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來,李曉茹,莊洪峰,李曉東
(1.呼蘭區大用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500;2.孟家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150500;3.康金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150075)
探索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從實踐和研究的兩個角度,需要注意一下問題:模式的識別與細分,模式的比較與選擇,模式的示范推廣與發展演進。
模式的識別,就是研究之所以成為模式的特殊性質。任何稱為某種模式的事物,都一定具有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把這些特殊現象的本質從理論上高度概括表述出來,就成為大家公認的某種模式。對農業機械化生產模式來說,就是要研究模式的物質內容(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的生產技術路線及其裝備設施)及社會形式(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觀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的農業機械化組織形式及其運行方式)。因為實際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模式,都是技術裝備與組合機制運行的綜合表現。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用歸納相似性、區別差異性的聚類分析法進行歸類處理。
在現實生產中,一個區域的生產模式大致可歸納為大家可以接受的幾類或若干類不同模式。用聚類分析法進行歸類處理,是因為事物都有差異,沒有絕對相同的。但許多事物也有相似之處,用歸納相似性,區別差異性的方法,求大同,存小異,把相似多于差異的事物都歸為一類,就可以大致區分出不同類型,有利于分類指導發展。由于影響農業機械化生產的因素很多,而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主導作用的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對復雜事物要合力找出其影響最大的、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作為區分模式類型的主導因素。例如,聯合收獲機械化生產模式與分段收獲機械化生產模式,模式區分的主導因素是機械裝備。還需注意,全程機械化生產與單一環節機械化生產的技術裝備模式區分不僅要看單項環節,更要看全程各環節的集成;不僅要看單一技術裝備的功能先進性和條件適應性,還要看全程裝備的成套性和配套協調性。
模式的細分,是指探索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是一個大課題,在實際探索和研究中,需要對層次進行細分,具體化才具有可操作性。農業是一個總概念,按部門可分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農業機械化生產是指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產業的機械化生產;按農作物對象各產業還可進一步細分。如種植業按作物可細分為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棉花、油菜、花生、甘蔗、蔬菜、蘋果、柑橘、葡萄等生產機械化;按地形地貌可分為平原、丘陵、山區、草原生產機械化;旱作、水作機械化;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農業機械化;按耕種制度可分為一熟、兩熟、多熟地區農業機械化等多種不同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模式。只有從實際出發,細分到當地的主要農產品機械化生產,模式探索研究才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實際指導意義。
模式的比較與選擇是指生產模式是在生產實踐中產生的,自然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可能有不夠合理、不夠健全之處,經過比較分析,有利于促進現有模式的改進完善和健康發展,也有利于通過比較優選促進農業機械化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和優選模式的示范、推廣。從某種意義上說,比較是為優化選擇和試驗示范推廣服務的。例如,多年困擾我國農業機械化生產的薄弱環節玉米機收,山東省組織研究突破,通過調查研究比較分析,把全省的玉米機收模式梳理出適宜于不同類型地區的四種技術模式:機械摘穗+秸稈粉碎還田聯合收獲模式(主推模式);人工果穗收獲+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分段收獲模式(適宜丘陵山區等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初期);玉米穗莖兼收機械化模式(適宜畜牧養殖較發達地區);玉米青貯機械化模式(適宜有大型畜牧養殖企業或規模化養殖地區),進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推薦選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推進了山東玉米機收大發展,玉米機收水平大提高,創造了連續幾年提高幅度都在9個百分點以上的“山東速度”,2010年,山東玉米機收水平達71.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5個百分點,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8.7%,成為我國實現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第一省。
比較優選要有原則、評價指標、標準和方法指導。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要符合《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規定的發展原則:因地制宜、經濟有效、保障安全、保護環境。就是要構建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為主要目標,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10字方針要求的節本增效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并構建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為現有模式優選和進一步優化(模式改進創新)提供科技支撐。
如果說,模式的選擇是通過實踐而發現和認識典型模式的過程,那么,模式的示范推廣就是通過實踐而檢驗典型模式的過程。只有通過試驗示范檢驗,達到了人們預期的結果時,模式的優選才算成功了,才具有推廣使用價值。因此,通過試驗示范再進一步推廣應用有兩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模式檢驗作用,看優選模式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目的;二是起到提高其群眾認知度、認可度的作用,看這種模式群眾是否樂于接受,以利于減少盲動性,提高科學性和自覺性,取得更好的實際效果。
關于模式的發展演進。模式演進是必然發生的客觀規律,在實踐中有自然演進和自覺演進兩種情況。自然演進是順從其自然的自發演進。我國現有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模式多數并非出自預先設計,而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也就是說,多數是自然演進而成。在形成過程中逐漸被人們觀察和認識到,總結歸納出若干模式,可以從中進行優選。自覺演進是有研究支持,有預先設計的演進。也就是由自發到自覺的演進,從優選到優化的演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農業機械化提出了轉型升級的新要求。在新的發展時期,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對農業機械品種多樣性、性能先進性和機器系統的成套完備性、配套協調性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要求機具裝備、設施性能先進,又要求裝備結構優化升級。因此,任何現有模式在實踐發展中都是有時效性的。過去適應,現在出現不適應;現在適應,將來未必能適應。發展中要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對發展模式必然有轉型升級的新要求,要轉變發展方式,進入新境界。上好新臺階,必然要求模式創新,以創新促發展。對此我們要有信心,又要有緊迫感和憂患意識,從自發到自覺,迎難而上,努力解決發展中的難題。所以,模式創新也是科技資源整合、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從自發演進到自覺演進,從優選到優化,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客觀規律,可以在發展中更好地發揮認識的能動作用,促進農機化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