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林雁
(四川民族學院環境與生命科學系,四川 康定 626001)
病羊貧血,大部分患羊精神沉郁,被毛粗亂,可視黏膜蒼白,行走緩慢,其糞便呈暗綠色,表面附有黏液,有的帶血。有的羊還出現后肢無力、輕癱、昏睡等神經癥狀。
剖檢病羊,見其消瘦,眼結膜蒼白,下頜水腫,胃壁上有結節性病變,胃內出血,小腸黏膜脫落,腸壁變薄,腸壁上有大量出血點,大腸壁上有分布不均的病變結節。在病羊羊角內發現9只羊狂蠅二期幼蟲。
3.1 洗凈法 將患羊真胃、小腸、大腸的內容物分別置于大容器中,加5~10倍的清水攪勻,經60孔銅篩濾去大的內容物,再用清水清洗過濾剩下的內容物。清洗后,對內容物進行檢查,結果發現大量線蟲。將蟲體清洗干凈,分別置于燒杯中,加70%的酒精保存備用。
3.2 透明法 將保存有蟲體的燒杯放入水浴鍋,滴加70%的酒精,保持酒精量在10mL左右,加熱,不斷搖晃燒杯,經2 h后,加入甘油,繼續在水浴鍋處理1h,至線蟲透明為止。取蟲體置于載玻片上,滴加1滴甘油后,加蓋玻片,鏡檢。
3.3 飽和鹽水漂浮法 將患羊約10g的糞便搗碎后,置于燒杯內,加適量飽和鹽水攪勻,過濾,靜置30 min,用直徑0.5~1.0 cm的金屬圈蘸取液膜并抖落于載玻片上,加蓋片后鏡檢,結果發現蟲卵。
4.1 蟲體形態
4.1.1 從真胃內容物分離出的蟲體,雌蟲長27~30 mm,蟲體口囊內有一矛狀小齒,其白色生殖器官與紅色腸管捻轉成麻花狀,陰門開口于蟲體中部;雄蟲長15.14~19.72 mm,呈淡紅色、呈毛發狀,尾部有一對等長的交合刺,交合刺末端有不明顯的小鉤,交合刺背部有導刺帶,其交合傘發達,尤其是側葉較發達,蟲體背葉小,不對稱,偏于左側,呈“人”字或倒“Y”字形。根據蟲體形態特征確定檢出的為捻轉血矛線蟲。
4.1.2 從小腸內容物分離出的蟲體,其口囊底部的背側有一大背齒,背溝由此穿出,其底部腹側有一對小的亞腹齒。雄蟲長12.00~15.00mm,尾部有一對等長的交合刺(呈褐色),兩刺排成“V”字形,末端有小鉤,無引器,其交合傘發達,背葉不對稱。雌蟲長17.00~22.00 mm,雌蟲的陰門在蟲體中部之前,其尾端粗短而鈍圓。根據蟲體形態特征確定為仰口線蟲(鉤蟲)。
4.1.3 從大腸內容物分離出的蟲體有兩種,其一,蟲體口囊淺,口囊周圍有口環,其由1~2圈葉冠組成,有頸溝、頸乳突,在頸溝之前有較大的頭泡,頸溝后兩側有膨大的側翼膜。雄蟲長12~13.5 mm,雌蟲長 16.7~18.6mm。根據蟲體形態特征確定為哥倫比亞食道口線蟲(結節蟲);其二,蟲體粗壯,呈淡黃白色,其頭端為圓形,有半球形口囊,口孔開向前腹側且寬大。雄蟲長14~22.5 mm,雌蟲長16~26 mm。雄蟲交合傘發達,一對交合刺較細,雌蟲陰門靠近肛門。根據蟲體形態特征確定為羊夏伯特線蟲(闊口線蟲)。
4.1.4 羊角內的蟲體呈橢圓形、乳白色,長20~25 mm,前端的 2個口鉤呈鐮刀狀,體表刺不明顯。根據蟲體形態特征及其寄生部位確定為羊狂蠅二期幼蟲。
4.2 蟲卵形態特征 用鹽水漂浮法檢查蟲卵,見捻轉血矛線蟲蟲卵呈橢圓形,大小為75~95 μm×40~45 μm,其卵殼薄而透明;仰口線蟲蟲卵兩頭鈍圓,一側平直,一側凹入,卵細胞4~8個,卵細胞內的顆粒粗,顏色較深,蟲卵大小為 79~97μm×47~50 μm;哥倫比亞食道口線蟲蟲卵呈橢圓形,大小為 73~89 μm×34~45 μm;羊夏伯特線蟲蟲卵呈橢圓形,大小為100~120 μm×40~50μm。
經檢查,在病羊體內發現捻轉血矛線蟲52條、仰口線蟲216條、哥倫比亞食道口線蟲365條、羊夏伯特線蟲26條。
依據羊只發病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確診發病山羊為多種線蟲和羊狂蠅幼蟲混合感染。
5.1 對線蟲感染引起的嚴重拉稀可用伊維菌素,0.2mg/kg,皮下注射。
5.2 對線蟲、羊狂蠅混合感染,可一次口服敵百蟲,50~70mg/kg。
5.3 病羊同時口服矽炭銀,20g/kg,每天2次,連用3 d。
全群羊進行預防性驅蟲,可用伊維菌素,0.25 mg/kg體重,口服。
7.1 從病羊消化道采集的線蟲在水浴鍋中進行透明處理時,須控制溫度和加熱時間,才能把線蟲體內的糞便和分泌物從肛門、口腔排出,如溫度過高,蟲體腹部破裂,則制作失敗。線蟲透明后,可染色觀察。
7.2 用鹽水漂浮法檢查蟲卵時,采用硫酸鎂飽和液的檢出率較高。
7.3 伊維菌素是常用的驅線蟲藥物,其對山羊體外癢螨、羊虱、羊狂蠅蛆、羊蜱等都有較好的驅殺效果。敵百蟲可殺死羊狂蠅蛆,也能驅除消化道線蟲,將10%敵百蟲軟膏涂在羊鼻孔周圍還可避免成蠅在羊鼻孔周圍產卵。
7.4 預防羊只發病應加強消毒,改善飼養環境。每年春季和秋季應驅蟲1次,放牧期結束后也要驅蟲1次。驅蟲后,羊排出的糞便要進行堆積發酵處理。在糞堆上蓋10 cm厚土,糞堆內最高溫度可達70℃,這是殺死糞便中的蟲卵、幼蟲及微生物的有效方法。
上述線蟲都是土源性寄生蟲,不受中間宿主的限制,感染性蟲卵或幼蟲可直接進入動物體內發育,因此應避免在清晨、黃昏和雨天放牧,以減少感染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