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杰
一百多年來,關于書院的研究層出不窮,將千年書院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加以總結研究,為書院精神在現代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借鑒。肖永明教授的《儒學·書院·社會——社會文化史視野中的書院》(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則是書院研究領域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中國的書院與儒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說寺廟、道觀是佛、道兩家的文化符號,那么書院就是儒家的文化符號。研究唐宋以來儒學的發展演變,特別是研究理學絕對離不開書院。肖教授在書中對書院與儒學的具體聯系與相互關系作了細致的闡發,書中的第四、五章將宋、元、明三代書院與理學逐步結合與相互促進的過程與原因作了多方面、多層次的梳理。特別是關于宋代 “書院與理學的一體化”,以往的學者往往過多強調外在的、政治的原因,過多地夸大了官方對理學的排斥。肖教授則指出,理學在宋代并非總是處于受禁狀態,一度還成為孝宗、寧宗經筵進講的內容;理學家也時有機會嘗試在官學機構中推行理學。理學終究未能與官學結合,轉而選擇與書院結合,這并非完全被動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出于一種 “理性的選擇”。在書中肖教授從理學家的官學教育實踐及其反思看理學的教育理念與官學教育的不相容性、理學理論特點與書院對自主性的強調的內在契合、書院可以為理學提供良好的傳播環境等三方面討論書院與理學結合的內在原因。同樣還有陽明心學與書院的關系,處于官學體制之外、環境相對寬松的書院為心學的提出、發展、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書院也在心學迅猛的發展之下數量激增,心學的發展也促進了書院講會制度的完善。
肖教授還將視野拓展到書院與地域文化的關系、書院在儒學傳播中的作用,儒學的民間性特點的強化與儒學選擇書院這一體制外的文化教育機構有著密切關系。書中分析了書院學術活動對于地域化的儒學學派的影響,儒學在地域分化的基礎上形成了洛學、關學、閩學、金華學、姚江學等不同的學派,對宋元明清各個時代儒學學派如何依托書院講學與研究等都作了清晰的梳理。書中還將書院對地域文化的地理格局的影響作了分析,又從書院的藏書、刻書活動,以垂直的角度來看書院對地方儒學傳播的影響。書院的藏書與官方藏書、私人藏書、寺院藏書不同,其服務的對象更為廣泛,讀者包括書院師生以及社會各個階層的士民;書院的刻書也在滿足自身教學與研究的同時惠澤地方百姓,有利于地方文化的發展與積累,是地方文化繼往開來的重要推動力量。
將書院這一特殊的文化教育組織,放入社會大系統之中才能真正認識書院。了解書院制度的特色、地位、功能,不能局限于書院制度本身,而要將書院放入社會大背景之中。肖教授在書中對書院與社會政治的互動、書院發展的社會動力、書院與文化環境的關系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先來看書院與社會政治的互動,也就是書院與王權的關系。書院往往介于官方與私人的中間,作為文化教育組織其存在與發展不能不引起專制王權的關注。肖教授指出,歷代的最高統治者總試圖通過多種手段,如賜書、賜額、賜田、召見山長等等,將書院納入到國家權力的控制之中,對書院加以改造、收編、控制,這一情況到了清代中后期達到頂峰。再看書院發展的社會動力,歷代書院的發展其實都是多種社會力量交互作用、共同促進的結果,這一問題的研究在本書所占的篇幅最大。書中從最高統治者、國家各級官員的支持,到各種家族、士人、商人等民間力量對書院發展的貢獻等等,將社會力量推動書院發展的情況都作了詳細的論述,并且還對不同的力量支持書院的動機、心態都有獨到的分析。儒家文化通過書院作為中介,傳播到社會各個階層,塑造了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社會價值觀念,從而影響到社會生活習俗、社會風氣。比如書院的祭祀,就有教育與教化的功能。祭祀除了可以增強人們對儒家倫理觀念的認同感、對儒學的信仰之外,還有社會教化的功能。肖教授指出,書院教育家在設立書院祭祀的時候,就希望借此改善士習民風,比如明代白鹿洞書院忠節祠祭祀諸葛亮與陶淵明,目的就在于世道人心。書院祭祀活動有地方官員主持、參與,地方士紳、百姓也有機會參加祭祀活動,聲勢浩大的祭祀成為地方重大文化事件,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因而其教育作用遠不止書院本身,可以視為社會教化的重要手段。
能做到對千年以來書院的歷史進行立體、宏觀的研究,與肖教授在研究過程中廣泛吸收社會學、文化學、傳播學等多種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與理論長處是分不開的。比如就傳播學理論的運用而言,肖教授特別指出了理學的傳播需要特別的傳播情境,因為理學是一種道德追求、價值取向,希望學者獲得精神境界的提升、信仰的確立、道德品質的形成、安身立命的歸宿感的產生,這一目標的實現并不能僅僅依賴一般的傳播方式,還必須在一般方式之外營造特別的傳播情境。正是由于書院自然環境的優越性與群居共學、朝夕相聚融洽相處的組織方式,營造了良好的情境才能促進理學的傳播流布。
肖教授的大作將儒學、書院、社會三者結合,以社會文化史的視野來全方位、立體地透視千年書院,有助于我們在具體的歷史脈絡之中把握書院與當時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了解書院的功能、作用與歷史地位,對書院的認識得以更加完整和準確。該書是近年來書院研究中最為重要的理論創獲之一,也是人們認識書院文化最佳讀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