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正華
慈善,這一古老而又文明的話題,從2012年5月起,在享譽中外的蜜桔之鄉黃巖天空中炸響了一顆驚雷——“慈善文化進校園”。《慈善讀本》從剛開始試點的5所中小學,擴大到17所,2萬4千名師生爭相傳閱,引發了廣大學生家長乃至全社會的關注。學生在向善,教師在向善,校園在向善,社會在向善。短短半年時間,全區學雷鋒活動高達20336人次,參加公益活動10850人次,尊老愛幼、扶弱助困、保護環境、公益服務,蔚然成風。桔鄉的校園在課余時間反復播放著《愛的奉獻》、《雷鋒之歌》;每天的升國旗儀式更為壯觀矚目,秩序井然,而這一切均得益于《讀本》的慈善感懷,得益于《讀本》服務于青少年學生,得益于《讀本》從題材主題、情節語言到內容形式所激發出慈善這一大愛的精神力量。
《慈善讀本》滲透德育為主體的各科教學教育
德育是貫徹教育方針的核心,是學校育人之本。改革開放以來,我區學校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比如某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出現了斷層,未成年人的文化涵養和道德素質有下降趨勢,感恩的傳統美德正在失落。問題出在哪里?通過“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主題調研,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意識、行為習慣與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密切相關。《讀本》中有著大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孝敬教育、誠信教育、養成教育的內容。試點學校的校長、教師把經典誦讀、感恩教育、心理教育三者緊密結合,整體推進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學校及時以《讀本》中的中外道德經典誦讀為抓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青少年學生的人文素質,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不少學校舉辦了千人以上集體誦讀活動,場面蔚為壯觀,感染力極強,《今日黃巖》、黃巖電視臺、臺州電視臺均及時播發報道,營造起濃郁的環境氛圍。與此同時,區教育局下發文件,要求小學每周安排兩節課余時間用于誦讀《讀本》,初中每周安排一節課余時間用于誦讀,將《讀本》誦讀納入考核目標、評優條件,并要求教師在思想道德課中突出“慈善”教育,做到計劃、備課、考核、評比四落實,初步形成了“教讀——領讀——齊讀——自由讀——比賽讀”五個環節的誦讀模式。同時,對語文、社會、美術、音樂、英語等課也要求教師盡量結合慈善教育,把慈善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之中。如西江小學黃麗華老師寫了《今天我們怎樣當慈善教師》的文章,牟海軍老師的語文課《少年閏土》將魯迅先生對鄉土和父母的摯愛發揮得淋漓盡致;張燕老師執教的《生命·生命!》將慈善與人道主義結合得近乎完美無缺。老師們對中小學教材的獨特理解和剪裁,簡潔明快而又激情飛揚的教學語言、對師生互動的巧妙把握,更使慈善這一永恒的命題一浪高過一浪,令無數師生嘆為觀止,深感《讀本》帶給學校師生的精神動力與理念支撐。
《慈善讀本》開啟睿智
中小學的數學、科學和信息技術三門課既是開啟學生智力的主要課程,又是奠定學生未來報效祖國志向的基礎,如何使《讀本》進入這三門課,我區教師有許多創新。鄔東平老師畢業于寧波大學化學系,他對數理化生這四門課十分嫻熟。在課堂上他把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的艱辛與當代數學家陳景潤摘取“哥德巴赫猜想”皇冠上的明珠過程向學生講述后再導入數學應用題,極大地激勵了學生解題的思維技巧,而這兩位數學家又是愛國主義者,愛祖國就是愛慈善,做慈善,從而把慈善理念無形地灌輸到學生頭腦中。他所教班級的數學一直在全區名列前茅,引來了無數的參觀者、學習者。林東偉老師所教的科學,邏輯性非常強,他就經常在講解理論的基礎上,強調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并結合我國“兩彈一星”的研制,神舟9號飛船與天空一號完滿對接,蛟龍號下潛7000米大洋,向學生講述科學救國、科技強國的典型事例,感動了數以百計的學生。同學們紛紛表示要向科學家們學習,將來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聰明才智。上周四,林老師上課時,一進教室,沒有立即講課,而是朗讀《文匯報》記者寫的“沈陽在心痛”,這篇通訊描述了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艦載機殲-15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以身殉職的感人事跡。林老師說:“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誠于祖國的人,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于祖國的人。”課堂里鴉雀無聲。羅陽的愛國主義情懷震撼了全體學生,學生們紛紛表示將來要做一個羅陽式的科學家。這堂課,雖然沒有講書本知識,卻比書本知識內容豐富了幾十倍。這就是科學這門功課深含慈善大義的典型例子。
信息技術課是近幾年由教育部為義務教育階段新設立的一門功課,主要是為計算機技術奠定基礎。我區鐘秀根老師在這方面有獨到之處,他認為信息技術課同樣可以具有慈善愛心的內涵。
一、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慈善教育,將慈善精神滲透到專業教學中去,這并不是說把慈善精神生硬地加到教學中去,而是與學習內容融合在一起,浸潤在專業知識中。它使專業課更豐滿,顯得更富有生機和人性。例: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教室軟件下載學習所需的素材,但打開素材文件后卻是一片空白;一些電腦鼠標右鍵不能使用;電腦突然無端的重啟動等,這些由病毒導致的問題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及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嚴重的干擾。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提醒學生要合理使用信息技術,不能利用信息技術傷害或干擾別人生活和學習,否則最終會害人害己。如我國臺灣省大同工學院學生陳盈豪為發泄對防毒軟件不滿情緒而編制了電腦病毒“CIH”,1998年4月26日造成全球6000萬臺計算機被毀,此后每年的4月26日定期發作,繼續造成更大破壞,而陳盈豪也最終被判入獄。結合事例講道理最終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利用互聯網上的音樂和視頻時向學生介紹慈善活動,引導學生學會關愛他人。
二、采用主題或專題的形式有目的地開展教學,使學生能辯證地看待信息技術對我們社會、生活的影響。例如,在Word的綜合練習課中,要求學生對長潭水庫的生態情況進行調查,介紹黃巖義工協會的環保行動,在長潭水庫周邊義務植樹,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最后利用Word寫出了圖文并茂的研究報告,這樣不僅使學生對Word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接近自然,探索自然,善待自然,并且用自己的行動保護自然和環境。這樣將知識真正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精神。此外,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知識,創作有人文精神內涵的作品,使學生在創作中提高人文素養。如,結合玉樹地震救災,鐘老師還指導幾名學生利用Frontpage制作專題網站“玉樹充滿愛”,在兩個星期的制作過程中,他們了解到玉樹地震發生后,全國各地對玉樹的救援,包括黃巖義工協會三天三夜募捐到24萬多元善款,全部及時發匯到救災專用賬戶。各地的民間公益組織,自發組織起來,捐錢捐物,表現了全民族的大愛精神,引導學生查閱了大量關于玉樹地震的文字、圖片、視頻等材料,并且自己動手進行資料的篩選和整理,最終做出富有動感和美感的專題網站,這樣制作的過程對他們無疑是一次很好的慈善愛心教育。
三、借助互聯網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批判性思考力,也是信息技術教育融合慈善精神的一個方面。教師在傳授互聯網知識時要注重教育學生如何提高鑒別能力,自覺拒絕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并鼓勵學生們通過網絡走出國門,了解世界,擴大知識面。為此,鐘老師在備課時多下工夫,精心為學生選擇提供具有趣味性、藝術性、科學性的優秀網站,使學生能夠安全地在互聯網里沖浪,領略到網絡世界的美景,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提高青少年的慈善修養。鐘老師在對“電子郵件聯接你我他”進行教學時,設計了這樣一個任務“老師該怎么和學生交流”,讓學生給我發一封信,學生都非常感興趣,先查找資料了解全國各地學生是怎樣和老師交流的,然后在學校校園網的論壇上展開討論,最后撰寫郵件,最終收到近五十封學生來信。網絡環境可以變“書本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書本”,形成多個學科整體綜合認識,從而更好的在教學中滲透慈善文化教育。
《慈善讀本》推進體教結合
帶著《讀本》上體育課,這在全國可能尚無先例,但在黃巖寧溪中學卻是真的。體育老師崔兆祥說:“學生平時喜歡體育活動,但不喜歡體育課。”為了讓學生有興趣上體育課,崔老師引用《讀本》中關于“制作慈善地圖”的例子。如果沒有強健的體魄,每一個學生長大后,怎能周游世界,怎能到世界各地行善,怎能到地震災區幫助受災的同胞和失學的兒童,怎能承擔起“對全人類的愛”。同學們聽了以后,馬上響亮地會答:“應該上好體育課,為全民族作貢獻,為全人類作貢獻。”
創新“嫁接”,提升素質。寧溪中學將體育與心理、德育教育相結合。操場上,“坦克鏈”、“四人五腳”等游戲比拼團隊力量,同時也考驗同學間的彼此信任。這些既是心理訓練的常用項目,也是體育課創新內容。在將心理訓練“植入”體育課的同時,崔老師在基礎項目練習中有意識地加強德育和心理教育,采用體育、心理、德育“嫁接”的教學模式,可謂一舉多得。寧溪中學的體育課大致分為認同教育、堅韌教育和責任教育三個階段。這既是德育目標,也是體育目標。體育的功能不僅是強身健體,更是為今后國防建設、科技強國奠定基礎。“體育承載的不只是獎杯,那是競技體育所追求的。中學生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學校體育課更看重學生養成終生鍛煉的習慣。”
最近,該校正嘗試把廣播體操改革成慈善健身操。該操分四部分:第一節慈善萌發;第二節是慈善抽枝;第三節是慈善開花;第四節是慈善結果。此操引發了全校師生的極大興趣,效果正在接受實踐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