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瀚文
寒食的習俗。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是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的。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也就成為清明的別稱了。
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到唐朝才開始盛行。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
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不見于載籍。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在仍然有些寒冷的春天,禁火吃冷食,有些老弱婦孺是很難耐住寒冷的,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蕩秋千,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然而,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卻將清明節等同為上墳,把掃墓理解成焚燒祭品,于是近年祭品花樣翻新,什么流行賣什么。除了鮮花、水果之前這些傳統的祭品外,別墅、西裝、項鏈、名牌煙酒、豪華汽車應有盡有,三層小樓里,游泳池、麻將房、KTV室、車庫、院子一應俱全,仿真度也越來越高,連當下最流行的蘋果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甚至充電器都一應俱全。不僅如此,連祭拜的人都漸漸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代人掃墓的職業掃墓人,掃墓越發的變味了。
別再用錢說話了,還是讓清明回歸它原有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