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標準規定了四川省地域氣候條件下奶牛場建設各主要環節應遵循的準則和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四川省存欄50頭以上奶牛場的建設。
本標準引用下列文件作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以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為準。
GB 7959 糞便無害化衛生標準;GB 8978 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15618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規程;GBJ 39村鎮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J 52工業與民用供電系統設計規范;NY/T 388 畜禽場環境質量標準;NY 5027-2001 無公害食品畜禽飲用水水質標準。
奶牛場 奶牛場包括奶牛養殖小區及采用栓系式和散放式的飼養場。
4.1 地勢開闊、坡度不宜過大,干燥向陽、排水良好。
4.2 符合當地土地利用發展規劃。
4.3 場地土壤質量符合GB 15618《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規定。
4.4 選址在飲用水源取水點下游,水源充足。
4.5 距離城鎮或人口集中居住區≥1000m,距離交通主干道≥500m,遠離其他畜禽養殖場,周圍1500m以內無化工廠、畜產品加工廠、屠宰廠、獸醫院等容易產生污染的企業單位。
4.6 電力供應方便,通訊基礎設施良好。
4.7 場址未被污染,沒有發生過任何傳染病。
4.8 周圍有足夠的土地面積消化牛糞污水。
4.9 在以下地域不得建場:水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環境嚴重污染區、畜禽疫病常發區、山谷洼地等洪澇災害易發地段。
5.1 按管理區、生產區、飼料區、隔離區和糞污處理區布置。各區功能界限明顯,聯系方便。功能區間、牛場周圍設綠化隔離帶。
5.2 管理區包括辦公設施、生活設施、與外界聯系密切的生產輔助設施等,設在場區常年主導風向的上風向及地勢較高處,管理區與生產區嚴格分開,保證50m以上距離。
5.3 生產區建在牛場中間位置,包括牛舍、運動場、產房和犢牛舍,生產區應相對獨立。
5.4 飼料加工區與生產區分離,位置應方便車輛運輸。
5.5 場內草場設置應方便運輸,可配套建設青貯設施。
5.6 隔離區包括獸醫室、病牛舍和糞污處理區等,設在生產區的下風向。
5.7 牛場與外界有專用通道和交通干道連接,牛場大門口和生產區門口設車輛消毒池。設置人員進出處消毒通道和更衣室。
6.1 牛舍可采用單列式、雙列式、多排式。每頭牛牛棚遮蓋區大于8 m2。遮蓋區內按存欄牛數量的80%建設休息床。牛舍建筑可采用磚混結構或輕鋼結構。
6.2 牛休息床的分隔欄長度為牛床地面長度的2/3。牛舍屋面應加隔熱層,牛舍檐高大于5m。牛舍內飼喂通道寬度應便于飼喂操作。
6.3 牛舍內空氣質量應符合NY/T 388的規定。
6.4 牛舍地面和墻壁建設選用便于清洗消毒的材料。牛床上可輔設墊草、橡膠墊或木屑。
6.5 雨水和污水分開,具備良好的清糞排污系統。
6.6 牛只活動場地面應作硬化或透水處理。面積按存欄牛計,每頭牛大于13m2。
6.7 舍內應安裝自動飲水器。運動場每20~30頭牛設置一個飲水槽。
牛場應配套足夠面積的青貯設施、干草庫和精飼料庫。干草庫、精料庫應作防潮通風處理。
8.1 場內道路分凈道和污道,兩者嚴格分開。
8.2 牛場內主道寬大于4m,輔道寬大于3m。
9.1 給排水設施 日供水量按每100頭存欄奶牛20噸設計。場區內排水實行雨污分流,污水由暗管排放,雨水設明溝排放。
9.2 消防設施 符合GBJ 39的規定。
9.3 供電設施 符合GBJ 52工業與民用供電系統設計規范。
奶牛場四周應建設圍墻、防疫溝隔離帶設施。大門口消毒池能承受通行車輛的重量,長≥4m,深≥0.2m。牛舍間應有8m隔離帶。病死牛只處理及設施建設應符合GB 16548的規定。場區空氣質量符合GB 14554的規定;糞便處理后符合GB 7959的規定;處理后的污水應符合GB 8979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