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永成
(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2)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10 kV輸變電工程作為公共設施得到快速發展。2011年,山東電網通過環境保護驗收的輸變電工程項目共79項,其中220 kV輸變電工程17項,220 kV變電站擴建工程21項,220 kV線路工程2項;110 kV輸變電工程27項,110 kV變電站擴建工程8項,110 kV線路工程4項。在2012年,山東電網81項110~500kV輸變電工程進行了竣工環保驗收,包括500kV項目2項,220 kV項目26項,110 kV項目53項。
110 kV電壓等級變電站占多數且建設在城市周邊或城市中心,由于對電磁輻射污染的知識普及宣傳不夠,公眾缺乏全面認識,容易出現對電磁輻射污染過度恐慌,給項目建設及國家經濟帶來不必要的損失。輸變電工程產生的工頻電磁輻射、噪聲和無線電干擾等環保問題已成為影響高壓輸變電工程建設成本和運行質量的重要因素,并已成為社會關注熱點之一[1-2]。
選址中盡量避開環境敏感點。輸電線路盡量避開密集居住區、學校、醫院等環境敏感點;對不能避開的,按照 DL/T5092-1999《110 kV-500 kV 架空送電線路設計技術規程》和環評批復要求,采取高跨方式。根據變電站站址情況,采用全戶內、半戶內和戶外布置;變電站工程進出線采用同塔多回、緊湊型進出線和地下電纜布置,減少路徑走廊,減緩對電磁環境的影響。
電磁環境影響。變電站、輸電線路附近環境敏感點距地1.5 m處工頻電場強度、磁感應強度均應符合小于HJ/T24-1998《500 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中的4 kV/m和0.1 mT的要求。變電站廠界周圍和廠界衰減斷面距地1.5m處工頻電場強度、磁感應強度均應符合小于 4 kV/m和0.1 mT的要求。
聲環境影響。變電站廠界晝夜間噪聲值符合GB12348-2008《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變電站周圍環境敏感目標晝、夜間噪聲值符合GB3096-2008《聲環境質量標準》的相關要求。
水環境影響。變電站為無人值班變電站,產生的少量生活污水應定期處理。
生態保護。輸變電工程項目在施工中要嚴格控制施工作業帶,采取措施減少對周圍林木砍伐;送電線路塔基要減少土地開挖和占用;采用張力放線工藝減少地表生態擾動;對施工臨時用地進行平整恢復,線路塔基周圍恢復良好,有效地防止生態破壞。
風險防范。輸變電工程需建設事故油池,落實國家有關危險廢物處置的相關要求,制定事故應急預案和有關環保方面的制度,建立事故預警機制。
根據山東省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山東電網編有五年發展規劃。但由于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建設加快,電網實際建設已經超過了規劃內容,許多未納入規劃的變電站和線路已列入建設計劃。電源發展與電網規劃脫節,加大了電網規劃中對經濟發展、負荷需求的預測難度,使電網實際建設與電網規劃偏差更大。
電網規劃未進行全面環境影響評價,只進行簡單的環境影響分析,原則性地提出設計階段應注意的問題,造成規劃的輸電線路穿越人口密集區、城鎮規劃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地等環境敏感目標,為輸變電工程項目實施帶來較多的環境隱患。
110 kV輸變電工程沒有相應的環評導則和技術規范,只是參照 HJ/T 24-1998《500 kV 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來進行評價。現行規范中規定評價范圍為:以送電線路走廊兩側30 m帶狀區域、變電所址為中心的半徑500 m范圍內區域作為工頻電場、磁場的評價范圍;以送電線路走廊兩側2000 m帶狀區域、變電所圍墻外2000 m或者距最近帶電構架投影2000 m內區域為無線電干擾評價范圍[3]。500 kV輸變電工程所選站址和線路周圍往往都很空曠,大部分為農田,環境保護目標少。110 kV輸變電工程往往都靠近負荷中心,有的甚至直接在市中心建設,其評價范圍如果直接參照現行規范,評價范圍內環境敏感目標相當多,無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目前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縮小評價范圍,但是怎么縮小沒有依據,只能是按照環保主管部門和環評評審專家的主觀判斷,容易造成不同的管理人員界定的評價范圍不一樣,給具體的環評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2012年12月,國家環保標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輸變電工程》進行了第二次征求意見,該征求意見稿中去掉了無線電干擾評價因子,明確規定了110 kV變電站的評價范圍為站界30 m,將輸電線路分為架空線路和地下電纜線路,架空線路評價范圍為邊導線地面投影外兩側各30 m,地下電纜為電纜管廊兩側邊緣各外延5 m。這一標準尚未發布。
在公眾認知中,有電就有電磁輻射,電磁輻射對人體有害。電磁輻射是以電磁波形式通過空間傳播的能量流,在人們日常的生存空間電磁輻射無處不在。現行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將輸變電工程定義為工頻強輻射系統,容易讓公眾將其和核輻射、無線通信、電臺廣播電視等高頻輻射聯想起來,容易引起恐慌。實際上電力系統產生的主要是工頻電磁輻射,頻率為50 Hz,是否影響人體健康,目前尚未有結論。典型110 kV變電站工程工頻電場和工頻磁場遠小于標準限值要求[4-5]。
近年來,輸變電工程誘發的環境糾紛日益增多,嚴重阻礙了輸變電工程的建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現行標準的不完善以及相關媒體的不當宣傳有關,另一方面輸變電工程的環保糾紛往往不是純粹的環保問題,大多數與土地占用和拆遷補償問題有關,打著環保的名義來爭取相關經濟利益。
按照規定只有編制環評報告書的建設項目需要進行公眾參與,110 kV輸變電項目編制環評報告表,按規定不需要進行公眾參與。針對日益增多的輸變電項目環保糾紛,環保部下發了《關于加強城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環辦[2008]70號),規定:對布局在環境敏感區內的建設項目(國家規定需要保密的項目除外)必須進行公示,通過上門走訪、充分聽取公眾意見,減少后續矛盾。但是編制環評報告表的項目開展公眾參與怎么操作沒有規定,只能是按照環保主管部門和環評評審專家的要求來進行公眾參與,容易造成不同的人員界定的實施方案不一樣,給具體環評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電網公司應協調有關單位編制高質量電網規劃,重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進行區域電網規劃環評。對于規劃環評所涉及的敏感項目,應進行充分的研究論證,編制詳細的環境影響報告表報送環保部門審批。對規劃環評所涉及的非敏感項目,如周圍環境不敏感的變電站擴建項目等,可簡化環評報批手續,以利項目及時核準,這類項目核準后再進行項目環評及其批復工作。電網公司要主動聯合地方政府、環保主管部門和第三方評價機構,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電網環保宣傳活動,大力普及輸變電設施電磁環境知識,統一認識,使公眾正確認識輸變電工程建設的合理性、必要性。
環保部門應盡快出臺新的有關工頻電磁環境的標準,將110 kV輸變電工程產生的工頻電磁環境從現行的《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中去掉,盡快發布新的輸變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完善輸變電環評的技術導則,使110 kV輸變電環評工作的技術方法有章可循。
環保部門應盡快出臺公眾參與的實施辦法或者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110 kV輸變電工程環評中公眾參與的可操作性。
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今后會有更多110 kV變電站地理位置靠近或就在城區,為得到公眾對輸變電項目作為公用設施建設的支持,可通過公布變電站站界電磁環境的科學檢測數據,以消除公眾對變電站電磁環境的疑慮。對于變電站的建設,不能單從環保的角度考慮,更重要的還需從公眾心理、社會接受程度、景觀和城市發展等方面進行全盤考慮。大力推廣典型設計,在對典型設計方案按規劃容量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上,簡化輸變電工程的環評和審批手續。
[1]蔣昕.廣州城市電網工頻電磁環境影響分析及建議[J].環境科學與管理, 2011,36(2):164-166.
[2]衛敏智,黃詩堅,陳建明.江蘇城市變電所環境現狀及典型設計的建議[J].江蘇電機工程,2006,25(4):4-6.
[3]國家環保部.HJ/T 24—1998500 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S].1998.
[4]趙福祥,周楊,王文兵,等.城市變電站對電磁環境的影響探討[J].電力科技與環保, 2012,28(3):11-12.
[5]陳震平,林凌.典型110 kV變電站站界電磁環境現狀分析[J].高壓電器, 2011,47(7):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