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強(溫宿縣銀峰鹽業有限責任公司 新疆阿克蘇 843100)
(一)、綠色食品產業化是優化鹽業結構的有效途徑。
銀峰鹽業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化,可依托得天獨厚的稟賦條件,延伸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有利于推進資源優勢向質量優勢和效益優勢轉變,有利于推進鹽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加快鹽業增長方式由數量型、粗放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
(二)、綠色食品產業化是應對食鹽市場化挑戰的重要方式。
目前,國家已明確食鹽管理體系改革的方向,食鹽市場化也是大勢所趨。將來食鹽專營政策若放開,擁有上游資源的企業將憑借資源優勢、成本優勢將產品直接輸送市場。前瞻食鹽市場化形式,綠色食品產業化必將在以后的市場化洗禮中脫穎而出,體現出可持續的發展潛力。
(三)、綠色食品產業化是提高產品質量安全的迫切要求。
綠色食品的開發、生產、消費是一個“從土地到餐桌”的整體過程,它包括完善的質量標準體系、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和規范化的管理方式。首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區域內的大氣、土壤、水體等生態因子要求符合綠色標準;其次,生產過程要求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標準和生產工藝進行規范生產操作;最后,加工過程要求綠色食品加工原則,采取科學、合理、先進的食品加工工藝,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的自然屬性及營養,并避免食品在加工過程受到二次污染。通過標準化、天然化的生產加工過程,必將帶動食鹽質量安全再上一個新臺階。
溫宿發展綠色食品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和條件,市場潛力較大,資源豐富,十分適合食鹽綠色食品的發展。
溫宿鹽礦位于溫宿縣博孜墩鄉境內,博孜墩鄉位于風景秀美的天山南麓,美麗的托木爾峰腳下,博孜墩鄉風景優美,幾乎無任何工業企業,也就成就了該區域為為數不多的原生態旅游基地。
溫宿鹽礦儲量豐富,巖鹽儲量居于世界前列。巖鹽資源又是新疆特有,相比較湖鹽,巖鹽具有含量穩定,微量礦物質元素豐富,人體必需礦物質含量高,不易受外來物質的污染的獨特優點。獨特的自然特點為綠色食品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產地。
為加快推進綠色食鹽生產基地建設和管理,銀峰公司成立了綠色食鹽生產負責機構,按照綠色食鹽生產的要求,采取標準化生產,推行清潔化生產,按照綠色食品標準規范企業管理,順利通過了綠色食品管理機構的認證。銀峰公司是中鹽新疆公司全資控股的國有企業,也是阿克蘇地區重點扶優扶強企業,為示范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加快現代鹽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綠色食品標志認證與開發是規范生產、加工、流通行為、確保產品質量的重要措施,也是衡量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具體、量化指標。為加快鹽業有弱質、低利產業向強質、盈利的可持續產業發展,銀峰鹽業充分發揮人員與技術優勢,延生培育綠色食品產業鏈,已初步形成鹽業主導,多遠發展的連號局面。
銀峰鹽業綠色食品開發,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與新形勢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綠色食鹽的市場價值還沒有充分實現,品牌效益還有待進一步增強;綠色食品的優勢和潛力尚未充分發揮,市場占有份額還不夠大,市場效益還沒有得到充分顯現。
綠色食品產業化,是銀峰鹽業進一步發展的巨大空間,即關系到現實又著遠長遠,是實現銀峰鹽業再提高、在發展的重要之路。
要充分認識綠色食品龍頭企業在綠色食品產業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做強南疆鹽業龍頭企業,在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時,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托資源和生態優勢,按照大規模、高起點、新工藝、深加工的原則,積極開拓市場,做強做大龍頭企業。
綠色食品基地是綠色食品全程質量保證的基礎,是實現一切政策、策略和技術的最終點。因此,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的好壞對綠色食品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通過推行清潔生產,要按綠色食鹽基地要求實行全程質量監督和規范化管理,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提高效率,配合國家戰略性產業發展,拓寬企業未來發展空間的各項舉措,建設一流的綠色食鹽生產基地。
綠色食品的銷售是在弘揚一種愛護環境、崇尚自然促進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文化。在產品設計時,可采用自然、和諧、綠色為背景的綠色包裝形式;在產品推市時,可結合綠色食鹽的個性特征挖掘其獨有的魅力,以“最好的食鹽資源最佳的生態環境”為賣點;在企業行為中,注意環境保護措施,開展綠色食品知識宣傳活動,密切與公眾的關系;在構建品牌時,可結合綠標、企業文化特點,以標準字體和標準色綜合設計一種具有綠色氛圍和環境意識的圖案商標,申請注冊,因而運用到產品和廣告媒體的宣傳上,形成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據調查,知識分子、青年人、高收入家庭式綠色食品的主要消費群體。在這一定位下,首先應積極進行市場調查,細分目標市場,采取相應的市場進入策略,采用獨特的廣告策劃和創意,提高市場占有率。其次,應大力實施綠色營銷,采取綠色定價策略,綠色渠道銷售策略和綠色促銷策略,充分調動消費者積極性。最后,走專業化和大眾化相結合的路子,在綠色食品生產成本下降和消費者普遍知曉、促銷宣傳力度減少的情況下,降低銷售價格,使更多的消費者接受綠色食品。
梅洪常,鄧莉:《綠色食品產業化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