柱組合以操作簡單、方便生產開關井為目的進行設計。根據以上工藝要求,對井下管柱結構進行優化,從而實現降低作業次數,節省作業成本的目的。主要是將花管調整至封隔器以下,采用軌道式Y211型封隔器,可實現測壓管柱隨下壓力計作業一次性坐封,避免井下關井時再安排動力坐封。
為準確監控地層壓力變化,2011年以來壓力測試逐步采用井下關井測壓技術,有效的減緩井筒儲集及續流影響,縮短了測試占井時間、減少了產量損失,提高了測試和解釋質量,較好的解決了低滲油藏壓力恢復慢,關井時間長的問題。
2012年先后采用優化后井下關井技術、一次性座封、開井7-10天后關井測壓65井次,整體實施效果良好。
降低作業成本,提高措施精度是測井工作的重點。通過診斷曲線定性認識測試井、地層所具有的流動特征及相關參數是測試的目標所在。
3.2.1 關井時間及作業成本分析
優化管柱結構后組織測壓,實現了一次性座封,在開抽7-10天后直接關測,降低了因動力緊張等因素造成的關測時間延后,測壓時間、關測時間明顯降低。對比分析2011、2012年測壓結果來看,井下關井技術關井時間比尾管測試降低約72小時,管柱優化后,測壓占井比優化前降低250小時,關測時間降低140小時。
2012年全年采用優化后井下關井測壓技術65井次,比2011年測壓井數上升9井次,而作業費用基本持平,年節省作業費用約20萬元整。
3.2.2 井儲效應及測試效果分析
相關研究表明,關井前井筒中存在自由氣 ,雙重介質油藏與井筒連通的裂縫均影響有效井筒容積,井筒內相態再分布,多相流同時存在等都會影響井筒儲集系數的改變。但從2011年至2012年測試的各項參數來看,優化后井下關井恢復時間短,井筒儲集系數相對減小,測試效果良好。
從可對井壓力測試結果來看,兩種井下關井方式下井筒儲集效應對測試結果的影響基本一致,優化管柱結構后(不受動力影響隨時關井)關井恢復時間減少。
通過對比分析徑流段出現時間及邊界效應出現效應來看,井下關井恢復時曲線形態能夠更準確的反映地層的真實狀況,而優化前后則效果基本一致,部分井關井后曲線形態不明顯,主要是地層物性較差,關井時間短造成。


?

?

?

?
調整測壓管柱組合后,測試結果的精確度與優化前基本一致,減少了作業井次,節省了坐封費用,同時降低了一線員工平整井場等勞動強度。測壓工藝對比看,優化后井下關井測壓技術占井時間短,影響產量少,適合大規模推廣。
(1)經濟效益顯著。2012年采用一次性座封后全年節省作業費用20萬左右。優化后井下關井測壓與尾管測試、常規井下關井對比分析看出:前者比后者縮短測試時間10天以上,占井周期明顯減少,平均單井產量影響減少15t以上。
(2)井下關井測試的65口井曲線形態標準,多數井有明顯的徑向流段反映(1-80小時),邊界反映明顯,因此該測試方法測試資料的準確性、精度高;部分井因儲層物性差,關井時間較短反映不明顯。
(3)鎮原油田三疊系油藏埋深多在2000m以上,為保證測試過程中各項參數準確,長8油藏測試時壓力計深度應在1850m以上,并且封井器與電子壓力計間距離要盡可能減小(<50m),保證關井效果,降低井儲效應。
1.薛莉莉,同登科,劉文超,陳振亞.考慮井筒儲集和表皮效應影響的三孔三滲模型[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9,16(1).
2.賀治勇.井下關井測壓技術在特低滲透油田開發中的應用[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6.
3.劉能強.使用現代試井解釋方法[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