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課文《背影》中的一段文字,描述了為給兒子買幾只路上吃的橘子,吃力地攀越站臺的父親的背影。
文中故事的發生地點:南京浦口火車站;時間:1917年冬天。
與南京主城區隔江相望的浦口火車站,是半個世紀前的浦口地標,如今也是南京這個城市的背影。
浦口火車站與辛亥革命同庚,始建于1911年,建成于1914年,是民國時期進京的唯一鐵道入口,津浦鐵路的南端終點站,又稱南京北站。在中國近代史上,浦口火車站是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現場:1929年5月,孫中山靈柩通過津浦鐵路從北京運抵浦口火車站,過江至中山陵;1949年4月,鄧小平和陳毅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由合肥到達浦口火車站,打響渡江戰役……
但當我走近這個曾經喧鬧嘈雜,現在幾乎被廢棄的地方時,迎接我的,只有房頂上立著的四個醒目大字:“南京北站”,然后是一片沉寂與安靜。
浦口火車站主要包括五個部分:火車站主體大樓、售票處、車務段大樓、月臺和雨廊,以及后建的停靈臺。主體大樓3層,坐北朝南,一邊是滾滾長江水,另一邊則是銹跡斑斑的鐵軌。車站是典型的英格蘭風格,黃色樓體墻面斑駁陸離,窗戶高而窄,屋脊紅而尖,大樓內部為木質結構,共有62個房間,底層西首外接拱形長廊,直達浦口輪渡碼頭。售票處已廢棄,候車室破舊的綠門緊閉。主樓前方是廣場,中央一個圓球形雕塑,原是孫中山奉安大典的標志性雕塑——直徑5米的地球儀(即“停靈臺”),可惜當年風貌已不再。鐵軌、枕木、地上的枯葉、石縫里的小草,訴說著它的衰敗和滄桑。
1968年10月1日,南京長江大橋正式通車。從此,浦口火車站的命運便與大橋的發展息息相關:先是客運停止,只承擔貨運;1985年4月,為減輕大橋的負擔,中斷了16年之久的客運再次恢復;隨著大橋交通能力的增強,到1998年,這里只剩下一對往返蚌埠的慢車;2004年8月,這趟車也停運,浦口火車站從此寂寞。車站高懸著的時鐘已停擺,時針和分針固執地指向那趟列車到達蚌埠的時刻:2點零5分。
2006年,浦口火車站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憑吊民國風貌、追溯歷史的地方。而作為全國唯一較完整地保存了清末民初風貌的火車站,浦口火車站近年來吸引了大批影視劇組前來拍攝外景:熱播劇《情深深雨濛濛》,大制作《國歌》《孫中山》《金粉世家》《紫蝴蝶》《一江春水向東流》和《北平小姐》等近百部影視作品均在此拍攝過大量場景。站臺上,老站牌、舊廣告、泛黃的月歷牌等道具,依稀可見……
浦口火車站是歷史的一個符號,也延續著南京未脫節的、連續的歷史。
(選自《北京日報》2011年11月8日,有改動)