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口縣農機局 胡志群 譚 丁
洞口縣現轄22個鄉鎮及1個管理區,566個行政村、25個社區,總人口83萬。全縣擁有耕地面積hm2(74.91萬畝),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自2010年以來,洞口縣委縣政府將水稻插秧機推廣工作列入新農村建設十件實事之一,以機插秧推廣為重點,促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至2012年,全縣擁有水稻聯合收割機840臺,插秧機213臺,完成機械化育插秧面積5480 hm2(8.22萬畝)。同時,適應不同區域特點和作業要求的高速乘坐式插秧機、步進式手扶插秧機,以及機插育秧配套的育秧盤、播種流水線、碎土篩土機、種子催芽器等設備快速發展。全縣23個鄉鎮均有了插秧機,機插空白鄉鎮得到消除。當前,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正處于由示范推廣轉向大面積普及的關鍵階段,推廣工作還會有很多困難和問題需要逐個解決。
(1)統籌兼顧重扶持。201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將水稻機插秧推廣工作列入新農村建設十件實事之一,成立了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領導小組,按“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梯度推進、點面結合”的原則,把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個鄉鎮,列入年終考核盡標。同時縣財政拿出資金扶持促推廣。2011年,在國家財政購機補貼的基礎上,縣財政對每臺插秧機再累加補貼4000元,使農戶購買使用插秧機的信心和積極性進一步增強,當年推廣水稻插秧機46臺。2012年,推廣工作又上新臺階,新增各類插秧機88臺。
(2)突出“三抓”樹樣板??h農機部門在機插秧椎廣工作中做到點、線、面結合,突出農機(種糧)大戶、服務合作組織、示范村三個重點。一是抓“點”——培植農機大戶。縣農機局每年扶持農機大戶15戶以上,在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予以傾斜。對農機大戶實行一對一幫扶,想盡辦法為農機大戶排憂解難。二是抓“線”——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全縣已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8個,合作社對農戶實行選種、育秧、管理、插秧一條龍服務模式。2012年,花古鄉花古村方眾專業合作社采取“市場化運作、合同化管理”方式,與100多戶農戶簽訂了機插秧服務合同,完成機械插秧面積(2100多畝)。三是抓“面”——建立示范村。自2010年起,建設了花古鄉花古村等5個水稻豐產機械化示范村。2012年把花古鄉花古村作為水稻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建立育供秧中心(基地、點),具體由方眾農機專業合作社組織實施。同時抓巖山鄉長山村、黃橋鎮曬龍村、又蘭鎮三陽村、高沙鎮雙河村等5個水稻機插示范點,示范點機插面積均在133.33 hm2(2000畝)以上。
(3)服務到戶責任明。一是加強現場技術指導。縣農機局抽調10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專門技術指導小組,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有針對性地抓好軟盤育秧、整地、機插各環節技術措施的落實,確保機插秧技術推廣工作圓滿完成。二是抓好技術培訓。充分發揮農業、農機部門的各自專業優勢,農業部門負責育秧農藝技術指導,農機部門負責機器操作技術培訓。2012年共舉辦機耕、機插、機收等培訓班9期,培訓各類農機手3600多人次。三是強化大田管理技術指導。農機和農業部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分片包干現場指導,重點把握“薄水插秧、淺水活秧、及時防治病蟲草害”等關鍵技術措施,做好機插水稻全生長期的跟蹤服務,確保高產穩產。四是落實機插配套服務。在育插秧期間,縣農機局組成了26名技術骨干參加的服務隊,分片包機具,指導安裝調試機械,對育秧及插秧機作業進行跟蹤指導服務。
當前,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在洞口縣正處于由示范推廣轉向大面積普及的關鍵階段,一些客觀因素應引起高度重視、一些困難須積極主動想辦法解決,否則會前功盡棄。
(1)發展資金的制約。實行工廠化、規模化育秧是水稻育插秧機械化得到大面積推廣的基礎,但工廠化育秧一次性投資大。而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種糧大戶是規?;淼闹黧w,目前多數還處在起步階段,在購買機械、流轉承包土地等方面已投入了大量資金,若繼續投資工廠化育秧設施建設多數已力不從心。
(2)技術環節難掌握。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是農機與農藝配合的典型,“三分機插、七分育秧”,說明了機插技術的難點在于“育秧”。目前,育插秧機械化技術在洞口本土化仍然不夠成熟,實施過程中如果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或差錯,就有可能影響實施質量和效果,甚至影響農戶一年來的產量收成。如果不能及時解決技術操作難題,在沒有熟練掌握育秧技術操作的前提下,實施起來就存在一定難度和風險。
(3)機具效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一是受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制約?,F階段農戶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還普遍,農村土地轉讓承包價格逐年提高,規模化經營難的現狀與育插秧機械化所要求的土地集約化、生產統一化之間仍存在著矛盾。二是受農村勞動力結構的制約。目前大部分青壯勞動力已轉移到第三產業或第二產業,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平均年齡達56歲,他們對學習掌握繁雜的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有畏難情緒,導致插秧機的利用率低,服務效益不明顯。三是機械性能制約。水稻插秧機只能單一用于插秧作業,一年有效作業時間在20天左右,使用率低,購機價格卻相對高,雖然國家有高額的購機補貼,但扣除補貼后手扶式插秧機還要8000余元、高速乘坐式六行插秧機還要4.4萬元左右,高投入低產出使農民的投資決心受到影響?;ü培l花古村向章元等機手算了一筆賬,投資7萬多元購買1臺中型拖拉機1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而買1臺高速插秧機最少要3年才能收回購機成本。
根據幾年來的推廣實踐,全力推進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普及,還須從下述四個方面著手。
(1)嚴把機插秧苗培育關。其一,要精心挑選責任心和技術能力都強的育秧技術人員;同時農機與農藝緊密結合,農業部門要嚴格按照機插秧的工藝要求育秧。其二,實行集中育秧或工廠化育秧,通過成本分析可知,育秧成本占整個機械化育插秧成本的61.98%,只有通過標準化育秧,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便于后期管理。其三,加強秧田管理育出好秧壯秧:應及早選好與大田面積比例相符的適宜田塊作秧田,提早騰茬、耕翻,以利于冬前翻曬壟、熟化土壤;提早施好秧田基肥,提前準備蓋籽泥,同時拌入壯秧劑;播前實行浸種催芽,原則上以“浸二催三”為標準,在發芽試驗的基礎上做到精量播種,一般大田播種量以75~80k g/hm2為宜。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插秧機投入較大、利用率低、利潤薄,因此插秧機的推廣離不開政府的扶持。近幾年,洞口縣農戶購買插秧機補貼額達到60%以上,在國家購置補貼50%的基礎上,縣財政每臺累加補貼4000元,縣農機局再給示范點適當補助。除繼續增加購機補貼比例外,還應采取扶持激勵措施以及創造機插推廣的環境條件。一是支持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種糧大戶發展規范化、集約化育秧,加大育秧工廠大棚及輔助設施補貼額度,對育秧硬盤給予全額補貼。二是設立扶持發展項目,對建立擴大育秧基地給予項目經費支持。三是提高機插秧作業補貼額,以及實施作業用油費補貼。四是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把渠系配套、機耕道建設等納入農田基本建設項目,建成基礎設施良好、水源充分的標準化規范化農田,為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發展創造條件。
(3)培育種植大戶。通過成本分析可知,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在連片大規模種植下,畝成本只有傳統育插秧成本的20%左右。因此要大力培育種植大戶,依法促進土地流轉,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使土地大規模流轉到農機(種植)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者手中,以此加快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步伐,推動農業生產科學化、機械化、規模化和現代化發展。
(4)實施售后長期免費服務。加強與插秧機制造等相關企業的溝通與協調,共建售后服務長效機制。會同相關農機生產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共同組建農機技術服務隊,定期深入鄉村、田間、場院為廣大購機農戶開展售后服務,免費為他們解決各類技術難題并提供技術支持,現場幫助和指導購機農戶調試、維修、保養各類農業機械,為農時生產活動提供有利的服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