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慧
(遼寧省醫學院畜牧獸醫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兔腦炎原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導致兔腦炎的病原為小孢子門微孢子蟲綱科的兔腦炎原蟲。病原侵害的主要靶器官為腦組織和腎臟。患病動物主要表現為頭頸歪斜,昏睡,震顫,局部或全身輕癱。該原蟲可自然感染多種動物,如兔、小鼠、大白鼠、麝鼠、豚鼠、倉鼠、山羊、綿羊、豬、馬、家犬、狐貍、家貓等,其中家兔感染率最高,且多為隱性感染或慢性感染。該病給人類肉食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某養兔場所養仔兔出現腹瀉等癥狀,病后期有些兔出現神經癥狀。兔發病3~5d后,開始出現大批死亡。
病兔衰弱,體重減輕,出現尿毒癥癥狀,嚴重者出現神經癥狀,其驚厥、肌肉痙攣、出現運動障礙、顫抖、頭頸歪斜、麻痹和昏迷、轉圈運動。病兔出現蛋白尿,后肢被毛被污染,局部出現濕疹。發病仔兔的死亡率高達87.5%。
3.1 眼觀病變 病兔消瘦,結膜蒼白,剖檢可見腦血管輕度擴張、瘀血,腦回稍扁平。有些病兔的大腦皮質切面上有針尖大小的病灶。腎臟表面有許多灰白色斑點,斑點向內凹陷。其他器官出現間質性炎癥,如間質性肝炎、間質性心肌炎和間質性肺炎等。
3.2 鏡檢 腦組織有彌漫性、非化膿性腦炎,從腦膜、腦實質到室管膜的血管均擴張、充血,少部分神經細胞呈固縮狀,其周圍有膠質細胞環繞,形成衛星現象,或膠質細胞侵入神經細胞內,產生噬神經現象。血管套和膠質結節分布于腦組織各部,但小腦和延髓的病變較輕。壞死組織中有大量兔腦炎原蟲,一些上皮樣細胞中有假囊形成,在肉芽腫及其附近的白質中有兔腦炎原蟲集落。
腎臟主要出現間質性腎炎變化,間質結締組織增生,其間有淋巴細胞浸潤,腎小管上皮發生顆粒變性,腎小球變化不明顯。在增生的結締組織中、附近的腎小管上皮內和腎小管管腔的壞死組織中可見到兔腦炎原蟲集落。蟲體多呈圓形、球桿狀,偶見桿狀或梨籽形。革蘭氏染色,可見腎小管上皮細胞中有藍染的蟲體集落,細胞破裂后可見蟲體散在于管腔中。
根據臨床癥狀、病理組織學檢查,結合在病變部位找到蟲體,可確診為兔腦炎原蟲病。為進一步確診,可進行皮膚過敏試驗,即將培養純化并滅活的兔腦炎原蟲做抗原(將抗原存儲于冰箱中備用),診斷時,抽取0.1mL抗原液進行皮下注射,注射12~24h后被注動物的注射部位若出現紅、腫、熱、痛等炎性反應即可確診。
應用芬苯達唑對隱性感染兔進行治療,每千克體重25mg拌入飼料飼喂,連用5 d,停藥一周后再用藥3d。此后,無新發病兔出現,經尿沉渣檢查,假囊消失。
腦炎原蟲的感染譜廣,可通過胎盤傳染,給預防工作帶來一定困難。目前有效的預防措施是加強飼養管理,采取有效防疫措施,創造良好的衛生條件和滅殺已感染的種用動物。兔腦炎原蟲主要通過尿液排出,所以應加強糞、尿管理,糞便應作發酵處理,同時注意定期消毒。
另外,加強種兔管理和進行定期檢查,建立無病兔群,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方法。由于腦炎原蟲病多為隱性感染,因此,引進種兔時必須進行嚴格檢查,以防引入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