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晶
(吉林大學軍需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專業化城鎮為中心和增長極,以各類集鎮為紐帶,具有鮮明區域特征的空間經濟系統。
從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地位來看,縣域經濟處于基礎地位。縣域經濟是具有農村地域屬性和資源稟賦特征的區域經濟,它是國民經濟總系統中的一個分支系統。雖然處于整個國民經濟大網絡框架的末端,但縣域經濟本身卻依然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層次性。它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縣城經濟,還包括了鄉鎮經濟和村域經濟各個層次。它是以縣城為中心,以集鎮為結點,輻射面涵蓋廣大鄉村的區域性經濟體。
從管理上看,縣域經濟具有從屬性和獨立性的雙重特征。它一方面隸屬于縣行政區劃,以縣政府作為市場調控的主體,在產業選擇、資源配置等方面,更多地受縣級職能部門相關制度、政策的干預。另一方面,縣域經濟本身具有功能相對完備的縣級財政和地方稅收,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
從經濟張力上看,縣域經濟的邊界并不局限在縣行政區域內,它可以向縣外擴展和滲透。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和地域分工的基礎,縣域經濟是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其經濟活動涉及第一、二、三產業各部門,和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是省際、全國乃至全球化產業分工產業鏈條的一個組成部分。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的“要素價格均衡理論”認為:在沒有交易成本的前提下,要素稟賦結構不同。比較優勢有差異的地區,如果能夠按照比較優勢來決定產業結構,然后通過統一的產品市場進行地區間的分工交換,那么各個地區間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差距將會隨著經濟的共同發展而趨于“收斂”。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能夠成為另外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拉動力,實現相互促進。
縣域經濟的發展是農村城市化的根本動力和重要基礎,農村城鎮化則是衡量縣域經濟的總體發展成果的重要標志。從某種意義上說,縣域經濟發展的狀況直接決定著小城鎮建設的進程,而小城鎮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縣域經濟的持續發展。不失時機地實施農村城鎮化戰略,是縣域經濟發展及其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鎮作為區域貿易、加工和服務業中心,推動了鄉村工業的發展,成為帶動農村區域經濟進步的增長極,是縣域資源配置、經濟發展的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中心。隨著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而農村人口的減少使得農業生產商品化、專業化,以農業為基礎的非農產業就會得到發展,從而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城鎮經濟的快速增長有力地推動著縣域經濟發展,最終實現城鄉共同發展。
發展縣域經濟,就要優化以縣域空間為主體的農村資源配置,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快農村經濟增長,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要充分發揮和利用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加快形成優勢明顯、規模較大、特色鮮明的區域板塊經濟。
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戰略,客觀上要求把工業與城市的現代化、農村和村鎮的城鎮化整合為一個雙向發展的共同進程,大力支持農村經濟加快轉型,要徹底摒棄二元體制、經濟和社會結構,突破體制壁壘,打破地域和身份限制,構建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并且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形成城鄉兩大經濟系統間的資源流通和有效配置,使城鄉資本、技術、信息、產品、經濟資源、勞動力等雙向對流,公平交換;同時在區域范圍內建立有序合理、功能耦合、城鄉一體的生產力布局和產業集群和城鄉經濟圈。
長期以來,我國絕大多數縣域經濟發展仍主要以農業為依托,缺乏產業化、系統化、現代化的管理。農村民營企業在新農村建設的參與中尚處于無序的零散狀態。政府與民營企業之間,也未能搭建起有效的政策、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社會主義新型農村,應動員農村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參與,將更有利于擴大農業產業化規模,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業附加值,提高農村縣域經濟的整體效益。應堅持政府主導的原則,各級政府部門應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主導職能,切實引導和調動民營企業參與的積極性,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更優越的環境,提供更大的支持,科學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是實現縣域經濟工業化的根本途徑,通過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投資發展新農村建設,能最大限度地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吸收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提升農村第三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切實推進傳統農業向新型的現代化農業轉變,實現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背景下,縣域競爭力的提高、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以人才為依托。人才是技術和管理的載體。因此,在民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應該把重視人才、培養人才為優秀人才營造良好發展空間作為重要舉措,引導民營企業經營者步入現代企業家的門檻。其次,針對目前縣域民營經濟很強的家族控制和家庭管理模式,應嘗試建立規范的機制來克服其弊端,如在完善聘用契約和激勵機制基礎上引入職業經理人。牢固確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充分發揮家族外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工作積極性。
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在一特定地域空間內(一般以城鎮為載體),生產某種主導專門化產品的若干共同企業、為這些企業提供配套的上下游企業以及相關的服務業,形成高密度聚集的產業空間集中的現象。產業的空間聚集是一個世界性的經濟現象,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一些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產業大都集中在某些特定地區。在我國,各種不同類型的專業化產業集群已經成為拉動東南沿海地區融入全球產業鏈,實現區域持續、迅速發展的強大動力源。
要實現我國縣域經濟向鄉村工業化成功轉型,建立民營經濟產業集群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產業集群的發展將逐漸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為農村城鎮化和工業化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資源保障,為“城鄉一體化”的最終實現創造條件。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經濟,其存在于國民經濟產業鏈的最末端,我國縣農村地域的多樣性決定了不同區域不同地方其經濟環境的具體狀況各不相同,比如東西部地區之間,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之間,少數民族聚居區與非少數民族聚居區之間,北方農村與南方農村之間等等,其經濟社會發展差異性較大。應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地方的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水平,有針對性地開展經濟建設相關舉措,切忌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
[1]劉小龍.中國縣域經濟論綱[j],城市經濟,區域經濟,2003
[2]王波.論縣域經濟與農村城鎮化的良性互動,東岳論叢,2004
[3]馮海發.農村城鎮化發展探索[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