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善鴻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一路高歌猛進。然而從2008年以來,揮之不去的經濟危機,令中國企業界深深陷入利潤下滑、增長乏力的泥淖。如何在悲觀與陰霾之中,讓企業上下擰成一股繩,是當下很多企業熱切追求的目標。一時間企業界開始思考如何從“向管理要效益”轉而“向企業文化要效益”?在此愿景下,一些企業甚至提出了“文化重建”的想法。我們到底要建設什么樣的企業文化呢?
企業文化,到底是傳統管理難以為繼時刻的“潤滑劑”,還是傳統管理面臨危急時刻的拯救者?到底是一種新的管理方法或者技術手段呢,還是一種通過更新管理觀念進而完成一場管理自身革命的偉大行動呢?
作為企業的共同價值觀和相應的行為體系,長期以來企業文化被當做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在今天,是時候從根本上透視企業文化真正的功用和使命了。
企業文化該如何建設?核心是以道為本,回到人類所有活動的基本目的上去,即創造美好生活!凡是違背這一宗旨的,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一切活動就無從表現價值和意義。
對企業使命的傳統認識,常常就是追求利潤。以道為本的企業文化則認為,企業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創造什么樣的價值呢?有利于人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的產品。唯有此,企業才可能真正有價值,獲得長遠發展。如果偏重于利潤,會激發出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的趨向。用價值來替換利潤,更加有利于企業的價值定位。
那么,企業該做什么?企業是工作的場所,這一點大家都很熟悉。問題是,企業工作也是一種生活形態嗎?如果將工作與生活機械地割裂開來,人們的生活時間太少了,這就違背了“工作是為了生活”這一人類基本宗旨。再者,生活不健康的人又如何有心情好好工作呢?看看公司內部那些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缺乏生活理念、生活氣息的工作環境會有好的工作氛圍嗎?以道為本的企業文化認為,工作不僅是為了生活,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生活形態,我們的工作要比生活嚴謹,但要有生活氣息,要有更清晰的目標,但要有人與人之間生活般的關系,我們既是工作的同事和競爭者,也是生活中的伙伴。
現實中的企業,基本上以經濟利益為誘惑,以考核和獎懲作為基本的推動力。可是,我們知道,只有發自人內心的向往與追求,才可能構成長久持續的動力。我們也知道,企業的所有經濟活動都由人的道德性和伴隨著的智慧所決定,而不僅僅是來自于外部壓力和誘惑。以道為本的企業文化認為,管理者要幫助人們找到和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找到在工作中實現個人目標的方法和路徑。這是人們的積極性產生的關鍵和基礎,那種想方設法讓人們為所謂的集體和他們奮斗的說教都是沒有力量的。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是老板養活了員工,還是員工養活了老板?這是企業中老板與員工關系的一個基本問題,若不解決,就會深藏在人們的心底而難以釋懷。毫無疑問,是老板創建了公司,所以才有了員工的工作;但員工也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收入,而不是靠老板的施舍。因此,老板養活員工一說是不能成立的。以道為本的企業文化認為,老板創建了企業,承擔了企業最大的風險,付出了無法計量的勞動,因此老板自己應該享受投資利益、風險回報和特殊勞動的特殊價值。員工是用自己的勞動能力加入企業的,因此只能享受勞動的收益。說到底,老板和員工是一種不同資本結構的聯合勞動,不存在誰養活誰的問題。因此,人們心中糾結的“到底是誰養活了誰”是個偽命題。
接下來的問題是,誰是企業的主人?這個問題由來已久,若是按照資本主體來看,投資者是企業的主人。可是,管理者們又要求員工也要做企業的主人,還要發揮出主人翁的責任感來。以道為本的企業文化認為,“主人”對應的概念是“仆人”,沒有“仆人”的“主人”只是個空洞概念,但主仆關系又是封建社會的關系模式,并不適用現代社會。從現代文明思想來看,每個人必須做自己的主人,企業就是一群自己是自己主人的聯合勞動體,只是主人們要懂得如何跟別人分工合作,但不是做別人的主人,也不能等待著別人做自己的主人。由此可見,“誰是企業的主人”又是一個典型的偽命題。
在建設企業文化的過程中,不少的企業面臨這樣的困惑:少數幾個負責企業文化建設的人員很難推動企業的文化建設,即使是專門的企業文化部門,在推動企業文化建設方面也常常面臨的是“上有壓力卻指導不夠,下有阻力卻又難以化解”的困難局面。到底誰才能真正地推動企業文化的建設呢?以道為本的企業文化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之魂,必然企業一把手牽頭負責。同時,企業文化的契約性質決定了企業文化又必須由全員參與,并將這一工作與其他業務工作一同納入各級人員責任與考核,才能做好。因此,建設企業文化的當然是企業中所有人。
建設企業文化,自然需要企業愿景的指引,但以往的企業文化在涉及企業愿景時,更多描述的是企業這個抽象集體的目標和將來的畫面,卻很少能夠讓每個人看到自己的未來。這樣的愿景很空洞,難以與眾人的追求對接起來,因而難以真正地激發力量。以道為本的企業文化認為:企業愿景必須讓每個人看到自己未來的景象和圖畫,不能只是抽象地描繪企業,更要描述每個人的未來,再配合上達成愿景的機制保障履行的行動步驟,就可以形成對眾人的感召力。這才是企業文化的力量所在。
還需一提的是,在最常見的企業文化建設中,主要內容更多是關于工作的,很少涉及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追求和實現什么樣的人生這樣的一些眾人關注的目標與描述。這樣的企業文化內容,讓人感覺就是一個“緊箍咒”,不斷用企業文化的口吻來強調工作的理念時,讓人感覺就是在念咒語。如此這般的企業文化,如何讓人喜歡?人們為什么要喜歡一個讓自己心靈空間越來越小、對自己的未來定位模糊的企業文化呢?
企業要用文化的力量重塑管理,不能被綁架成為正在苦苦掙扎的傳統管理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