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利比亞戰爭后的北約及其戰略動態研究

2013-04-12 14:38:55許海云
關鍵詞:戰略

許海云

(中國人民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100872)

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已過去兩年多。這次軍事干預堪稱北約在后冷戰時期域外行動的一個典范,北約在較短的時間里迅速擊斃頭號勁敵卡扎菲,逮捕其子賽義夫,以反對派“利比亞之友”替代卡扎菲政權,其軍事行動相較科索沃干預和阿富汗戰爭可謂高效、簡潔。如果沒有利比亞后來出現的種種亂象,例如國家政治與經濟秩序混亂、“全國過渡委員會”疲軟無力、多地出現部族仇殺、多個城市爆發流血沖突、東部與南部地區自治傾向嚴重等問題,按照北約的政治邏輯與戰略推理,它似乎很圓滿地達到了預定目標。然而尷尬的是,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反而將北約置于一種政治上的窘境:雖然北約在軍事上取得巨大成功,其預設的軍事戰略收效顯著,但北約軍事干預的政治效能卻非常有限,北約對利比亞的政治預設與指導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現實,戰后利比亞國內嚴峻的政治與社會生態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實際上等于向其自身提出了更高的政治與安全要求,即北約必須恰如其分地為其未來戰略制定一攬子規劃。

與經歷了戰火洗禮的利比亞相似,同樣經歷了“阿拉伯之春”的北非與西亞地區,其動蕩局勢始終未出現好轉,敘利亞和伊朗與西方國家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埃及政治與社會秩序起伏不定,蘇丹南北分治后一直矛盾不斷,敘利亞政府與反對派的斗爭僵持不下,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糾葛連綿不絕……北約要想進一步染指北非與西亞地區事務,重新整肅上述地區的政治秩序,就必須對其指導方針、安全戰略、行動方法等展開全方位調整,避免重蹈在利比亞軍事干預中軍事強政治弱的覆轍。本文擬以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為題,通過分析北約軍事干預的起因與過程,深入揭示后冷戰時期北約戰略新動態的發展路徑、特征以及存在問題,進而探知未來北約戰略的發展趨勢。

一 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政策及其實踐

2011年伊始,以突尼斯、埃及、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等為代表的北非國家,以也門、約旦、敘利亞、沙特阿拉伯、巴林等為代表的西亞國家,爆發了嚴重的政治風潮和社會動蕩。由于伊斯蘭國家與歐美等國在歷史上彼此隔絕、長期對立,對北非和西亞出現的政治與社會動蕩,歐美等國極為期待,譽之為融化“伊斯蘭堅冰”的“阿拉伯之春”,不僅倍加關注,而且積極參與其中。在北約對北非和西亞的干預行動中,尤以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最具代表性和影響性。

2月15日,利比亞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游行。示威活動由小到大,迅速蔓延,從東部城市向西、向南擴散,很快蔓延至首都的黎波里。在歐美等國的支持下,利比亞反政府武裝迅速崛起,很快與政府軍形成對峙之勢。3月17日,為防止利比亞局勢惡化,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973號決議案”,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意在保護平民不受傷害。然而,為拯救漸處下風的反政府武裝,3月19日,歐美等國向利比亞發動了一系列軍事打擊,如美國“奧德賽黎明行動”、法國“哈馬坦行動”、英國“埃米拉行動”、加拿大“莫比爾行動”等。3月31日,北約正式介入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實施代號“聯合保護者”的軍事行動。在北約戰斗序列中,既包含了多個北約成員國,也囊括了許多非北約國家,如瑞典、卡塔爾、阿聯酋等。在北約用于軍事干預的350多架戰機中,美法英等國的戰機數量最多,尤其是美國,其戰機數量幾乎占到全部戰機的一半。4月5日,美國宣布將空中打擊的領導權轉交北約,美軍不再擔當軍事打擊主力,北約由此接管了在利比亞實施軍事行動的領導權。

在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中,北約采取了四個重大步驟。第一,在對利比亞軍事干預之初,北約就將其軍事行動在名義上納入國際體制中。北約積極推動聯合國關于設置“禁飛區”的相關決議,在利比亞率先建立“禁飛區”與“禁運區”。“聯合國決議案的目標是,授權其成員國使用所有必要的手段保護平民,這一目標基本上是一個穿插著軍事行動的人道主義使命,但是軍事目標并不清楚,它沒有明確要求卡扎菲下臺,但是它卻站在反叛者一邊,盡管并不知道他們是何許人。”[1]北約嚴格禁止利比亞飛機在“禁飛區”起落或者通行,直接封鎖了利比亞對外空中聯絡通道,客觀上便利了北約對利比亞的空中行動。北約打算在聯合國的名義下,盡快消滅利比亞政府軍,實現其政權更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北約在動用空軍采取行動的同時,還派出18艘海軍艦艇,甚至包括兩艘潛艇在內,在利比亞附近海域巡邏,對利比亞沿海地區實施封鎖,切斷卡扎菲獲取武器裝備與援助的外部通道。事實上,北約熱衷于推行“禁飛”與“禁運”政策,就是要將利比亞與國際社會完全隔絕,使其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徹底孤立,從根本上削弱利比亞政府軍的實戰能力與抗打擊能力,為北約實施深度打擊創造條件。

第二,北約采取了選擇性作戰模式,以空軍作戰為主導,竭力避免地面對決,尤其是街壘戰與消耗戰。為了確保能盡快實現其戰爭目標,北約充分利用了其空中優勢和高科技優勢,對利比亞主要城市與軍事要地實施大規模密集轟炸。據統計,在利比亞戰爭中,北約戰機共出動26 000架次,實施軍事打擊任務9 600個。①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news_80435.htm(9 Nov 2011).通過密集轟炸,北約空軍基本上粉碎了利比亞政府軍,摧毀或大大削弱了卡扎菲政府的大多數軍事設施,以傾覆卡扎菲政權賴以存在的軍事基礎,最終順利實現利比亞政權交替。

第三,北約采取了“定點清除”策略,對利比亞領導人實施定向打擊。卡扎菲由于長期推行敵視西方的外交政策,因此深為西方政界嫉恨,西方國家一直欲先除之而后快。在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中,北約秉承其一貫的“定點清除”政策,運用高科技手段,部署先進的武器裝備,如“捕食者”無人機、“咆哮者”電子攻擊機、“地獄火”反坦克導彈等,對卡扎菲的居住地、停留區和指揮部等實施重點打擊,意圖實施“斬首”。北約此舉旨在以最便捷、最簡約的方式擊敗利比亞,不戰而勝或少戰而勝,最大限度減少軍事干預的負面影響。北約聯合武裝力量指揮官馮·烏姆將軍聲稱:北約軍事干預的目的是“使卡扎菲無法以其想要的方式進行戰斗,北約會降低卡扎菲殘害利比亞百姓的能力,這不是一個北約取得勝利的問題,而是一個精心且持續為聯合國決議而工作的問題”。[2]事實上,“定點清除”政策已經成為北約在后冷戰時期新型作戰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第四,北約在政治與社會層面加速分化利比亞社會,推動利比亞社會內亂與內斗。在對利比亞的空中打擊中,北約故意將許多比較敏感的民用目標也納入打擊范圍,通過連續轟炸,制造恐怖氣氛,增加北約軍事干預的效能與威懾,削弱利比亞的抵抗士氣與戰爭意志。因此,盡管空中轟炸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北約為此備受國際輿論譴責,甚至利比亞反政府武裝也連連抗議,但北約卻始終未能停止轟炸。與空中轟炸相對應,北約還大量散發傳單、進行無線電宣傳與電視轉播,對利比亞民眾實施信息灌輸,增強其對利比亞民眾的政治威懾與心理壓制,使民眾遠離并放棄卡扎菲,引導并驅使其認可利比亞政權更迭這一既成事實。

與此同時,北約也不斷加強利比亞反政府武裝的力量與影響,加速利比亞政治與社會分化。一方面,北約加緊對利比亞政府實施分化與瓦解,從內部削弱卡扎菲政權的團結與穩固。“卡扎菲的統治已經證明,它具有更大的彈性,而反政府武裝則比許多人所預計的更少彈性。”[3]另一方面,北約加大對反政府力量的支持力度,為此派出大批軍事顧問和特戰人員進入反政府武裝和部族武裝控制的地區,向其提供軍事訓練、戰術指導、武器裝備以及作戰經費,加強其地面攻勢。這些反政府力量向執行轟炸任務的北約空軍提供地面引導、通信聯系和情報支持,破壞利比亞境內各種軍事設施,遲滯和削弱利比亞政府軍的作戰能力。

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是繼阿富汗戰爭后的又一輪軍事行動。這次軍事干預充分反映了北約的一些新戰略動態,北約的“智能型作戰”具有后冷戰時期新型戰爭的許多特征,例如將空中轟炸與地面游擊戰相結合、將封鎖戰與輿論戰相結合等。在新戰爭原則的指導下,北約將政治影響、經濟能力、外交壓力等統統貫注于軍事行動,在北約設定的軍事干預手段中,包括了力量投送、空中行動、維持空間和網絡、全球形勢預警、空中外交、對民間政府的軍事支持、網絡宣傳、信息傳播、心理暗示等。北約“將完全不相同的軟實力任務,融合到聯合的空中外交戰略中,使其能夠在謀求國家利益的過程中,更有效地實施這些效能”。[4]就其軍事戰果而言,北約的“智能型作戰”獲得了成功,卡扎菲政府在整個戰爭中孤立無援,其武裝部隊連遭敗績,不斷反水,各種地區力量與部族力量都加入反卡扎菲行列。最終,北約實現了推翻卡扎菲、建立利比亞新政權的目標。

二 北約在利比亞軍事干預中的戰略新動態

“冷戰結束后,代表受迫害的少數派的第三方干預,已成為一個爭論頻仍、充滿矛盾的主題,當然,干預并無新意,只是干預環境激發出一種新利益在其中。”[5]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就屬于后冷戰時期一種特殊的第三方干預,其理論基礎源于世紀之交北約的戰略調整。1991年11月,在羅馬峰會上,北約將反擊“恐怖主義、大規模武器擴散、失敗國家”設定為新戰略目標,提出在北大西洋區域以外地區實施域外干預和預防性打擊等設想。1999年4月,北約在華盛頓首腦會議上通過“面向21世紀新戰略”,重申其戰略新目標:即按《北大西洋公約》的要求,有效制止沖突,積極參與危機處置,對危機做出回應……控制、裁減常規武器與核武器,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②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official_texts_27440.htm?selectedLocale=en(22 June 2011).2010年11月,北約在里斯本首腦會議上再次強調多種潛在的非常規性威脅,即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恐怖主義、網絡襲擊、導彈攻擊等,北約將保持并發展多種防御能力,以應對可能遭遇的任何安全威脅。由此可見,后冷戰時期北約新戰略目標與應對戰略更加具體,行動步調也愈加清晰;同樣,北約施用于軍事干預的心理邊際效應不斷減弱,其門檻持續降低,但現實威懾力日趨加強。

世紀之交,北約在12年間發動了三次大規模軍事干預,從1999年3月轟炸科索沃,到2003年8月介入阿富汗戰爭,再到2011年3月對利比亞實施軍事干預,北約的新戰略動態盡顯無疑,尤其在利比亞戰爭中表現最明顯。總體而言,北約軍事干預中所展示的戰略新動態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首先,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突破了其傳統戰略界限,顯現出“大戰略”思維,這種“大戰略”思維包括新自由主義的政治理念、集體防御安全原則、預防性干預方針、整體社會治理主張等,在軍事干預行動中則強調將自身的資源與行動同國際社會的資源與行動相結合,既強調北約在域外干預行動中的主導地位,又強調聯合國的授權,以便獲得充分的國際法理基礎;既強調北約在域外干預中的自主性,又強調北約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展開合作、與非盟和阿盟等區域組織展開合作、與全球伙伴國展開合作;既強調軍事干預的政治與社會目標,又強調軍事打擊手段。為此,在其軍事干預中,北約增加了在長時段和大空間理念下整合地區秩序、重組區域力量的思考。盡管西方國家與利比亞在歷史上積怨頗深,在宗教信仰、政治理念、區域角色等方面矛盾尖銳,而且西方一直將利比亞視為仇敵,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北約此次對利比亞發動的軍事干預,絕不是簡單地清算歷史舊賬,而是立足于從根本上重塑北非和西亞地區秩序,完成自冷戰時期北約就一直渴望實施的區域政治與安全格局調整。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與后冷戰時期北約的一系列域外干預緊緊相連,甚至還與未來北約對北非和西亞其他國家的干預密切相關。

北約從其對科索沃、阿富汗等軍事干預中已經深刻體會到,單憑軍事手段無法達到北約所希冀的效果,而且還有可能造成新的麻煩,要想在北非與西亞這樣政治、安全、文化狀況比較復雜的地區重建完整、有序的政治與安全秩序,北約必須運用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多種方式,從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多方面著眼構建新秩序。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集中體現了這一思考。“利比亞需要通過構建公民社會的基本原則而開始其新生活”,“利比亞社會與政府缺乏內聚力,阻礙其轉向可預見的民主,利比亞必須首先恢復安全,并引入法律與秩序,這些在卡扎菲統治時期缺失了幾十年”。[6]北約為此提出“綜合政治方針”,強調采取政治與經濟相結合、外交與內政相結合、軍事與民用相結合、社會與文化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方式,重塑利比亞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在利比亞確立能與西方國家接軌的民主政治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將利比亞完整納入北約改造伊斯蘭世界的整體戰略中來。

其次,針對世界范圍內不斷涌現的“非對稱性威脅”,北約竭力謀求改變其集體防御政策中行動被動、態度保守、目標有限等缺陷,大肆推進“非接觸性戰爭政策”,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就是該政策的一次重大展示。北約在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中所運用的“智能型作戰”,例如空中打擊、定點清除、心理戰、宣傳戰、網絡電子戰等新型作戰手段,從多個方面削弱了卡扎菲的統治基礎,削弱了利比亞民眾的抵抗士氣。“非接觸性戰爭政策”直接體現了當前北約的綜合實力、戰略地位、政治心態與行動方向,也體現了北約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勝利的戰略意圖。從利比亞戰爭的全程看,北約在戰略、戰法、戰術以及戰力上占據了絕對優勢,除去利比亞政府軍與非政府武裝長期地面作戰外,北約幾乎控制了整個戰爭進程,戰爭形勢呈現出一邊倒的局面,北約甚至用不著出動地面武裝,就輕易地贏得了勝利。正如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9月12日在紐約會見“利比亞之友”時提到的:“我們的作戰行動是成功的,盟國與伙伴國同樣做出了貢獻,即在很短時間內實施復雜作戰行動、執行我們所承諾的任務、以最大限度的軍事專業精神避免傷害利比亞人民和基礎設施。”③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news_78306.htm?selectedLocale=en(26 Feb 2013).

對北約來說,“非接觸性戰爭政策”既是一種新作戰方式,又是一種外交手段。“空中力量可以履行一系列外交使命,這些使命均建立在其安全合作的戰略中。”“空中外交就是為了保衛國家利益,非動態地運用空中力量,這是一種互補性的能力,用上述話說,就是空中外交能將許多在很廣范圍內的軟實力,融合到一種比較寬泛的國家外交中。”[4]“非接觸性戰爭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確保了北約能將利比亞戰爭限定在有限戰爭的范圍內,阻遏了戰爭波及甚至危害北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在為期六個多月的空中打擊中,北約準確設定了戰爭目標,選擇性使用作戰方式,對其空中打擊對象實施特別甄別與遴選,即使反政府武裝的地面作戰目標,也須得到北約的首肯和支持。北約對利比亞有限、有力的軍事干預,自始至終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同情,得到非盟和阿盟的一致支持,這使北約既可以充分利用其政治、經濟、軍事與科技優勢,又避免了常規戰爭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與政治風險,使自身獲得靈活而廣闊的政治與外交空間。

第三,鑒于后冷戰時期國際政治與安全處于相對無序狀態,北約最大限度延伸了其政治與安全責任,提出了“無邊界集體防御原則”,在具體做法上強調“巧防御”。對北約來說,“無邊界集體防御原則”極大地擴展和深化了《北大西洋公約》第四條款和第五條款,不僅使北約集體防御范圍實現重大突破,而且還使北約的防御政策、態度與方式等發生了重大變化。在該原則的指導下,北約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發展伙伴國家,大肆推進北約擴張,選擇性實施域外干預……盡管北約否認自身正在由區域性組織向國際組織過渡,但事實卻是北約在全世界越來越頻繁地承擔了超越北大西洋區域的安全與穩定任務,越來越多地準備或者著手實施域外干預。此外,北約已經連續多次實施東擴,其成員國達到28個,勢力范圍遍布大部分歐洲,還通過各種合作倡議、聯合計劃等,將其觸角伸向北非、地中海、亞得里亞海等地區,進而使北約的伙伴國家遍布全世界。北約的“無邊界集體防御原則”兼具政治與安全雙重屬性,北約所認定的集體防御絕不止步于安全領域,同樣也存在于政治領域,甚至后冷戰時期的集體安全主張,也絕非傳統意義上的防守安全,而是強調主動型政治行動與預防型安全實踐,即北約為了實現集體安全和共同政治目標,可以實施具有預防性質的軍事干預。

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與此前北約對科索沃、阿富汗的軍事干預在性質、目標、手法等方面完全一致,都屬于北約在“無邊界集體防御原則”指導下的域外干預行動。雖然利比亞遠離北大西洋區域,而且也并不是北非與西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生活的中心,但是利比亞在伊斯蘭社會、阿拉伯國家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與西方國家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關系。對利比亞用兵并非是北約的最終目標,北約的真正目標是在利比亞建立一種西方主導的政治與安全秩序,確立一種西方化的民主和自由價值觀,以此擴張北約關于建立西方政治共同體的理念。因此,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稱得上是北約將其政治、軍事與外交影響楔入伊斯蘭世界的一個重大步驟。對北約來說,此舉既不是北約軍事干預的起點,也不是其終點。

三 北約戰略新動態的原因分析

北約在對利比亞軍事干預中所展示的戰略新動態有著深刻的歷史與現實背景。除去后冷戰時期國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北約積極尋求戰略轉型這一根本原因外,北約戰略新動態還受到北非和西亞地區特殊地緣戰略關系與歷史環境的強烈影響,兼之北約戰略屬于很典型的動態和擴張戰略,具有強有力的內在需要和發展慣性,因此也為北約戰略新動態提供了驅動力。

第一,北約戰略新動態首先離不開后冷戰時期特殊的國際政治與安全環境,其次離不開北非與西亞地區特殊的地緣政治與社會環境。冷戰結束后,國際政治、經濟與安全形勢急劇起伏,與冷戰時期相比,區域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領土糾葛急劇增加,極端民族主義、國際恐怖主義、宗教原教旨主義沉渣泛起,世界熱點地區與有爭議地區明顯增多。與此同時,挾冷戰勝利之威勢的西方國家,熱衷于推行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和新帝國主義,醉心于構筑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政治與安全新秩序,毒化了后冷戰時期的國際局勢,加劇了全球政治、經濟與社會秩序動蕩,同時還對以聯合國為中心的舊國際秩序與規則構成嚴峻挑戰。特別是近年來,伴隨著全球性經濟衰退到來,國際財政危機與金融事故頻發,美國身陷財政危機的困境中無法自拔,歐盟許多國家亦陷入沉重的主權債務危機無法脫身,西方各國亟待尋求新的增長點,急速彌補由于西方國家經濟衰退而造成舊的國際力量結構松弛。總體而言,后冷戰時期的國際格局日漸呈現出多元化、秩序松弛的態勢。

近年來,北非和西亞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政治風潮,集中反映了國際政治與社會沖突的某些動向。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北非與西亞集中了全世界最典型的政治、宗教與種族矛盾,而且各種矛盾和沖突相較以前更加激烈,成為后冷戰時期全球性矛盾與沖突的縮影。在世紀之交的北約安全戰略中,北約設定了許多將要防范或反擊的目標,比如恐怖主義、獨裁專制、宗教極端主義、種族仇殺、反西方傳統等,這些“威脅”與“亂象”在北非與西亞都有體現。北約甚至比較肯定地認定,西亞與北非的沖突已呈現擴散跡象,不僅嚴重危及周邊其他國家或地區,而且還對北約在歐洲—大西洋—北美區域的核心戰略利益構成了巨大威脅,因此,北約必須采取預防性干預,提前介入北非與西亞地區的動亂,主導上述地區的政治與安全形勢,使之向有利于北約戰略利益的方向發展。然而,北約嚴重高估了自身所遇到的危險,甚至有意夸大了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對抗,特別是在對利比亞的態度上更是如此。“西方衰落的原因并非伊斯蘭教兵臨城下,伊斯蘭教兵臨城下,卻是由于西方的衰落。”[7]

北約戰略轉型進程自科索沃沖突、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時開啟,在利比亞戰爭中得到更充分展示。在北約的新戰略設計中,利比亞既在伊斯蘭世界具有巨大號召力,又在北非地區具有重大影響力,對北約的現實政治與未來戰略格局客觀上構成了雙重威脅,利比亞對西方的敵視與對立態度,無形中已經成為北約對北非與西亞實施戰略調整進程中最大的難題。北約希望通過對利比亞實施軍事干預,再造利比亞,以便更好地應對北非和西亞的矛盾與沖突,更好地在后冷戰時期國際格局中發揮主導作用。因此,北約的戰略新動態的現實考慮是,通過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充分利用“阿拉伯之春”所造就的有利環境與氛圍,加強北約處置區域性沖突的能力,全面整合北非與西亞的政治與安全秩序。

第二,北約戰略新動態在其表現形式、內容、特征等方面,深受利比亞國情與政情的影響。就利比亞所處的歷史與現實環境而言,相較科索沃與阿富汗,不論是在政治影響、經濟實力或者意識形態等領域,還是在自然與社會資源、地緣戰略地位等方面,利比亞均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從冷戰時期起,作為北非較有影響的區域性大國,利比亞就一直恪守阿拉伯歷史與文化傳統,堅決捍衛北非地區利益,充當伊斯蘭國家的代言人,積極鼓吹泛阿拉伯主義,反對西方帝國主義與霸權主義,儼然成為伊斯蘭國家與阿拉伯世界的一面旗幟。利比亞近年來出現的政治與社會動蕩,不僅涉及到北非地區各種力量,例如阿盟、非盟、地中海沿岸國家等,而且還涉及到國際社會中的許多組織與大國,其中包括聯合國、北約、歐盟、石油輸出國組織等,遠非北約所能擅專。因而北約在制定針對利比亞的戰略方案時,客觀上必須運用“大戰略”思維,在“無邊界集體防御原則”的指導下,從戰略的高度對利比亞做出長遠性、整體性規劃,使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行動不僅符合其自身的需要,也要部分滿足國際社會的需要,至少不與國際社會的政治與安全需要發生嚴重抵觸。

同樣,就利比亞自身而言,盡管無法與北約相提并論,但其內政外交卻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利比亞社會結構極其復雜,部族力量和宗教勢力比肩林立,伊斯蘭宗教傳統、阿拉伯文化與泛阿拉伯政治主張盛行于世,其影響不僅遠不止于北非地區,而且也超出北約所能掌控的范圍以外,北約從很早起就一直將其認定為“非對稱性威脅”,執意要摧毀舊的利比亞,創建一個享有充分“自由”的新利比亞,最終將其納入西方勢力范圍。西方國家堅信:“利比亞與國際社會隔絕了幾十年,這使其30歲到40歲這代人缺乏教育,無法管理這個國家,而這些人有可能在新的利比亞掌握政權”。[6]設想北約假如以傳統方式介入利比亞沖突,必然會深陷各種曠日持久的政治、民族與宗教糾葛、戰后政治派系與部族斗爭中無法自拔。因此,北約在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中采取了“非接觸性戰爭政策”,客觀上使北約得以充分利用其空中打擊優勢,同時假手于利比亞反對派的地面武裝,將政治效果與軍事手段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既避免了深度介入利比亞國內矛盾,又最大化地實現了北約自身的戰略目標。

第三,北約在世紀之交實施歷史轉型,這種客觀需要與發展慣性成為推動北約戰略新動態出臺并提升的重要前提。冷戰結束伊始,北約旋即開啟了其戰略轉型進程。針對國際社會不斷出現的矛盾與沖突,北約集中就一些最緊迫、最具威脅性的問題,重新設定了其戰略安全目標;加速擴展自身的集體防御職能,通過不斷東擴、在全球范圍內構建伙伴國等措施,大規模擴張勢力范圍,擴大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為此,北約除對其組織結構、安全戰略、政治與安全職能等實施改造外,還大規模介入多個國際與區域性熱點沖突,嘗試采取積極主動的預防性防御政策與措施,旨在提前消除任何可能針對北約的威脅。

如果說北約戰略新動態在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中尚處于探索階段,那么在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中,這一戰略新動態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雛形。北約充分吸取了其對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軍事干預的經驗,對自身的戰略方針、手段、步驟、目標等展開全面調整。將未來北約戰略方針與軍事行動設定為應對“非對稱性威脅”,將集體防御安全職能固定在“無邊界集體安全防御”,強調未來軍事干預行動的小型化、戰術型、時效性,強調將軍事干預與政治、經濟手段相結合,強調北約行動與國際社會、區域力量的協調與配合等。正如2012年5月北約各國首腦在芝加哥峰會上所總結的:“我們在利比亞的成功行動再次表明,北約可以迅速而且有效地實施復雜行動,以得到更廣泛的國際社會支持,我們已經學到了許多重要的經驗教訓,我們正在將其納入我們的計劃與政策中。隨著‘聯合保護者行動’付諸實施,北約確立了與伙伴國、其他國際組織、區域性組織展開協商與務實合作的新標準。就此而言,我們認識到‘利比亞聯絡小組’的價值”。④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official_texts_87593.htm?selectedLocale=en(12Dec 2012).從北約對利比亞軍事干預所見,北約的戰略定位比較準確,因此確保了其域外干預行動基本上實現了預定的軍事目標。

四 北約戰略新動態的評價及其未來走勢

作為北約歷史性轉型的一個重要內容,北約戰略新動態既是對后冷戰時期北約發展歷程的總結,也是對未來北約發展方向的重要啟示。伴隨著北約未來遇到越來越多的“非對稱性威脅”,北約戰略新概念無疑會得到進一步深化與發展,而且戰略新動態的影響不僅會對北約自身的歷史轉型產生影響,也會對未來國際政治與安全形勢產生影響,包括未來國際秩序的基礎與結構、行為規則與基本走勢等。因此,對北約戰略新動態的功用展開評價,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北約戰略新動態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未來作戰方針和安全戰略,但卻缺乏獨立且統一的法理基礎,缺乏完整、系統的發展規劃,無法擺脫成員國政治與安全意志折中與妥協的印記,這就決定了北約的戰略新動態并不穩定,許多內容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在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中,北約各成員國表現不盡相同,內部分歧紛呈,亂象橫生。美國最早對利比亞發起軍事打擊,但也最早終止了軍事行動,僅滿足于在政治協調、情報收集、財政支持等方面發揮作用。作為北約核心國家之一的德國,不僅拒絕參加軍事行動,而且還對其他盟國的軍事行動頗有微詞。相反,長期與北約保持距離的法國,卻一反常態成為軍事行動的主力。意大利雖然“歷史性地切斷了與利比亞的關系,甚至切斷了與卡扎菲的個人關系,參加了軍事行動”[8],但卻只答應為盟國提供軍事基地,而且還不時威脅著要退出軍事行動。

在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中,北約一如既往采取了“意愿聯盟”組合方式,以美英法等國為骨干,輔之以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丹麥、挪威等國,再加上阿聯酋、卡塔爾等非北約國家,組成一個旨在推翻卡扎菲政權的“價值觀聯盟”。在這一組合中,北約實際上只有少數成員國在軍事干預中沖鋒陷陣,大多數國家則按兵不動,作壁上觀。盡管北約的“價值觀聯盟”更像一種臨時政治與軍事組合,但它卻會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成為北約推進其新戰略的一種主要載體,而且會越來越常態化。但是這一“價值觀聯盟”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不穩定,無法從根本上確保北約新戰略及其實踐,相反只會造成北約核心力量渙散、政治決策軟弱、成員國利益無法得到協調等,最終北約新戰略的實施力度會被削弱,其歷史轉型進程受到制約。

其二,雖然北約戰略新動態的成敗得失、功過是非目前尚無定論,但北約新戰略明顯存在著許多問題。無可諱言,在世紀之交北約數次域外干預中,北約在軍事上無疑取得了勝利,但是這種軍事勝利實際上并不能證明北約戰略新動態完全正確或完滿無缺。原因在于北約與其干涉對象之間軍力極其懸殊,北約占盡優勢。以利比亞為例,其政府軍只有8萬人,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長期受到西方的禁運和封鎖,其綜合戰力極為有限。而北約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防御安全組織,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與最復雜的戰術手段,其成員國軍隊有200萬之眾,綜合戰力無可匹敵。因此,在這場實力懸殊的“不對稱戰爭”中,盡管在利比亞地面從未發生大規模作戰或重大戰役,而北約也只是選擇性使用其武裝力量,但這卻絲毫不妨礙北約輕松贏得戰爭勝利。由此可見,北約的新戰略事實上并未在軍事干預中得到全面印證,其中存在的問題也被軍事勝利所完全掩蓋。事實上,利比亞戰爭前后持續了6個多月,甚至在戰爭中頻頻傳出北約與卡扎菲政府談判的傳聞,北約勞師糜餉,戰況幾度反復……這些都充分說明北約新戰略并不完美。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北約的軍事干預都取得了重大戰果,但是其政治效能與經濟效能極其低下。到目前為止,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亞等國雖然都實現了和平,卻都未能建立有效的社會秩序,更遑論建立有效的政府、高效的市場經濟。以利比亞為例,在卡扎菲之后上臺執政的“全國過渡委員會”面臨重重困難。一方面,國內各種部族力量與政治派別沖突不斷,的黎波里街頭持續爆發流血事件,整個國家四分五裂,東部地區率先宣布自治,南部地區地處沙漠,為當地部族力量所控制,“全國過渡委員會”對其鞭長莫及,其境內接連出現大規模種族仇殺,事實上處于獨立狀態,整個利比亞呈現出“巴爾干化”或者“碎片化”跡象。另一方面,利比亞國家財政幾近破產,國民經濟殘缺不全,民眾生活瀕臨絕境。由此可見,北約新戰略實際上并未解決利比亞最基本的國計民生問題。卡扎菲之后的利比亞能否全面照搬西方式發展道路?如何解決利比亞與西方國家根深蒂固的文化、宗教與意識形態差異?如何對待利比亞國內的政治分歧、教派差別、部族紛爭?這些問題顯然是北約新戰略所無法企及或者根本沒有考慮的,但這些問題對于戰后利比亞的生存與發展卻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對于北約對北非、西亞地區政治與安全力量的整合亦非常重要,甚至也關系到北約的歷史轉型,但是北約所給出的答案顯然非常不理想。

其三,北約戰略新動態所體現的政治動機、作戰方針和干預方式,充分表明北約與干預對象、地區需要以及國際社會之間存在著一定距離。盡管北約的軍事干預大多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而且也得到一些國際組織或區域組織的支持,但這并不等于北約的所有方針、政策與實踐完全代表了聯合國的意志,或者全部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北約的軍事干預具有強烈的政治動機與利益追求,是要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與利益需要打造一種新的區域政治與安全秩序。不僅如此,北約軍事干預也受其成員國國內政治的影響。例如,美法兩國積極插手利比亞內戰,明顯受到兩國黨派政治與政治選舉的影響,奧巴馬政府和薩科齊政府需要在外交上有所作為,塑造強勢政府的形象。

北約新戰略及其實踐與國際社會之間存在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北約自身存在著認知錯位,其安全戰略太過強調自我,其軍事干預充斥著機會主義與功利主義色彩,訴諸大量個性化目標,這就決定了北約的軍事干預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被干預國家的深層問題,只能解決部分問題或者表面問題,甚至還會引發一些新問題。冷戰結束后,雖然北約就其政治方針、安全戰略、組織機制、作戰思想等頻頻實施改革,簡化決策程序,精簡指揮結構,建立快速反應部隊,加強域外干預與危機處置能力,但是這些舉措似乎都不足以解決北約所遇到的根本性困惑,也未能賦予北約所希冀的超強能力,相反,北約的新戰略及其實踐經常使北約在國際社會中顯得獨斷專行。

總之,就北約自身而言,其戰略新動態的出發點旨在謀求北約更長遠、更深入的發展,其戰略調整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北約的未來。如果北約能夠審時度勢,熱切關注并解決戰略新動態所暴露的問題,北約的全球安全戰略會進一步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積極影響也將更大規模擴展。反之,如果北約因循守舊,對其戰略新動態中暴露的問題得過且過,那么北約的內部凝聚力、對外吸引力都將進一步消退,其在冷戰結束初期所獲得的戰略優勢地位將會喪失殆盡,在國際事務中所扮演的角色亦會逐漸“邊緣化”。更危險的是,如果北約戰略新動態中的問題無法得到緩解或者解決,北約的發展將會更加單一化和偏執化,北約也會在其政治與安全政策中更加依賴軍事干預,會更加追捧空中優勢與高科技優勢,進而降低其軍事干預的門檻。如果按照這種思路,不排除北約將會尋求更多理由介入敘利亞與伊朗。就上述選擇而言,利比亞戰爭確實構成了北約戰略轉換的一個關鍵。

[1]Karen Walker.Libya:where next:12 questions about the potential outcomes of U.N Resolution 1973?[J].Armed Forces Journal,2011,(4):34.

[2]Brooks Tigner.NATO Cripples Gaddafi Forces,C2 capabilities[J].Jane's DefenceWeekly,2011,(48):8.

[3]Jonathan Marcus.Libya Campaign:Could Natomission Unravel?[EB/OL].(2011-07-20).http://www.bbc.co.uk/news/world-africa-13846128.

[4]Adam B.Lowther.2030 Vision,Airforce Strategy Study looks to longterm critical capabilities[J].Armed Force Journal,2011,(4):30.

[5]Jacob D.Kathman.CivilWar Contagion and Neighboring Interventions[J].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2010,54(4):989-1012.

[6]Lisa Andeson.Demystifying the Arab Spring,pars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unisia,Egypt and Libya[J].Foreign Affairs,2011,(3):2-7.

[7]Gregory R.Copley.The New CivilWarswithin theWest[J].Defense&Foreign Affairs Strategic Policy,2010,(7).

[8]Daniel Serwer.The Strikes on Libya: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Not Imperial Aggression[EB/OL].(2011-07-18).http://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11/03.

猜你喜歡
戰略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當代水產(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實施農村“黨建護航”戰略的創新實踐思考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0:56
戰略
三步走戰略搞定閱讀理解
戰略
戰略
擴大開放是長期戰略
導致戰略失敗的三大迷思
解放戰爭戰略考
軍事歷史(2002年4期)2002-08-21 07:47:44
清代初期兩次對臺作戰的戰略指導
軍事歷史(2000年1期)2000-12-06 05:54: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伊人成色综合网| 亚洲色图另类|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久久青草热|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69av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亚洲视频在线网| 在线99视频|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福利片|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婷婷在线网站|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久久网欧美| 亚洲不卡网| 999精品视频在线|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少妇精品在线|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va|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91精品人妻互换|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88| 五月天综合婷婷|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高清国产在线|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欧美三级自拍|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一级片免费网站|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精品第5页|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就去色综合|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1久久夜色精品| a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无码不卡网| 国产亚洲精|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91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日韩av手机在线| 国产精品30p|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