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澤
(鄭州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工業設計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其以工業文明為指向,是從現代工業化社會縝密分工中分離出來的新興學科,研究的是現代批量化生產的工業產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們對于消費產品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層次越來越高,工業設計理念就是以人為本,通過各種技術和手段把人的創造性思維轉化為實物產品,將產品設計的合乎人性,達到一種人與生存環境的和諧狀態,滿足人們需要,繼而協調人類與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
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期,發展與創新是我們這個時代長期不變的主題,特別是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大前提下,對于生態危機、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模式、工業化生產方式等資源如何優化配置顯得尤為關鍵。中國發展工業設計,正是在工業社會化大生產上迎合了這種現代化社會的主基調,但我國工業設計現代化程度現如今還處于不成熟階段,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我國工業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社會整體上對于工業設計的認知度都不夠高,有些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也開展了相關活動,建立起了一些硬性設備,可是最終開發出的新產品欠缺良好的效果;第二,投資環境亟需通過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和地方激勵機制得到改善;第三,對于開發出的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還需加強;第四,緊缺從事工業設計的高素質、綜合型應用人才,還需要從高校的設計教育著手。
工業設計既堅持人類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主基調,又能在實際工業生產過程中根據所處經濟環境的特性,兼顧需求、目標、歷史與現實而進行全面分析。工業設計的深入程度正是反映了人類文明的深化層次,表現為人文精神、經濟發展與人類創造性的有機結合,對工業設計的成效考察,也正是反映了社會各領域對于工業設計創新的需求所在:
1.企業領域,企業是對于工業設計的創新無論在數量上或是需求程度上,都是創新需求的主體。工業設計的主要對象就是產品,在越來越追求同質同量化產品的今天,工業設計無疑成為企業在同類中脫穎而出、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利器。企業要實現內部的自我創新和產品層次的提高就必然要通過工業設計來實現,
2.區域化領域,如果說從企業領域是微觀角度來談工業設計,那么區域就是從宏觀上來分析的,放眼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的工業,都是對工業設計比較重視的,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后,社會化生產體系較為完善的情況下萌芽、轉型,而我國恰恰正處于這個轉型期。
3、歷史領域,從工業設計自身萌芽、發展的歷史沿革來看,其出現之后的社會專業的縝密分工,就是人們新的環境下的需求意識逐漸覺醒的結果,是對粗劣社會化生產的摒棄,對人文精神和文明意義的崇尚。工業設計的創新正是我國在社會轉型期的工業化生產的理應結果,是發展到一個較高程度并與人文指向有機聯系的強烈需求。
由于目前我國工業設計還處于尚不成熟階段,因此對于當代工業設計的創新途徑主要注意以下幾個大方面:
首先,國家和地方應完善相關政策和激勵機制,營造工業設計創新的和諧大環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依靠相關政策和措施的驅動,將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結合。
其次,提高企業認知度,在這個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設計就是生產力,在現階段的中國所上演的經濟競爭,企業要想立于競爭不敗之地的突破口就在于重視工業設計的巨大作用。
再次,注重對于工業設計專業人材的培養,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我國各高校對于工業設計的培養還處于比較表層化的階段,學校培養學生就像生產產品一樣,不管是否最終賣的出去,就是一批批送上市,結果造成設計隊伍人數不少,但是往往素質不高。學校應該從生源、教學內容以及專業教師等各個方面都做改進,使得有興趣的學生都能通過學校專業課程的學習,掌握住扎實的理論知識并依靠自身興趣激發的創新能動性來參與工業設計。
對于當代工業設計的創新途徑的研究還必須與現代化社會的生產規模、科技發展以及所處環境中人們的生產消費能力、工藝化水平等方面結合。
工業設計的創新,是現代化工業生產方式與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而形成的特有機制,其產生與發展無論是在企業、區域或者歷史層面都具有必要性,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和文明意義,是人類文明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21世紀是工業設計的世紀,一個不重視工業設計的國家將成為明日的落伍者。
[1]蔣紅斌.工業設計創新的內在機制裝飾.2012(04)
[2]李紅玲.淺談工業設計的設計特征群文天地.2013(1)
[3]李樂山.工業設計思想基礎[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