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潭

梁漱溟,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早年加入同盟會。五四時期與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和胡適等人同在北京大學任教,馮友蘭是其弟子。上世紀20年代初辭離北大,到河南、山東倡導鄉村建設運動,尋求“改造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路向”。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學說和中國傳統文化,世稱現代四大儒家之一。但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在當代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最為國人矚目的卻是上世紀50年代初,梁先生在懷仁堂與毛澤東主席當面辯論,“廷爭面折,一代直聲,為同情農夫而執言”(馮友蘭挽梁公聯語)那種不阿不折的風骨。
梁漱溟作為一介學者,為何敢于在廟堂之上與國家最高領導“廷爭面折”?這是一個需要國人,特別是中國思想文化界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歷史性課題。
梁漱溟與毛澤東同齡。他們早在五四時期就相識。當時梁在北大任教,毛在北大圖書館任臨時雇員。毛借住在楊昌濟家。楊和梁關系不錯,每次梁到楊家,都是毛為梁開門,只是梁當時沒有與其交談。1938年,梁以中華民國最高國防會議參議會參議員身份訪問延安,與毛澤東第一次正式會面。毛與他進行了8次交流,2次是徹夜長談。主要討論抗戰的前途及如何建設新中國問題。毛認為梁的“鄉村建設理論”,總的說是走改良主義道路,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兩人相持不下,誰也未說服誰。
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梁又去延安,再次與毛會面,商談各黨派聯合和平建國大計,但未在國內政壇產生什么影響。尤其比不上早前民主人士黃炎培訪問延安時,與毛澤東一段關于“政黨周期率”的經典對話,那段對話被譽為當年的“隆中對”,后來即稱為“窯洞對”,隨《延安歸來》一書出版,在國統區轟動一時。
正由于兩次延安之行與毛澤東建立起來的友誼,成為影響梁漱溟后半生命運的一個重大背景。也是他1949年沒有去臺灣和香港,留在重慶觀望猶豫一段后,最終選擇北上的原因。
1950年年初,梁漱溟抵京。毛澤東從蘇聯訪問回來第二天即派車接他到中南海敘舊,并邀請他參加新政府工作。之后,毛又多次接梁到中南海頤年堂,共進素食,征求他對新中國各項工作的意見。這一時期,梁漱溟可以稱得上是毛澤東的座上賓。毛澤東作為一國領袖,這樣禮賢下士,是想讓他盡快轉變立場,為民主人士做一個榜樣。可梁漱溟沒有深切領會毛的良苦用心,未能及時表態站在政府一邊,致使雙方逐漸產生分歧和矛盾。
1953年9月8日,全國政協召開常委擴大會,周總理做過渡時期總路線報告。梁登臺發言,批評農村工作中,黨就是政,政就是黨,強迫命令包辦代替之風嚴重。尤其是進城后,對農民照顧不足,生活之差, “工人九天,農民九地”。
9月12日午后在懷仁堂開中央人民政府會議,聽取彭德懷抗美援朝三年總結報告。毛澤東在報告結束后講話中說:有人反對我們的總路線,替農民叫苦,大概是孔孟之徒行仁政的意思吧!不過照顧農民是小仁政,發展重工業是大仁政。毛還指出:有人班門弄斧,似乎我們共產黨搞了幾十年農民運動,還不了解農民。
毛澤東講話雖未點名,但梁認為顯然是針對他昨日發言,感到不快。16日下午大會,梁登臺發言,把“工人農民生活九天九地之差”這樣的話又重復一次。17日下午大會,章伯鈞首先以黨外人士小組組長身份帶頭發言批梁。毛澤東數次插話,分量很重。有一次他說:人家都說你是好人,我看你是偽君子。一次他說:你不是以刀殺人,卻是以筆殺人。毛的插話,使梁意識到問題發展已非常嚴重,他馬上從座位上起立,欲發言辯解。但主席臺以時間太晚為由,沒有同意。9月18日下午開會,他上臺為自己辯護。但發言剛開頭,就有人起哄,不讓他講下去。在這種情況下,梁不得不把話頭轉到主席臺毛澤東身上,以爭取發言權。他說:我現在唯一的要求是給我充分說話的時間。同時我還想看看毛主席有無雅量。就是等我把事情來龍去脈說清楚后,毛主席能點點頭,承認自己誤會了。梁講到此,毛嚴厲插話:“你要的這個雅量,我大概不會有。”梁接著說:“主席您有這個雅量,我就更加敬重您;若您真沒有這個雅量,我將失掉對您的尊敬。”
梁如此強硬地與毛澤東爭吵,顯然出乎很多參會者的意料。在上世紀50年代那種社會政治環境中,其后果可想而知。但是,就在那個時代巨大政治壓力下,梁漱溟像同時代陳寅恪、熊十力一樣,仍然堅守自己的人格獨立和思想自由,堅守自己的人生理念和學術使命,不肯曲學阿世,不愿隨波逐流。直至“文革”后期,他旗幟鮮明地反對批孔,公開申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充分展現了他以一人之力挑戰全民批孔運動的錚錚風骨。
事隔半個多世紀,再回頭反思這場“廷爭”風波,給人們以深刻啟迪。新中國成立后,在毛澤東看來,天下已得,政府初建,當然是站在自己一邊的人越多越好。特別像梁這樣“中間偏左派”(毛澤東語)如能站到政府一邊,其說服力自然更大。但梁堅持知識分子的獨立意識,未能對新政權及時表態支持,且對有關政策提出諸多批評,這令毛十分失望。而在梁漱溟看來,他與毛澤東有幾十年交往,他與毛應平等相處,他應有知識分子的獨立地位,他的意見應受到正確理解和尊重。正因如此,他在受到毛不點名批評之后,才如對待老朋友爭論般拍案而起,進行爭辯,以維護自己的觀點和尊嚴。
但問題在于,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不承認知識分子具有獨立地位。他那句“皮之不存,毛將附焉”的經典比喻,就注定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正是在這種歷史宏觀大背景下,梁漱溟仍能堅持不隨波、不媚時的獨立精神,堅持獨立思考,堅持為國家和人民立言請命,以其獨立人格成為“力挽狂瀾”的一個人物,更屬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