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市市農機局 周尚新
“要致富,先修路”。加快農村機耕道建設,已是農民和農機工作者多年的呼喚。隨著農機購置補貼范圍擴大和補貼額定提高,機耕道建設更顯滯后,現機耕道的量少質差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推進及現代農業的發展。2013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覆蓋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運行管護機制”。盡管文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內容沒有面面俱到,但機耕道屬農村最重要基礎設施之一是不言而喻。為此,筆者對津市機耕道現狀及建設要求進行了調研與思考。
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機械化,機耕道建設須與之相配套并適當超前,而現實是當前已從農業機械化現狀、農村經濟現狀、農村勞動力現狀三個方面倒逼機耕道建設加速。
(1)農機化發展的需要。農業機械化既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津市自2006年實施農機購置補貼以來,農機數量顯著增加,2012年新增農機具900多臺,目前全市擁有各類農機具23068臺/16.49萬k W,農機化綜合水平由2001年的20%提高到52.5%,進入了中級發展階段。農機專業合作社也有了發展,如大喜、陳平兩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就擁有各類農機90余臺。但由于機耕道建設滯后,有些機械卻不能順利通達作業區,或進得了村下不了地,限制了農機效率的充分發揮,也嚴重影響了機手作業效益的提高。
(2)促進農民增收的需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機械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以收割一畝稻谷為例,用機械化作業只要半個小時和100元費用,而聘請人工收割脫粒約需10個小時及150元的工資,由此可見僅機械化收割一項就能為農戶每畝增收50元,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節約了生產成本。若機耕、機插、機收整個生產環節全程機械化作業,畝產可以為農戶增收200~300元。據了解,由于機耕道不完善,有的農戶往往用搭建臨時橋板甚至靠多人扛抬也要把機具弄到自已的田里來作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近70%水田沒有設計機器下田(機耕道與田塊)的銜接通道。
(3)解決勞動力缺失的需要。隨著津市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近年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多,留村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基本上以婦女和老年人為主,60歲以下的男勞動力已不足10%。而農村留守人員也不想多種田,也沒有能力種更多的田。以致有農民預言,政府如果不用農業機械來種田,很有可能出現新一輪土地拋荒,糧食問題將來可能真成問題。當然,彌補農村勞動力缺失、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就必須實現農業機械化,而機械化的首要條件是加快機耕道建設。
(1)規劃實施調控乏力?,F機耕道多數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集體化時期所修建,當時經濟不發達、農機具數量少,受條件限制,道路建設標準較低,寬度一般都在2.5 m以下。實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后,耕地被分割到千家萬戶,機耕道的規劃難落實、修建難實施。因修建機耕道就需要占用部分基本農田,建設過程中田塊調整難度大,農戶之間、村組之間往往意見不一,常常引發矛盾。據調查,目前津市7個鄉鎮機耕道通行里程約641.85 km,其中50%實為通村通組公路。據初步測算,若使7個鄉鎮1.453萬hm2(21.8萬畝)水田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還需新建機耕道684.65 km。
(2)財政投入建設乏力。長期以來,機耕道建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既沒有專門機構負責機耕道建設,也沒有專門資金投入機耕道建設。近年雖在農田改造、水利建設項目中,也配套建設部分機耕道,但總里程不大。據統計,全市現有機耕道覆蓋率僅50%左右,其中路面平整、路基夯實、通行順暢的僅有39.8 km,僅占機耕道路總里程6.36%。目前還有李家鋪鄉的樟樹和同樂村、靈泉鎮龍山村、保河堤鎮田家山村等為機耕道建設空白村。據測算,若要完成7個鄉鎮剩余的684.65 km機耕道建設任務,考慮到當前農村現實條件,按沙石路面標準2萬元/k m計算,共需建設資金1370萬元,若財政不加大投入,僅靠村民自籌資金是難以完成機耕道建設任務。
(3)養護管理手段乏力。據統計,全市機耕道原建設質量狀況:水泥路面83.4 km,占機耕道路總里程13.34%;砂石路面278.45 km,占機耕道路總里程44.56%;其它路面266.8 km,占機耕道路總里程42.69%?!叭衷诮?,七分在養。”長期以來農村機耕道未形成有效的管護機制,基本上處于無機構無制度無人員管理、無經費來源維修養護的狀態。由于風雨侵蝕、人為破壞現象嚴重,路況日益惡化,加之原建設多為泥砂路面,基礎薄、標準低、條件差,目前道路多坑洼不平、彎多路窄、甚至在下雨天“走得無路”,安全隱患多,村民為此怨聲載道。據統計,目前能勉強維持農機通行的的機耕道174.5 km,占機耕道路總里程27.92%;急需維修的機耕道339.25 km,占機耕道路總里程54.29%。同時,由于機耕道路況較差,農機作業轉移過程中時有安全事故發生,近兩年靈泉鎮和白衣鎮各有1位農機手因機耕道路況差的原因導致事故而喪生。
(1)整合建設力量,出臺規范措施。農村機耕道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建議市政府把農村機耕道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一是成立機耕道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整合財政、規劃、住建、國土和農口各部門單位力量,組建專門的工作班子,合力推農村機耕道建設。二是市政府要按照《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鄉村機耕道通用技術條件》等相關規定,結合津市實際情況,制定出臺《津市市機耕道建設技術規范》、《津市市機耕道建設與管理辦法》、《津市市機耕道建設整體推進方案》等文件,促使機耕道建設有章程可循、有標準可依,規范有序地推進。三是從農機、國土、規劃、交通、農業等部門抽調專業技術人員,深入調查研究、祥細勘測設計,按“一鎮一大圖、一村一小圖”要求制定好建設規劃,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四是建議市政府出臺《津市市農村機耕道養護管理辦法》,成立專門管理機構,落實專業人員負責指導機耕道的管護。
(2)整合建設資金,財政引導為先。一是建議市政府每年投入50萬元作為機耕道建設獎勵基金,也就是機耕道建設的引導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鄉村兩級和積極動員社會力量自建機耕道,政府按相應標準驗收后給予獎勵;二是從農村土地出讓金收益中,市級財政提留5%~10%作為機耕道建設基金;三是整合水利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土地平整等項目資金,專門拿出部分資金用于機耕道建設;四是本著“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通過廣泛宣傳引導農民在“村民自治、一事一議”的基礎上自愿投工投勞及投資。五是機耕道養護資金可采取市級財政補助一點、鄉鎮安排一點、村級自籌一點、農民投工投勞出一點的辦法解決。形成以“財政資金引導、項目資金推動、社會資金支持、農民投入為主”的多層次的投入機制。
(3)整合建設手段,實施整村推進。當前全市機耕道建設任務繁重,力爭機耕道建設在省級立項,堅持有計劃、分步驟推進。一要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新農村建設、土地平整等項目,依據先易后難、先點后面的原則,力爭3~5年時間完成機耕道新建任務。二要實施機耕道建設整村推進示范,選擇在機耕道建設滯后、基礎條件較差的地帶先行先試,按相應標準規范與農機示范村建設、新農村民居建設等結合進行。三要堅持新建與整修并重、建設與管護同步,按照開工一條、建成一條、管好一條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機耕道管護制度。四要充分發揮鄉鎮政府在機耕道建設中的組織協調作用,開展“機耕道建設年”及組織村級機耕道建設競賽等活動,年底進行大考核、大評比、大表彰,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各鄉鎮績效考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