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的過程,對于父母來說就是摸著石頭過河,誰能保證不丟分?可丟分之后呢……
兒子四五歲時,社會上出現了一個全新的教育理念:賞識教育。當我讀著“豎起你的大拇指”“你不是天才誰是天才”的語句和事例時,立馬心神激蕩,感覺自己握住了教子的金鑰匙,那就是—夸贊,不斷地去夸贊我的孩子!
之前,寵愛孫子的爺爺奶奶愛講“別說我孫子”,我還挺不以為然;現在,孩子爸一張口批評,我就會來句“別說我兒子”。自此,兒子的缺點毛病全被忽略,我只夸贊他的好。吃飯沒掉米粒,夸;能自己穿襪子,夸;背了一首詩,夸;表演課第一個上臺講故事,夸。這系列的夸,迅速建立起兒子的自信心。
兒子入學后,學校也開始實行賞識教育,在家里家外一片“好聲音”中,兒子自信滿滿。愛默生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那咱就讓孩子多些自信吧。兒子因說話晚,口齒不太伶俐,但在我不斷的“真棒、講得真好”的鼓勵中,每次家庭聚會都少不了他的“顯擺”,不是講故事就是唱歌,他的口才在一次次鍛煉中得到飛躍:故事演講比賽獲獎,成為學校小主持人;而他平淡的文字,也因我不斷贊揚,竟越寫越精彩,接二連三刊登到報紙上。
可以說,賞識教育讓兒子脫穎而出,然而,我在喜悅中也慢慢收到一些負面反饋—這孩子越來越說不得!不僅說不得,而且簡直成了“刺兒頭”。他看誰都不如他,誰也不該比他強。不管是下棋還是打球,他只能贏,一輸就發脾氣;去上英語課,課間,有孩子把教室門關上了,他固執地認為下課就該開門,立即跑去把門打開,爭執中,兩個孩子打了起來;課上發言,他總是第一個舉手,若老師先叫了別的同學,他就再也不舉了,甚至會罷聽。
我開始認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恰逢這時市內各個學校進行教師交流,兒子班里換了一位從外校來的新老師。這是位嚴厲的老師,他極少表揚學生,錯了就狠批,務必要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一百八十度的風格轉換,讓班里許多孩子都不太適應,最抗拒的當然是兒子。一遭到老師的批評,他就頂嘴、甩臉子,老師可不慣他,沖他說:讓你媽來學校!于是,我這個“優秀家長”,開始隔三差五往學校跑。每次去學校,老師都一臉嚴肅地指出兒子的一大堆問題:不服管、唯我獨尊、自負、自大、帶頭破壞班級紀律等等。在老師眼中,兒子已是被全盤否定的“問題生”了。
怎么辦?我惶然、迷茫,焦慮,理不出頭緒。但一周后,我鎮定下來了,還能咋辦?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吧!既然兒子最突出的問題是“不服管”,那就先從此處下手。于是,整個六年級,當別家孩子忙著小升初四處補習時,我和兒子就忙一件事:學會接受批評。
每當兒子在學校挨了批,我就耐心幫他梳理,告訴他為什么不對。兒子常有不滿:同樣一件事,為什么別的同學做了沒挨批評,但自己卻被批?我告訴他,是因為那個同學平時表現好,偶然錯一下,可以原諒;但你總是調皮,老師自然會說你。為了讓兒子明白老師是為他好,我還特意找來一個故事講給他。楚漢時,韓信路過一片樹林,被站在樹上的頑童撒了一身尿,韓信沒發作,從懷里摸出塊銀子賞給孩子;孩子樂壞了,等韓信離去,他又朝下一個經過的將軍身上撒尿。將軍大怒,拔出佩刀,一刀便殺了孩子。講完故事,我跟兒子說:“你看,對別人的錯誤行為,如不及時指出、幫其糾正,最終會害了那個人的。”這個故事形象又生動,聽完之后,兒子臉上的怨氣退了一大半。之后,我還特別跟兒子強調:老師其實只是針對你的缺點,不是針對你這個人。
當然,兒子還只是個十幾歲的孩子,并不會在短時間內發生脫胎換骨的改變,但之后再挨批評,他的情緒就不像以前那么激動了,偶爾還會長嘆一聲,然后說:好吧,算我錯了。等到上了初中,兒子一遭批評就“尥蹶子、甩臉子”的狀況大有改善,已經能比較客觀理性地面對批評了。與此同時,兒子身上的其他缺點也隨之弱化了。初一下學期,兒子跟我說:“班里有位同學與曾經的我一模一樣,聽不得老師半點批評。如今回頭想想那時候的自己,確實招人煩,幸虧那時您總是和我一起分析問題所在。”
兒子的改變讓我感到欣慰。教子的過程,對于父母來說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誰能保證不丟分?就如我和兒子共同走過的這段彎路。也許每種教育方法都有它的利弊,一旦發現問題,家長應該做的就是鎮定、不氣餒、積極尋找方法,耐心地陪著孩子慢慢修正,而不是急躁、抱怨、后悔、退縮,甚至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