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繼輝,陽 瓊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自2003年與福建漳州市綠泰漁牧用品有限公司正式簽訂第一個校企合作協議后,先后又與30余家國內知名農牧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經過近10年的實踐與探索,建立了持續穩定的校外生產性實訓實習基地,為畜牧獸醫行業生產一線輸送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提供了平臺。現就該院的具體做法、存在的問題及深化合作的建議作以下簡要分析。
1.1 訂單培養
1.1.1 企業提供預就業。第三學年時企業到學校作專題講座和宣傳并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在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通過企業面試挑選學生到企業進行生產性實訓實習和預就業,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訓實習場所并安排專業技術能手對學生生產性實習實訓進行現場指導。該種合作形式靈活,對正常的教學組織與安排影響不大,但企業參與程度不夠,合作關系松散,共育人才廣度與深度不夠。
1.1.2 企業參與組建松散式訂單培訓班。從第二學年起企業介入人才培養,根據企業需要和學生意愿組建松散式的訂單培養班,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針對不同企業對人才進行知識、能力和素質等方面的強化培訓,由企業兼職教師完成強化課程。學生生產性實訓實習在企業完成,實行校企雙元指導與考核評價,此形式更具有針對性,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會對原有教學班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及教學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
1.1.3 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第一學年由學校完成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企業開展專題講座,對學生進行專業、職業和行業認知教育。第二、三學年校企共同完成專業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此形式校企合作相對深入,教學資源互補共享,但企業投入人力和財力有限,對正常的教育教學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1.1.4 取得的成效。與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為師生的生產實踐訓練與科研活動搭建了平臺,也為學生開辟了就業渠道。與企業共同討論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根據畜牧行業企業培養人才的規格要求與生產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培養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得到了企業與社會的認可。與企業共同組建教學團隊,共同完成教育教學,共享教育教學資源,共同考核評價學生,推進了教育教學改革,達到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目的,實現了專業與產業的有效對接和學生零距離的就業。
1.2 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
1.2.1 具體做法。學院與四川旺達民旺養殖公司合作,學院流轉土地,引入企業投資,共建種豬繁育和商品豬生產基地,同時還把企業引入學校,四川旺達民旺養殖公司為校內實訓中心養殖場提供種豬和飼料,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學院引入青島康大食品有限公司,共建畜牧科技園區,由學校出資修建現代化肉兔飼料加工廠和西南種兔良繁中心,公司負責租賃經營,雙方共同參與生產、管理、營銷和技術服務,使其成為師生實踐的基地與學生就業的基地。
1.2.2 取得的成效
1.2.2.1 與企業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師生生產實踐、集中綜合實訓提供了真實的崗位訓練,營造了職場氛圍,打造了企業文化,還有利于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實踐證明,學生到企業就業后上手快且適應期短。
1.2.2.2 與企業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有利于推動課程教學改革。如養豬與豬病防治課程以工作場所、生產工藝流程和工作生產環節為載體,開發設計了生產過程與工作任務為基礎的系統化課程,并按實際生產環節的發生順序組織實施課程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1.2.2.3 與企業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還有效整合了社會資源。校企雙方互納優質資源,解決了學校數量不足、實習工位短缺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足夠時間的實踐訓練機會。同時聯合開展科研技術推廣,加強企業員工的培訓,開放教育資源,提高了學院的知名度。
1.2.2.4 經過校企雙方共同培育,學生自身定位準確,具有較強的崗位適應能力、扎實的專業技能,以及良好的綜合素質,其優勢明顯,深受企業的歡迎。部分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已成長為企業的技術與管理骨干,成為學院校外實習指導教師,為在校學生起到較好的示范與引導作用。
通過實踐和調查分析,學校與企業合作共育人才在推進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阻力與難度,這對高職畜牧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有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行業指導相對缺失 目前職業教育辦學機制不夠健全,行業指導相對缺失。其主要原因是政策落實不到位,不能有效發揮行業指導功能并整合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從而造成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其次是供需信息不充分,信息主要來源于學校與企業的一對一聯系,對整個系統和行業的發展與供需信息不能很好把握,造成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適應性較差。
2.2 企業參與度不夠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需要校企雙方加強聯系與緊密合作,才能確保人才培養過程中各教育教學環節的順利實施與完成。目前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多數停留在企業用人招聘的層面上,企業參與度不夠,其首要原因是由于企業以經營為主體,以效益為目標,加之國家對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扶持力度不大,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相對話語權不多。其次是企業積極性不高,參與人才培養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有限,無法全程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再者是因為企業參與面不寬,更多停留在用人需求環節,企業兼職教師工作任務繁重,校內課堂教學與實習指導很難保證,教學效果與質量受到影響。
2.3 教育改革與教學管理不相適應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給規范的教學管理帶來挑戰與不適應,主要來自三方面:
2.3.1 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不鮮明。在校企合作共育人才過程中,不同的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不同,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與普適性人才培養方案有差異。由于校企合作共育人才還處于探索與深化完善階段,其個性化特征不明顯,在課程學分認定、課程嫁接與教學內容優化重組等方面會有一定的麻煩。
2.3.2 教學活動安排與實際生產安排不一致。教學組織活動安排根據教學計劃進程而定,而企業生產受季節、市場和生產狀況等限制,在時間上不同步。加之畜禽養殖企業一般建在規劃范圍內,距學校與居民區有一定距離,特別是臨時短期的生產性實習實訓安排有許多不便,對正常的教學秩序帶來了一定影響。在工學交替、理實結合、產教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過程中,學生進行生產性實習實訓與畢業學生電子信息采集的統一安排、學生職業技能鑒定、課程補考重修等工作發生沖突,與學院畢業生工作的統一安排也不協調,加大了工作量與工作難度。
2.3.3 學生管理與企業要求不統一。學生與員工的管理、學校與養殖場的防疫要求以及學校與企業黨團發展等不一致,給學生教育教學管理帶來一定難度。加之學生實習主要在動物養殖場、飼料獸藥企業從事動物養殖、產品銷售、技術服務與營銷等工作,工作地點分布在養殖農戶家中或遠離村莊城市的養殖場,工作形式多為走家串戶式的技術服務與營銷推廣,工作環境條件差,任務繁重,勞動強度大,許多學生不能適應,為此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安全與學生管理帶來相當大的壓力。
3.1 加強行業指導 行業是連接教育與產業的橋梁和紐帶,加強行業指導,是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機制改革的關鍵環節,是遵循職業教育辦學規律,整合教育資源,改進教學方式,突出辦學特色的必然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在行業的指導下,加強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雙元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企業與學校各自應有的功能,調動企業與學校共育人才的熱情與主動性,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與職業教育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3.2 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企業與學校是兩個獨立的利益主體,有著各自的利益目標及行為準則,校企雙方應在利益共贏的基礎上達成共識,以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從學校來講,要在互惠雙贏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并滿足企業的利益和需求,企業才會積極關注和參與職業教育。3.3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素質教育應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誠信守法教育與安全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讓學生學會交流溝通和團結協作,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緊密圍繞行業與社會發展需求,科學設置課程結構,優化重組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積極推進第一課堂教育教學改革。高度重視第二課堂職業素質拓展教育,組建“動物保健”協會,開展專業興趣活動、職業技能大賽、生產實踐與暑期“三下鄉”活動,讓學生了解認同所學專業并熱愛專業。增強“親農、事農、興農”的信念,為畜牧業建設與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技能性人才,著力提升畜牧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增值和畜牧業持續穩定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為適應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與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注重調查研究,積極主動與教育和畜牧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及企業聯系溝通,不斷深化和創新教學管理。按照生產季節和生產工藝流程改進教學組織安排與學籍管理等制度,積極推行彈性靈活的學習與實習實訓制度,實施工學交替、理論與實際結合,建立校企合作共育人才保障制度,確保培養高質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